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 · 人物】“小诸葛”巧干破难题——陕建一建集团曲江科创中心项目技术总工郭小华速写

民生   2025-01-03 16:42   陕西  

照片里这个戴着眼镜的“白面书生”叫郭小华,别看他一副斯文模样,干工作、解难题却功力非凡。自2020年到陕建一建集团二公司工作以来,4年间就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国家级QC二等奖、省级QC一等奖等14项技术创新成果。大伙都称他是足智多谋的工地“小诸葛”。今天,咱就说说他在曲江科创中心项目的几件事儿。

施工中,您经常会看到建筑外围有一圈“钢铁盔甲”,随着楼层的增高而上升,这就是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它的作用是防止高空坠物,避免安全风险。但这种脚手架,却不能灵活自主地封堵和各种建筑物之间的缝隙,工地经常要按缝隙大小另行裁切钢板去封堵,造成很大的浪费。

作为曲江科创中心项目的技术总工,郭小华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决心改变这一现状。2023年7月间,他每天下班后,都要召集技术团队一起出主意,想点子,研发一种能够随意拼接的爬架翻板,可以提前统计好缝隙的尺寸,按大小采购或租赁翻板。一次偶然的机会,郭小华看到10元、20元、50元不同规格的人民币,他忽然来了灵感。如果爬架翻板也设计成10厘米、20厘米、50厘米三种规格,这样组合起来,就可以适用所有建筑。

经过无数次计算、研讨,和厂家沟通、调整,郭小华终于研制成功模数化爬架翻板,有效地解决了脚手架和建筑物缝隙之间浪费钢材的问题。据估算,一栋建筑可以节约成本4万余元,倘若一个小区几十栋楼,那节省的将是一笔多么大的收益啊!同时,他申报的《一种模数化爬架定型翻板的研制》论文也刊发在行业期刊上,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项目施工前期,为了方便,基坑开挖的宽度常常要比建筑实体多出1米左右。出正负零后,对多出来的这一圈再进行土方回填,业内把多出来的这部分称为“肥槽”。曲江科创中心项目的肥槽宽1米、深9米、长达150余米,站在槽底仅容一人转身,抬头看酷似景区的“一线天”。肥槽土方回填时,机械进不去,人工回填效率低,安全质量没保障,怎么办?

去年10月,郭小华和技术团队又为此天天碰头,刮起头脑风暴。行业对此的通常做法是用轻剂量混凝土浇筑回填,占地长、代价大、对建筑后期改造也带来许多麻烦。施工迫在眉睫,大家都觉得这是个难题,却又没有办法。郭小华下决心要解开这道难题。他白天蹲在肥槽边量宽度,画草图,晚上守在电脑前查资料,请教专家,寻找施工案例,最后决定采用流态固化土回填工艺。这种做法就是直接利用基坑开挖的弃土,用专业厂家调制的固化剂按比例进行调配回填。采用这种新工艺,原本需要40多天才能填完的土方,仅用15天就完成了任务。此举成为项目争创第八届西安市绿色观摩工地的一大亮点。郭小华也因此被西安市建筑节能协会评为“优秀个人”。

“一定会有更好的办法”,这是郭小华的口头禅。每当遇到难题时,他就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按照消防部门规定,每个项目都要修建50立方米的消防用水池,用以消防灭火。但项目场地有限,无法单独修建蓄水池。一天,郭小华下基坑检查工作,看到哗哗流淌的地下降水,他忽然有了灵感。按照惯常做法,地下降水会被引入市政管网白白流走。如果把这些水利用起来,不但用以消防,还可以进行绿化、降尘等,完全可以满足施工用水需要。

于是,郭小华立即优化施工顺序,在施工时就提前建好蓄水池,再把基坑里的地下降水抽到蓄水池里,一举为项目节约5600多方水,实现了施工用水自给自足!

奔忙在施工一线多年,郭小华从一名技术小白到技术总工,与砖石对话,与数字共舞,勤思善钻、勇于创新,解决了大大小小数百个技术难题,在平凡的管理岗位上,用青春和智慧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工友们都在心底赞扬:“这吃苦巧干的‘小诸葛’,咱真都服!”


陕西建筑报
《陕西建筑报》是陕西省唯一公开发行的建筑行业报,是行业的权威性媒体。《陕西建筑报》全国统一刊号CN61-0018,邮发代号51-28,每周二出版,全年订价人民币50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