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敦煌的会宁女孩
文摘
2025-02-02 21:42
甘肃
西雁传媒报 会宁第一号 2025年第33期
从南方打工返回会宁老家的这几年,我大部分时间在乡村耕作种地为生,我开始搜集整理写些回忆文章,这期间我曾经撰写了多篇有关 80 年代初至 90 年代末期间会宁姑娘远嫁敦煌的爱情故事以及培养子女的文章。通过对 6 位我所熟知的嫁到敦煌的会宁女孩的追踪、记录和了解,我发现她们的爱情普遍充满苦涩,和敦煌男人的结合生活中有算酸有甜,然而她们普遍在教育子女方面却成绩明显显著,如今她们的孩子都相当优秀,这或许与会宁人重视教育且勤劳的特质有关。 很多人都知道,会宁教育的“五苦精神”深入人心,远嫁的姑娘大多拥有初中及以上的文化水平,在孩子教育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 我有一位初中同学曾跟我提及,他八十年代远嫁敦煌,她的初恋从会宁老家嫁到了敦煌,多年后的今日,他依旧对旧情难以忘怀,特别想弄明白她当初为何那般坚定、那般勇敢、那般毫不犹豫地选择远嫁敦煌。她说,她深知她们选择远嫁这条辛酸之路,必定有着众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另外,八十年代,我的众多亲戚朋友家的姑娘在那段时期也都嫁到了敦煌。 我曾经答应过为我的同学写写她的远嫁和教育孩子方面的文章,可之后却我一直未采取行动,原因在于我有些难为情。讲述她人的痛苦经历,这样的文章确实不好写。毕竟,80 年代至 90 年代末远嫁敦煌的这群会宁姑娘,她们走的不容易,她们的选择是艰难的,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她们中的大多数已扎根落户、生儿育女,都熬成了奶奶辈。尽管她们曾经历经艰难,但如今日子好了,再者,那些已然熬成婆的会宁姑娘,谁又愿意揭开自己曾经的苦难?撕开已经愈合的伤疤? 蛇年春节我整理我写的文章中,又一次翻阅出来远嫁敦煌的会宁女孩和她们在敦煌生活,教育子女的文章,这又一次勾起我对远嫁敦煌的会宁女孩的回忆。 84 年左右,我曾去过敦煌一次,那是表姐结婚的那年。如今 36 年过去了,我对敦煌的记忆依旧十分模糊。然而,唯独对那时大批远嫁敦煌的会宁姑娘,我仍然记忆犹新。因为我的几位表姐、姑姑她们都是在那个时候选择远嫁过去的。我一直感到疑惑,她们为何都要选择远嫁敦煌? 敦煌,对于许多人而言,是极为遥远的所在。有人说,敦煌不单单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是一个精神坐标,一处文化高地。由于承载了太多的民族文化记忆,敦煌几乎成为了一种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 我曾经查阅资料了解到,敦煌市是甘肃省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一直以来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东有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接浩瀚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以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画闻名于世,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的所在地。 敦煌在甘肃乃至全国来说,都算是个不错的地方。或许是因为敦煌当时比会宁富裕,生活条件优越,也许还有诸多辉煌之处,所以才有一大批会宁姑娘选择嫁到敦煌,这当中就有我亲戚家的姑娘、我的同学以及我的同乡。为了美好的生活,她们很多人舍弃学业,初中刚毕业就远嫁,有的甚至未到法定结婚年龄便成婚,早婚早育。当初不明白她们匆忙选择舍弃亲人远嫁究竟是为了什么,如今我才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说实话,她们当初选择远嫁是没有爱情的。那个年代的人较为封建,思想保守,消息也闭塞,她们没有机会谈恋爱。当初只是嫁到敦煌彩礼高,80 年代,会宁农村劳动力过剩,有一部分人去敦煌打工,一来二去,他们牵线搭桥,去敦煌打工的部分老乡收了一点敦煌人的东西,便答应回会宁老家说个媳妇,当起媒婆,把自己村庄周边想嫁的姑娘介绍过去。而当初敦煌农村有很多剩男,他们在当地找不到媳妇,就选择在定西、通渭、静宁和会宁寻觅对象。姑娘嫁到敦煌,当时姑娘家里相对能收到较多的彩礼,而姑娘们为了追求美好生活,本来敦煌相对富裕,加之姑娘们都很现实,这也是她们正值叛逆期所做的懵懂选择吧! 现实生活就是如此特别。这几年大家的生活条件普遍变好了,可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他们的家,只是一个没有感情、无法交流,仅供人短暂休憩的旅馆。古人常说的白头到老对于多数人而言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大多数人是厌倦终老、无可奈何、苦苦挣扎,只是因为孩子、名声、房子,凑合在一起。很多夫妻因为凑合才勉强生活在一起,难免心怀怨气。中国家庭中的夫妻大多数是以孩子为纽带,没有几个是真正的相濡以沫。即便没有共同语言,性格不合,矛盾重重,也很少有人敢于果断离婚,恢复单身,或者重新寻找伴侣。白头到老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然成了一种道德束缚,哪怕整天争吵,互不理睬,恨不得将对方掐死,也要“白头到老”,苦闷地坚守下去…… 远嫁敦煌的众多会宁姑娘,她们把经历过的心酸藏在心底三十多年,依旧不愿提及。而当聊起她们的孩子,她们的儿媳妇的时候,她们个个滔滔不绝说个没完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