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钟鼓楼赋

文摘   2025-01-31 22:31   甘肃  

西雁传媒报 会宁第一号 2025年第31期

总第3866期  联系电话 18993977786 


会宁钟鼓楼赋

作者:李中旺

会宁之地,红楼巍立,名曰钟鼓楼,历经八百八十七载。矗会师镇中,白银瑰宝,会宁之金牌。

北宋初创,钟楼巍峨,气势恢宏,迎霄仰观。外五层内六叠,东钟西鼓,布局谨严。仿宋铜钟,重逾七吨,悬东侧而声百里;大鼓直径,二米有六,置西侧而震云天。二十四鼓,环列其间,节气韵转,德配乾元。

朱楼高耸,百世稀罕,素影飞花,紫窗映曦。社鼓声声,传丝路之曲;钟鸣悠悠,唱汉宫之辞。文人骚客,常聚斯楼,碧玉题诗,红妆劝学。会宁旧景“晨钟暮鼓”,得以续传;新地标誉,亦由此诞。

历数百载,风雨交加,楼屹然不动,风雪更显其坚。岁月流转,更彰其妍。会宁百姓,仰望此楼,文化传承,美好连年。钟鼓楼者,非古建筑之奇,亦文化之征,精神之寄也。

今人观之,无不叹羡。巍峨雄阁,世无双焉;历史底蕴,深厚绵延。愿此楼永存,辉耀后世;愿会宁黎民,承其德泽,共创辉煌篇。

诗曰
巍峨雄阁世无双,素影飞花露紫窗。
社鼓不厌丝路曲,楼钟任唱汉宫腔。
肩挑碧玉题诗处,身挂红妆劝学邦。
几百年来风雨骤,至今还把雪霜扛。
俞奇赏析:
此赋以会宁钟鼓楼为主题,通过生动的描述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介绍,展现了钟鼓楼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底蕴。以下是对该赋的几点赏析:
1. 开篇点题,引人入胜:赋文开篇即点明会宁之地有红楼巍立,名曰钟鼓楼,简洁明了地引出主题。同时,将钟鼓楼比作会宁的金牌,形象生动地突出了其在当地的重要地位。
2. 历史厚重,文化底蕴:赋中详细描述了钟鼓楼的历史渊源和建筑特色,北宋初创、气势恢宏、布局谨严等词语,展现了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同时,通过仿宋铜钟、大鼓等细节描写,进一步丰富了钟鼓楼的形象。
3. 景物交融,意境深远:赋文在描绘钟鼓楼的同时,巧妙地将周围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融入其中。如“朱楼高耸,百世稀罕,素影飞花,紫窗映曦”等句子,不仅描绘了钟鼓楼的壮丽景色,还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幽雅意境。
4. 情感真挚,寄寓深远:赋中通过“会宁百姓,仰望此楼,文化传承,美好连年”等句子,表达了当地人民对钟鼓楼的敬仰和热爱之情。同时,钟鼓楼也被赋予了文化之征、精神之寄的象征意义,使整篇赋文在赞美钟鼓楼的同时,也寄寓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5. 结尾精炼,余音绕梁:赋文结尾以一首律诗作为总结,既精炼地概括了整篇赋文的主旨,又通过优美的诗句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几百年来风雨骤,至今还把雪霜扛”一句,生动地展现了钟鼓楼历经风雨而不倒的坚韧精神。“社鼓不厌丝路曲,楼钟任唱汉宫腔。"因为它是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有奏陇锁喉关之美誉。′‘肩挑碧玉题诗处,身挂红妆劝学邦。”在这里,既能听到丝绸之路驼铃的回响声,及列朝列代英勇将士们的踪迹;又能亲眼仰瞻到历代名人贤圣们的题刻墨迹、领悟文化传承的真谛……这些跨越古今的事件,寄托于时间的载体——会宁钟鼓楼,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会宁状元走向全国以至世界!会宁钟鼓楼——会宁状元县由此而扬名中外。这座钟鼓楼还是会宁县古建筑的典雅灵魂,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作者不是在说教,而是通过层层铺垫,句句深入,描绘出钟鼓楼的壮美,抒发出对钟鼓楼的热爱之情……通过艺术感染力,让更多读者把家乡的历史文化传承好、发扬好。“巍峨雄阁世无双,素影飞花露紫窗……几百年来风雨骤,至今还把雪霜扛。”请大家再看看,这是多么豪迈的担当啊!
综上所述,《会宁钟鼓楼赋》以其生动的描绘、丰富的历史承述和真挚的情感,成功地展现了会宁钟鼓楼的壮丽景色和历史底蕴,是一篇霸气的传世佳作。

李中旺:甘肃人,高级工程师,总监理工程师。中国作家网、中华诗词学会、甘肃省作家协会、甘肃诗词学会会员。文化网副总编,《中国文化期刊》主编、《甘肃诗赋》、《太白集锦》、《中华诗赋集锦》《长青诗词白银分社》创始人、总编。曾任文化网一二届建党百年全国诗词楹联大赛总评委,出版个人专辑《中旺诗选》、《中国文化期刊第三期律诗六百首》。
喻奇简介:祖籍山东莱州,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文化网期刊副主编,大连市诗词学会理事,大连散曲社社长,辽宁日报高级记者,正高职称。在人民日报、中国诗歌报及中华诗词、中华散曲、中国诗词、辽宁诗词、大连诗词……多媒体发表作品万余篇。出版《喻奇诗文作品集》《五彩贝》系列作品……是全国以及省市记者、作家、摄影家、书画家会员。在全国和省市由专家任评委的多项大赛,先后获奖一百多次。并荣获“中华优秀诗人”“全国战疫诗先锋”“爱国诗人”“中华诗词新时代杰出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作品被收入多部当代诗词册籍。

西雁传媒
让会宁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会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