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人家》火出圈,年代剧何以直抵人心?

文摘   2024-11-21 23:30   北京  


近日,年代生活情感剧《小巷人家》热播。

剧集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末苏州棉纺厂家属区一条小巷里庄家、林家两个家庭的故事。剧集以温情细腻为基调,用邻里间的相处点滴勾勒出时代变迁中的人情冷暖,矛盾点到即止,让人笑得会心,泪水也落得悄无声息。



真实还原时代变迁下的烟火人间


《小巷人家》的故事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苏州棉纺厂。因单位分房,庄、林两家搬进了家属区巷子里的一方小院,新邻居渐渐缔结一生情谊。


作为一部年代剧,《小巷人家》在“年代感”的呈现上做得相当出色。真实还原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面貌,将镜头对准了那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故事的小人物。

剧中的场景设置和道具使用非常考究。灰扑扑的砖瓦、斑驳的红墙、裂开的水泥地面、随处可见的碎石和落叶,将小巷的环境还原得十分真实。家中的瓷盆、蒲扇、缝纫机等老物件,以及凭票排队、三轮车送嫁、邻里围坐看电视等情境,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

剧集还巧妙地将重大历史事件融入剧情中,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背景支撑,也生动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年代感”的呈现,更体现在剧集对小巷人家生活的细腻刻画。

邻里关系超越了简单的地理位置相邻,而成为一种互相帮助、互相支持的社会网络。庄家与林家第一次产生交集,是因为联手对付恶邻,并由此结下不解之缘。从林家在庄家夫妻争吵时主动帮忙调解,到庄家无私帮助林家调皮的小栋哲学习,两家和谐互补,在细碎的生活小事里成就信任,酿就温情。

剧中的家庭生活也充满烟火气。比如剧中有大量一家人吃饭的场景,无论是日常的晚餐,还是逢年过节的聚会,饭桌上的温馨画面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生活本身的细水长流。



喜剧表达提亮作品色调,打破观众年龄圈层


此外,剧集还为年代剧注入喜剧表达。

年代剧通过喜剧元素的合理运用,能在一定程度消解其严肃和沉闷的氛围,使这类通常有着宏大叙事目标的作品更有趣更接地气。《小巷人家》用了很多喜剧元素去化解生活的苦,以喜剧表达提亮作品色调,打破了年代剧观众年龄圈层。

细想之下,《小巷人家》几乎没有什么大起大落的故事,没有一个又一个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真正捕捉到了藏在细碎日常下的真情实感,将看似琐碎的家长里短、人情往来拍出韵味。小巷生活日复一日,看似平淡如水,实则有滋有味,既温暖着彼此,也辐射屏幕之外的观众。

截至目前,《小巷人家》不仅在传统播出平台收视夺冠,收视表现亮眼;在豆瓣平台也收获8.1分的高分,年轻观众在各大社交媒体为剧中人物“操碎了心”:有人羡慕黄玲和宋莹的“邻里情”,有人心疼在家庭矛盾中努力缝缝补补的长子庄图南,也有人讨论着如何跟着宋莹学习不吃亏……

线上讨论火热,线下“跟着《小巷人家》去打卡”正在延伸“影视+旅游”新场景。

“春天去园林看花,夏天吃炒肉团子;买东西去观前街,下馆子上松鹤楼。”《小巷人家》以苏州为剧情背景,拙政园、沧浪亭、青团、梅花糕等苏州的地标、美食再一次活跃在大众视野。

剧中主要取景地宁波海曙区的秀水街、广仁街和江北区的慈城也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

用《小巷人家》台词做视频转场,多地正在争相推介本地特色小巷文化。




打造人民日报社旗下专业影视融媒体平台


版权声明:人民新影视致力于知识产权保护,并尊重版权人的权利和义务。如涉及版权问题,请您第一时间与我们沟通联系。

联系邮箱:rmrbys@sina.com


出品:人民新影视(ID: rmrbys)

素材来源:人民网 中国旅游报 北京青年报 北京日报 文汇报 扬子晚报 姑苏晚报

责任编辑:李杨诗宇

编审:郭梁 赵慧

主编:崔靖芳

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扫码关注我们

人民新影视公众号

微信号 : rmrbys



人民新影视
致力于打造人民日报社旗下专业影视平台,助推影视行业描绘好中国色彩、讲述好中国故事,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