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首唐诗:吕岩《牧童》

教育   2024-11-23 10:23   河北  

关注大语文坊  学习语文的好地方—

牧童

【唐代】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译文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注释

  1.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2. 铺:铺开。

  3. 横野:辽阔的原野。

  4. 弄:逗弄,玩弄。

  5. 饱饭:吃饱了饭。

  6. 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7.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作者简介

吕岩,也叫做吕洞宾。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名喦,号纯阳子,自称回道人。世称吕祖或纯阳祖师,为民间神话故事八仙之一。较早的宋代记载,称他为“关中逸人”或“关右人”,元代以后比较一致的说法,则为河中府蒲坂县永乐镇(今属山西芮城)人,或称世传为东平(治在今山东东平)人。


赏析

  

这首诗展示了一幅新鲜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钟离权)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

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内容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好书推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打破语文学习壁垒,让孩子吃透语文课本
    中国的孩子都应该读一读《苏东坡》:《少年读苏东坡》
    不读《楚辞》,怎知中国人有多浪漫?

    闲暇之余,挑几套好书,与君共享!
    汪曾祺爱读这两本书,姜文赞不绝口,高晓松痴迷至今!

推荐阅读:
     曝光!李玉刚跳河自尽,被乞丐所救,原因究竟为何?本人回应!
     歪评水浒108将,宋江的绰号,原来如此恐怖!
     《白鹿原》20句经典名言,句句充满人生哲理
     《红岩》:每章100字概括+主要人物事迹整理
     读一首唐诗:王维《红牡丹》
     读一首宋词: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读一篇满分作文:《留住最美风景》
     学一个成语:不痴不聋,不做家翁

学上语文
读诗读词,赏花赏月,做个雅致的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