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啶胺,二硝基苯胺类杀菌杀螨剂,是为数不多的解偶联剂。氟啶胺是日本石原公司开发,主要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叶菜类根肿病和茄科作物的疫病,该产品推广过程中受到安全性和应用技术的限制,只有马铃薯晚疫病区域和叶菜类根肿病区域占领了一定市场份额。近年来,在我国柑橘区红蜘蛛防治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
目前,氟啶胺是唯一的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解偶联剂,与现有药剂无交互抗性。通过作用于ATP合成酶,在呼吸链的尾端解除氧化与磷酸化的关联,最大程度消耗电子传递积累的电化学势能,杀菌速度与活性领先于同类化合物。氟啶胺在ATP合成酶上有多个作用位点,由多基因控制,抗性风险极低,全世界使用至今无抗性报道,是非常具有未来性的特色化合物。氟啶胺基本无内吸性,因此国外将其定位成保护性杀菌剂,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胺不仅保护效果突出,病害发生后期仍有一定治疗效果。通过同位素追踪等试验方法观察叶片喷施氟啶胺后药剂的移动,发现氟啶胺有较强的渗透性,有效成分可穿过叶片表皮细胞,进入外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形成药效集中的保护层。与内吸性较强的化合物相比,氟啶胺的药效利用率更高。氟啶胺具有强烈的触杀效果,已被列为救灾性药剂。通过阻断孢子的产生、萌发、侵染与菌丝的生长,对病菌各个生长阶段发挥药效。病害预防效果显著高于常规保护性杀菌剂,同时抑制已侵入菌丝的突破,有效防止病斑的扩展。氟啶胺的杀菌谱很广,对高等真菌与低等真菌都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防止霜霉疫病、灰霉病、菌核病、炭疽病、根肿病、猝倒病及果树上的疮痂病、黑星病等病害。其中,对疫病、根肿病和灰霉病特效。氟啶胺具有非常好的土壤稳定性,遇土后仍能保持较高活性,且半衰期较长,适合各种形式的土壤处理。在我国西南根肿病区域推广喷灌或灌根发挥了突出的防治效果,对其它根部病害(如菌核病、马铃薯块茎腐烂病等)也有较好效果。随着广西柑橘的疯狂扩种和柑橘红蜘蛛抗性加剧,氟啶胺慢慢也被企业用于防治红蜘蛛。近日,笔者在广东新会地区走访时发现,由于抗性问题的产生,氟啶胺已经成为当地新会柑种植户应对红蜘蛛问题的主要手段。氟啶胺防治机理在于阻断螨类的能量合成,对红蜘蛛的成虫和卵都有防效。在美国、中国台湾等地作为杀螨剂正式登记,用于柑橘苹果等果树红蜘蛛的防治。药剂渗透性,触杀效果较强,无内吸传导作用,红蜘蛛抗性较低。而在中国,氟啶胺也已经近20个登记,用于防治红蜘蛛问题。氟啶胺在应用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药害风险。因此在应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2、千万不能和乳油复配,因为渗透性很好,和乳油复配后,会出现叶片畸形,卷缩。3、对瓜类、十字花科蔬菜禁止喷雾,葡萄不同品种先做试验后推广,夏黑、红提等品种花前或套袋后使用。5、氟啶胺不能与有机磷或有机硅混用,反应会使药液变色并出现絮状沉淀,降低药效。【声明】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平台或媒体文章,本平台将注明来源及作者,但本平台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仅供读者参考。若侵犯著作权,请主动联系本平台并提供相关书面证据,本平台将更正来源及作者或依据著作权人意见在24小时内删除该文章,并不承担其他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