来源:山西师大学报编辑部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两个毫不动摇”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测度分析和路径选择
郭朝先 万 君
欠发达地区县域现代化的现实意义与实践逻辑
——基于河北省蔚县经验
王晓毅 刘 齐
社会科学哲学与方法研究
扩大的鸿沟:社会科学的知识与实践亲疏关系
任剑涛
哲学研究
论技术的筹划
吴国林 李全兴
养老保险研究
账户养老金运营方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孙永勇 冉东玉
英国养老保险体系自主投资个人养老金的制度设计与运行实践
刘桂莲
美国个人退休账户多元制度安排及参与群体特征
吴孝芹
心理学研究
家庭嘈杂度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述评
俞国良 张 哲
文化艺术研究
论族群文化变迁的形式和原因
韩东屏
艺术作品究竟是什么?
——阿多诺的艺术作品理论及其启示
王晓升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课堂+实践+网络”红色故事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教育数字化背景 张慧玲 张 媛
思辨与升华
——论“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二律背反
张耀儒 张英杰
本期推荐
“两个毫不动摇”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摘 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我们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确立的一项重大方针,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我们决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分析套用到社会主义情形,而必须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在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有机统一中、在中国式现代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过程中,深刻认识“两个毫不动摇”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作者简介:胡怀国,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测度分析和路径选择
摘 要: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从科技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三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十多年来黄河流域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研究发现: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但梯度发展态势明显,一方面是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东高西低态势,另一方面是黄河流域省会城市新质生产力水平普遍高于非省会城市。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省区间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均衡,二是省区内新质生产力协调发展程度不高,三是新质生产力中的绿色发展成色不足。今后,应从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教育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提升黄河流域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郭朝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万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欠发达地区县域现代化的现实意义与实践逻辑
——基于河北省蔚县经验
摘 要:县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而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现代化是县域现代化的重要且艰巨的任务。欠发达地区县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发展路径与发达地区县域差异巨大,不能也很难重复发达地区县域现代化的道路。本文基于河北省蔚县的转型发展经验,探讨欠发达地区县域现代化的意义和实践逻辑。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现代化首先要构建现代化的县域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发挥党和政府在现代化中的决策引领作用。要清醒地认识县域发展的约束条件和发展优势,在具有带动作用的产业节点下功夫,通过打造发展引擎带动县域的发展。城乡融合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县域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是在欠发达地区,需要探索新的实现途径。县域现代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体现在一方面要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培育人才、挖掘人才、留住人才。欠发达地区县域现代化是不断推进中的现代化过程,这个过程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
作者简介:王晓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刘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
扩大的鸿沟:社会科学的知识与实践亲疏关系
摘 要:社会科学是面向社会的实践科学,因此,社会科学与社会实践是一种紧密互动的关系。但随着社会科学的学科分化日益细密,其愈来愈显著的单纯知识化取向令人瞩目,而疏离社会实践的特点也日显突出。这就造成社会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遵循不同逻辑发展的现状。人们合逻辑地设想一种整合社会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整合进路,促使社会实践引导社会科学知识的建构。这是需要审慎以待的主张。当社会实践为国家权力主导时,这样的整合具有降低社会科学知识尊严的风险。需要承认社会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在关联性基础上的相对分离逻辑。在正视两者间鸿沟扩大的情况下,应致力遵循各自健全发展轨迹,促使社会科学知识与社会实践回归积极互动的正轨,从而实现社会实践具有社会科学知识引导力、社会科学知识保有社会实践指引性的双赢目标。
作者简介:任剑涛,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论技术的筹划
摘 要:筹划是使事物处于不断生成、构造的境遇之中的存在论活动。技术是由经验性要素、实体性要素和知识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显现,技术筹划就是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技术人工物是技术的核心标志,因此,技术筹划的核心就是对技术人工物的筹划,在筹划技术人工物的过程中,技术的存在得以展开。“使用”是使用者对技术人工物进行的筹划活动,“设计”“制造”是设计者与制造者运用技术知识对技术人工物进行的筹划活动,设计意向→设计制造→使用→设计意向……的循环结构构成了技术人工物的整体筹划,技术人工物的整体筹划展现了技术的存在结构。技术筹划为技术改进、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能,技术创新与技术改进统一于技术筹划中。筹划是对意义的把握,技术的意义是人们在筹划技术过程中获得的对技术的理解,技术意义是否合理,与设计者、制造者、使用者的筹划目的紧密相关。
作者简介:吴国林,华南理工大学哲学与科技高等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全兴,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账户养老金运营方式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摘 要: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度相比,个人账户基金需获取高于人口与工资增长率的收益率才具有优势。因此,账户养老金计划下基金运营是账户养老金计划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从美国、澳大利亚等 8个国家的情况看,账户养老金的运营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不直接介入运营,另一类是政府强力介入运营。但不论是哪一类,各个国家都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做出了不同选择。我国养老金体系的三个支柱中都存在账户养老金,其运营都面临着亟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具体国情,可以为解决我国账户养老金运营面临的基本问题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孙永勇,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
英国养老保险体系自主投资个人养老金的制度设计与运行实践
摘 要:个人养老金制度是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补充保障的重要功能。文章以英国自主投资个人养老金计划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介绍计划的开户方式、计划类型、账户管理、税收优惠政策、投资管理和待遇领取等关键制度要素,总结该计划具有的便捷、投资自主性和灵活性强、差异化税优激励性、投资管理兼具收益性和安全性等实践特征。英国自主投资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的经验给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带来启示:一是明晰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功能定位,二是增强账户管理的灵活性,三是多举措并举降低投资风险和优化投资收益,四是注重专业投资教育和咨询服务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刘桂莲,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
美国个人退休账户多元制度安排及参与群体特征
摘 要:美国养老金第三支柱个人退休账户制度的功能定位与我国个人养老金相似,其近50年的运行经验可为我国优化个人养老金制度提供参考。个人退休账户以税收优惠撬动个人参保积极性,以多元制度安排扩展制度覆盖范围,通过强化缴费、转续和领取的灵活性及便利性实现“可替代”功能与“附加”功能叠加。文章利用美国消费者金融调查(SCF)数据,分析个人退休账户参与群体特征及不同特征群体在个人退休账户积累及模式选择上存在的偏好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养老储蓄需求(无雇主发起养老金计划)、养老储蓄能力(收入水平)正向影响个人退休账户参与及资金积累水平;多元税收优惠模式兼顾不同群体需求,税收优惠程度是账户模式选择的重要诱因;制度灵活性及便利性是高收入群体及多雇主就业群体的重要关切因素,而信息处理能力不足会阻碍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因此,参考美国运行经验教训,可从设置多元税收优惠模式、贯通二三支柱、动态调整税优缴费上限、待遇提取纳入综合所得计税、引入应急提取条款及强化投资者教育等方面考虑优化个人养老金制度。
作者简介:吴孝芹,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家庭嘈杂度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述评
摘 要:家庭环境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石。本文以家庭嘈杂度作为家庭环境的切入点,从家庭嘈杂度概念和测量的发展演变入手,系统探讨了家庭嘈杂度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内化问题、外化问题的具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针对已有研究不足,提出了修订儿童青少年版家庭嘈杂度量表、探究我国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家庭嘈杂度的基本特点、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其作用路径和边界条件的研究思路,以期为家庭、学校及政府相关部门改善儿童青少年家庭教育环境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作者简介:俞国良,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博士;
张哲,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论族群文化变迁的形式和原因
摘 要: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出现的各种变化。据此,研究文化变迁的重点,就是对文化变迁的形式和原因做出说明。对整体性文化变迁的研究,最适合从族群文化的层面展开。族群文化变迁有量变和质变这两种基本形式。前者是指族群文化所包含的具象文化的种类数量的增加和减少。一般来说,增加意味着族群文化的进化,减少意味着族群文化的退化。后者是指族群文化所包含的具象文化从一种性状变为另一种性状。一般来说,变得好用意味着族群文化的进化,变得不好用意味着族群文化的退化。族群文化之所以发生变迁,以往学界有进化论、传播论和功能论的解释,但全都具有片面性。实际上,族群文化发生变迁,应该是由两个层面的原因共同导致的。创造、传播、变革、建设和强制是族群文化发生变迁的表层原因,人的需求及其变化则是深层原因。
作者简介:韩东屏,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艺术作品究竟是什么?
——阿多诺的艺术作品理论及其启示
摘 要:在阿多诺看来,艺术作品不能被理解为现成存在着的东西,它是动态的过程。这个动态的过程表现在艺术作品中的精神要素和客观外壳之间的斗争之中。作为一种精神产品,艺术作品是人为的,但是这个人为的东西也包含了超出人为的东西的范围。虽然艺术作品是动态的过程,但是它可以被理解为停顿下来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艺术作品类似于单子,具有某种独一无二的特点,但是艺术作品也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单子,它从感性世界借来了束缚自身的东西。艺术作品与康德所说的崇高相似,也要达到自然和精神的和解,即一种不可和解的东西之间的和解,但是这种和解也包含了游戏的要素。
作者简介:王晓升,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博士。
END
微信排版:杨文静
值期编辑:杨 霞
审核:樊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