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之道路漫漫,勤读善思复求索(下)

文摘   2024-10-03 00:00   江苏  

语文之道路漫漫,勤读善思复求索(下)

语文之道路漫漫

勤读善思复求索


——读《语文之道--做一个有思考的语文教师》

|输出(写作)篇|



罗老师在《谈文气》指出,文气蕴涵的思想情感,具体表现为思路的衔接转换,或自然流转,或曲折多变,其最核心最精微的部分是作者的风神气貌,所谓“文如其人”。

然而,在学生作文有几篇可以称得上有“文气”的?仅思路的衔接转换这一条,就成问题。我曾阅过高考作文,有才气和文气的文章有,但是很少,大多数都是“满分作文”和“素材摘抄”的范式,且达不到所谓范文的标准,真正有自己的思考则又更少。

说到写作教学,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日常作文教学算不算“写作教学”:

1.拿到作文题,让学生先写,写完批阅等级,或者面批,大概讲一下审题立意,再印出范文,让学生勾画出中心句、分论点及摘抄范文中的各类素材,进行背诵;

2.先发相关素材,让学生熟悉,第二天出示题目进行写作。写出来的作文几乎是素材的罗列和堆砌,教师预想的是学生能从素材中思考点什么出来,学生想的是如何把素材编排进去形成一篇作文。

结果,学生写作文没什么进步,老师的作文教学也充满无力感。这就是罗老师说的“写作教学要么陈陈相因不见实效,要么无所作为形同放弃。”这是写作教学面临的困境。

在《高中作文要义:思维、材料和技巧》和《高考作文经典材料百变通》中,罗老师已经提供了全面的写作策略及写作教学策略,你会发现,不管是“要义”还是“百变通”,强调的都是——思维。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写作教学效果不佳,很可能是因为教学的本末倒置,忽略了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有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才可能有正确和清晰的思路,才谈得上其他。思维能力是抽象的,不能只靠讲述,需要教会学生理解并帮助他们进行训练。《语文之道——做一个有思考的语文教师》之中,罗老师对考场作文写作、自由写作和创意写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思考,对具体教学进行了指导和示范。


写作基石:概念认知先行


罗老师将《写作认知:一些词语的解释》放在写作教学札记的开篇,精选了十一组写作概念的诠释,为写作和写作教学建立认知系统,也做理论准备和学术储备。兹撷取几组启发较深的加以理解。

1.观察与体验

“我看见了什么”——观察:事实、特征、关系和结构,帮助读者看到本该看到而恰恰又没有看到的事实。尽可能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事事留心。

“诗必穷而后工”——体验:(1)阅历越丰富,人生越曲折,体验越有深度和广度,对写作越有意义;(2)“穷”的生存困境中的体验,对文章的“工”最有价值。

2.真实与虚构

真实性是“似真性”,即看起来是真的。虚构是经验的变形。神话,既是一种虚构,同时也包含着经验。《促织》《变形记》是经典的虚构范例。正好这两篇入选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教材,教学中可注意它们对于写作构思的示范意义。

3.意义与主题

写作需要传达主题。主题的分类,一是单一主题与复合主题,二是显见主题与隐含主题。在写作的初级阶段,需要学习单一主题、显见主题的表达;高级阶段,则需尝试设置复合主题与隐含主题。

4.主题先行

所有考场作文都是根据题目来写,这种规定性写作中,题目已经限制了主题的可能性,因而必须是“主题先行”的。“主题先行”与“意在笔先”的区分并不在于是否有材料支撑。

5.结构与语境效用

结构,即章法,作品必须存在一个结构,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平时的作文教学,如议论文写作教学,大家都会关注结构,如分论点的设置。

语境效用,是罗老师提出的一个术语。指在文学类文本中,利用语境的前后关涉,把需要表达的意思在文章结构中加以分散,使读者只有根据上下文综合考虑,才能明确地了解整体和局部的意义。文章要耐人寻味,要避免直白显露,就需要考虑语境效用。以罗老师自己的作品为例,看他是如何在写作中进行运用的。


第二天乐羊子回到国相身边,陪同国相开始了正式参观。参观的内容只有一项,就是考察这个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具体说来,就是考察村长家的生活状况。晏国相以其政治家的敏锐很快就得出结论,那就是这个国家的人民生活得十分幸福。但他非常老练,没有把这个国家人民的幸福程度与齐国人民做比较。不用说,从未踏进过村长家门槛的乐羊子,更是大大地开了一回眼界。在进午餐的时候,他发现,村长的炖肉都装在大鼎里,钟一敲响大家就一起吃饭。这正是乐羊子在书上读到的所谓钟鸣鼎食之家。晚饭前他以齐国公民的身份随意在村长家走动,他竟然发现,从前挂在村口树上的那口大钟,原来在村长家里!

村长对乐羊子非常客气,不断地作揖,打听齐国的情况。他每问,必以“贵国的XX……”开始。乐羊子开始还爱理不理,然而村长并不生气,仍保持着和颜悦色。乐羊子出国前从未从村长那里得到过这样的奖赏。乐羊子虽觉得村长的这种表情尽管晚了些但总比没有好,何况这种表情浮现在这样一张丑脸上,让人看了有一种异样的舒畅。于是他也就乐意回答说,我国的XX怎么样,本国的XX又怎么怎么样。言语之间自然充满了不可抑止的自豪。晚饭时分,他居然与村长谈得意犹未尽,并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这笑声吸引了晏国相,他也悄然临近来听。国相愉快地听见,他的车夫不但已经完全被伟大的齐国文化同化,而且非常以身为齐国人而骄傲。辨其语气,极其诚恳,毫无诈伪。他知道,既然村长决不是小红帽,那么乐羊子更不可能是大灰狼。他想起乐羊子做他车夫的这些年月,任劳任怨,实在比他驾御的马还要忠实。晏国相决心回国后提拔乐羊子。

晚饭过后,齐国贵宾正在堂上喝茶,忽听外面传来凄厉的叫声,用齐国国语在喊冤。晏国相心里一惊,然而究竟保持着大国大臣的风度,装着丝毫没有听见,一点不动声色。这声音乐羊子一听就知道,是从前的隔壁乐呵呵的。他不太明白乐呵呵怎么不仅不乐呵呵,反而变成这个样子了。村长脸上的笑容忽然凝固,但霎时又舒展开来。是个疯子,村长说。然后他叫来一个人,耳语了一番,一会儿,乐呵呵的声音就消失了。

堂上剩下的于是就只有一片祥和。大家心平如水。茶至三巡,慢慢就显出了它“可以清心也”的功能,世间的一切焦躁,一切不平,一切激动,一切渴望,都开始无限趋近于零。堂上的人们无限地冷静,仿佛他们血管里流的不是热血而是冷却后的茶水。乐羊子,村长,晏国相,都两颊清风,似乎要慢慢飘起来。他们最后高雅得连高雅话都懒得说了,全闭着口,好像庙里的木雕泥偶,坐等后人的香火和好评。大堂之上,一片沉默。突然,乐羊子驾的那几匹马中不知是哪一匹发出一声尖利的长啸。这长啸当然没有后代那些对往古遗风的颂扬声更为悠长和高亢,但是,它却宣告了本故事的结束。


曾在《收获》网页看到《乐羊子的故事》,一共九节,这是第九节的节选。

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为什么要说晏子“老练”?据前文的结论和后文的“比较”一词的语境,我们能理解到,晏子是看得穿这种弄虚作假的,眼前这个国家的人民所谓的幸福生活是不能与齐国“比较”的,心里有比较也是不必说出来的。

而乐呵呵的“求救”则更要关联语境了。乐呵呵一开始可是村长面前的大红人,如今变成了村长口中的“疯子”,他用齐语呼救是意味深长的,晏子的反应也耐人寻味,总之,最后乐呵呵被秘密处理掉了。说明什么?这些信息被作者分散在了句子里、段落里,必须通过语境才能整体了解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如果直接表达权势的奢侈、虚伪、社会残酷吃人,一览无余的写法瞬间就剥夺了读者思考和发现的乐趣,毫无意蕴可言。尤其那一匹马发出的“长啸”,暗示人不如畜。作者把关键信息分散在文中许多地方,使得文意的表达更为曲折,迫使读者得把相关信息加以关联和整合。

6.修辞和陌生化

初级写作者,比喻、排比、对偶是相当重要的几种方法;高级写作者而言,词句的斟酌则更重要。

写作中尽量采用陌生化语言,以不落窠臼的语言保持感觉的鲜活。打破语法规则,实现新词搭配,是常用的方法。

关于这一点,著名的例子有庞德的《在地铁车站》。“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无论是语言、意象还是表现手法,都给我们带来欣赏的陌生而新奇的美感。陌生化意识之于写作无疑是重要的。


日常写作教学:敢于“骂题”,反向思维,走向思辨

思维:改变思维,破立意格局

1.推测性思考

《推测性思考是必要的》一文中,罗老师指出推测性思考即追问,它使思维向深度挺进和广度延展,需要严密的逻辑,排除不合理的推测,获得相对正确的见解。罗老师用了四个案例来帮助理解,如小故事:

律师的墓碑上写着:“这儿躺着一位律师,一个诚实的人。”一个路人看见后惊讶地说:“真没想到,这么小的地方居然能躺下两个人!”

我的审题和思维只达到了第一层意思:一位律师和一个诚实的人是不同的两个人。

如罗老师所说,这样的理解让故事变得毫无意味。路人真正的意思是:律师不可能是诚实的人。

这就是推导和思维,可以得出更准确和深刻的东西。另外几个例子的推导则更精彩:

季羡林说:“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如何理解?理由有哪些?罗老师给出了七点理由。

孔子为什么不语“怪、力、乱、神”呢?罗老师给出了三点理由,每条理由下又分别分析了2—5条可能,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一番推导思考和训练后,立意和写出的内容一定更准确、严谨和深刻。

2.理解和类比

一是准确理解关键词的语义。审题时,须严格确定它语义的基本范围,尽可能严格划定它所代表的事物的边界。

二是对题目中提及的现象进行合理的类比。一般来说,类比到人事方面,务必使类比的两个现象之间保持恰当的逻辑关联。

3.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包括三个维度:变通性(发散的灵活性)、多样性(发散的“量”)、独特性(发散的“质”,主要是新奇成分)。罗老师以“杀鸡给猴看”和关于“选择”的话题作文为例,运用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了尽可能多的立意,让人看到思维延伸的可能性。


审题立意:关联与思辨

在书中,罗老师以“底线”“听”“控”“所有的狗都应该叫”等话题或材料作文题为例,进行了审题立意的综合性指导。

1.关键词

审好关键词的语义,让关键词往人生方向延伸。一个定见是:考场作文都是要谈人生的。

2.关联5组主题词

罗老师提供的关于人生哲理的5组主题词适应于几乎全部考场作文,这在他的《高中作文要义:思维、材料和技巧》一书中有详尽的阐述,要有意识地在作文中使用。

5组主题词即生命的伦理、生命的诗意(美感)、生命的成长和自我实现、生命意志和生命的觉悟和尊严。具体如何巧妙地进行关联,在书中有详细的指导。

3.顺题式和骂题式

在审题“准”的前提下,立意存在两种空间,即顺题式和骂题式。这个提法我觉得很新奇。

顺题式,顺着话题走,肯定话题所示为正面价值。这是最基本、最稳妥的方式。如看到“所有的狗都应该叫”这个话题,就能确定“每个人都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权利”,稳妥但难出新意。

骂题式,是对话题进行质疑和否定,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立意往往更新颖。如对“所有的狗都应该叫”骂题,提出“所有的狗都应该叫吗”,进而得出观点: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但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的话语是否符合理性,是否服从真理。

骂题式,是罗老师非常欣赏和推荐的一种立意方式,书中还呈现了更多的精彩的骂题例子,提供了理由和论述路径,可谓“骂”得过瘾而启发性强。

4.分析作文题目的关键步骤

以作文“听”和“控”为例,罗老师进行了详尽分析,提供了五个要点及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来说明分析题目的思维活动。

步骤1:找出作文题目中的关键词;

步骤2:确定关键词语义,联想材料;

步骤3:归类材料,挖掘论点;

步骤4:分析原因——追问“为什么它是对的”;

步骤5:行动原则——追问“怎样做才是对的”。


材料组织:关联、批判

关于材料的运用,罗老师指出材料不在杂多,而在灵活运用,尤其是经典材料。

材料的运用,是落实话题的一种方式。因此:

一是从话题关键词出发,通过相关性联想去寻找材料。

先找“正相关”材料,后找“负相关”材料,加以印证。更重要的是,对材料的原因、本质、价值等进行分析思考。要学会“想”作文。

二是材料的获得:由课内到课外。

要有利用课本材料、联系课本的意识,这与时下大力提倡的“教考结合”是一致的。罗老师以2007年高考四川卷作文题“一步与一生”为例,指导如何由话题关联课本材料(2007年正好是我参加高考的那一年,再次看到这个作文题目很感慨)。

(1)《<呐喊>自序》中,鲁迅自述他人生早期的几步:人生的选择不是一步到位,是不断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过程;

(2)《<宽容>序言》中,先驱者迈出的关键的一步:杰出人物的关键的一步,甚至会决定一个民族的命运;

(3)《我与地坛》中,史铁生人生中跨出的艰难而重要的一步:人生中重要的一步往往是建立在徘徊、痛苦的思考之上的;

(4)《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回归田园的那一步:一步决定一生的方向;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远离朝廷的那一步:顺从自我意志的召唤;

……

像这样清晰实在的示范,书中还有很多,对教师、对学生来说非常实用。

三是“古为今用”:历史到现实。

课本材料如何联系现实:

1.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待改善的现象展开分析批判(以对鲁迅先生的议论为例)。

2.如何展开反思和批判。

一是引述相关历史材料作为例证后,直接把历史材料与现实材料联系起来,引出对现实的批判性思考。(论述李白的例子)

二是引述历史材料作为例证,当论述已告一个段落,然后再联系现实,针对某种现实背景,来展开一段新的论述。(论述“坚强”的例子)

反思人生与社会,可联系现实的两个方向:一是涉及个体的,要联系个人修养、生命成长中的一些问题(现象性材料,罗老师列了七组);二是涉及群体的,要联系社会现象中的一些问题(现象性材料,罗老师列了九组)。


段落构造:关注句子构成整体

1.段落的结构

段落的结构的思维环节应是相对完整的,应具备单一性:一段只表达一个中心意思;完整性:段落的中心意思必须完整。

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头无尾”或者逻辑混乱,“另起炉灶”,一段不只一个分论点,论述不对分论点……正是没有意识到段落的单一性和完整性的问题。

2.从句子开始

完整的议论性段落,应是若干句子的有机联合。包括主题句、阐释句、例证句和总结句,其中阐释句、总结句容易被忽略。罗老师尤其强调了阐释句的重要性,无阐释句则议论文讲不出道理,段落必须要有阐释句。而段落的核心则是主题句。

罗老师还针对议论文的训练,以“人际关系”为话题,从内涵、意义、哲学基础、案例讨论与思考、练习和六组拓展性练习方面进行了设计和示范,是非常不错的讲义,教师可以直接拿来进行课堂教学和训练。(P339-346)


面向自由的写作:从Windflowers的改写、《屠杀》、《阳光下的心情》和《乐羊子》的创作说起

自由写作

感悟和感动很重要。自由写作超越了功利的考场作文写作,也超越了一般的审题立意,表达是自由的,思考是自由的,你只要用心感悟与感动。罗老师用五个实例做了论述。

一个平凡事物引发出的感慨:稻草人

一个时间点引发出的感悟:霜降

一件小事引发出的感触:被一粒微尘击中

一件艺术品引发出的领悟:《安晚图·瓶花》

一种自然现象引发出的思索:地震

罗老师想告诉我们,真正有灵心慧眼的人,大千世界,一草一木,皆是写作的资源。

英文歌的改写。在《Windflowers:一首英文歌的自由翻译》一文中,罗老师启发我们表达要自在一点,思想要解放一点,语言要“游戏”一点,想象要天马行空一点。为此他对英文歌Windflowers进行了改写,充满了美和感动。

接下来罗老师提出要学好语文,中学生最需要读诗,写诗。写诗,最能有助于学生找到文学表达的感觉。

果然,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单元学习任务就有“学写诗歌”的要求,犹记得学生的创作热情非常高,有些学生的创作水平还不低。正如罗老师所言,在诗一般的年龄,写诗是一种义务。这不仅关系到语文学习的利益,更关系到整个人生的利益。


创意写作

这是罗老师分享出的创意写作的讲义,从写作的样本到思路与方法,包括技巧、结构、重点题材和写法两大方面、六个角度进行了分享,认为创意写作练习可从散文入手。

我最感兴趣的则是第六部分——写法。罗老师给出了主要策略、把文章拉长、不平常的构想、人称的运用、文笔的细腻化和复合性与复杂度六个方面的指导。

1.《屠杀》:人称的使用

罗老师的作品《屠杀》在拉长文章、构想的不平常方面做出了示范,主要涉及叙述视角和人称的使用。

《屠杀》主要讲述了一头牛被杀的过程,但是由于罗老师有意使用了人称代词“他”,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认为被杀的是一个人,大家来感受一下:

他眼睛瞪着,但没有力气。想当年,在田间地头烈日雨中劳作,他是多么的强壮啊。

周围很多人影在晃动,围成大大的一圈。

……

十几个年轻人使劲压着他的头。还有一群人用绳索绑住了他的腿。他老了,也瘦了,但他的腿,还是比这些年轻的男人和女人的腿粗大得多。

他扫视了一眼人群,然后,眼睛无奈和失神地瞪着天空。

为什么要杀他?那时,我不知道,他也不知道。

……

读到这里时,我一直都认为村里某个壮汉因为犯了什么事要被围观杀掉。直到这一段:

那天晚上,他的尸体被切成很多小块,在很多饥饿的眼睛的监视中,用秤称过后,被全村分食了。我今生第一次吃到了牛肉。

我才知道故事是在讲述一头牛被杀。罗老师在书里说这正符合他的期待,他想让读者能把杀人和杀牛联系起来,而意识到这件事是多么惨无人道。

我们再来看文章的最后一句:

后来我常常想,在我家旁边那个破烂的牛圈里,他度过一生的那个地方,他是否曾经常常落泪,在那无法吃饱草料的饥饿的年月,在那一个不为人知的漫长的黑夜。

这句话很长,罗老师继而解释到是想拉长它来展现牛活着时的无穷磨难,联系到它最后的死亡,更可见这个生命不被我们知道的巨大痛苦。

这就是寻常的故事,通过讲述策略,变成了一个不平常的构想。

2.《阳光下的心情》:笔法的细腻

罗老师认为,细腻的文字可唤醒甚至重塑读者的记忆,形成现场感,读者会不知不觉认为作者的文字中注入的感觉元素,正是自己体验到的感觉。细腻意味着时间的延宕、节奏的缓慢,要做到有“放”也不断地“收”,应抑制明显的抒情,保持冷静,克制煽情的冲动。总之,不是为了细腻而细腻。

我们来看看罗老师的散文《阳光下的心情》。这是笔法细腻支配读者体验的一个很好的创作实例。

开篇“一个人走在七月的阳光下,心绪一片苍凉。心里喋喋不休,反复着关于离别和思念的词语。”很有代入感和体验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行走街道的某些瞬间。从第二段开始,罗老师用成都街头的法国梧桐、车流、光斑、关于城市的回忆、现实和内心、昨日与今昔的城市对比,以及对杜甫的诗、飞过城市而又快速远离的燕子进行联想,以及对幻觉的描述,对这个行走的瞬间加以一系列延宕,最后引出心中无缘无故的悲的感觉,“使得这个时间片段变得更加丰满”,强化了诗意表达。节选一小段,供大家感受一番:

她在高原上面的白云下,在群山环绕的湖泊边。与诗意捆绑在一起的永远是寂寞。寂寞是燕子在秋后留下的空巢。那个遥远的春天的正午,对着屋梁,望着空空的燕巢,我潸然泪下。

……

我看到弥勒笑了。他说,你还能流泪本身就是一个恩典,这个恩典已经超越了世间多数的欢乐。

“寂寞是燕子在秋后留下的空巢”,我反复在心里回味这个句子,它将寂寞具象化了,虽然引出了心里的悲,但玉坠弥勒的描写和感悟则又将这种情绪抑制住,充满哲思,显出抒情的质感。

3.《乐羊子的故事》:复合性与复杂度

复合性是指在单一的线性材料中添加同质或异质材料,以平行或交叉的方式组织起来,形成立体的叙述。增加文章的复杂度可以通过主题的多元性、叙述的主观化、基于主题需要的虚拟把故事推向复杂和极端等手段。

《乐羊子的故事》在其《高中写作新教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中有片段引用,我在其他地方读到过。“乐羊子拾金”“乐羊子求学”本是《后汉书》中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但是罗老师用虚拟创设情境,增加了村长、乐呵呵、晏子、村民等人物,仅乐羊子一人就增设了打工、偷钟、算命、做梦,接受教育、读经、学齐语、出国,衣锦还乡和耳朵进化等情节,故事变得复杂化,又有历史小说和故事新编的风格,夸张、讽刺、幽默、隐喻等手法的运用,上演了一场制度与人性的大戏,使得原故事变得深刻而又焕发新的时代的意义。越读越让人发觉其意义之深刻。

“乐羊子拾金”“乐羊子求学”的故事依然是关键的构成,不管通过各种手段将它复杂化,依然不能将它剔除。

还想再啰嗦两句,建议大家能认真读一下《后记》里罗老师的弟子写给他的那篇《师说》(我注意到有删节,“语文渡lxh”公众号有全文),写得真的很好,我想,无论谁作为一名老师,读到学生这样的“告白”,都是深受触动而倍感幸福的!

感谢罗晓晖老师再一次为我们一线教师打开了教学和阅读的思维之门,贡献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分享给我们智慧,启发我们学会思考。我将继续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着光,追逐光,在语文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附语录二

1.任何醉心于文学艺术的人,都必须与世俗意义的幸福保持距离。

2.在诗一样的年龄,写诗是一种人生义务。

3.写作是一种精神创造活动,死守方法的人不是好的创作者,而是好的码字工。

4.你首先要有一个定见:考场作文都是要谈人生的。

5.如果以屈原的道德高度来要求公众,如果以文天祥为标高来规范公众,那么我估计很少有人能活得下去了。

6.骂题的背后是辩证思维。

7.高耸的“墙”,有时候并不阻碍我们前进,而会迫使我们的眼睛向上仰望,转向崇高。

8.写作作为一种创造,它本身就是生命力量的外溢,是人的思想情感在语言文字的舞台上恣意的展现。

9.在为了写作而进行的阅读活动中,思想,要有一点自我解放的精神;语言,要有一些游戏的感觉;想象,要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意趣。

10.我一直认为读书要讲缘分,你有必要尽快找到那些跟你投缘的诗人。

11.缘分不是靠推荐来确定的,因此你应该到图书馆或书店中去寻找,而不需要听老师推荐。

12.好的作文,不是你写不出,而是你想不到。

13.要特别关注你记忆中那些被损害、被羞辱的经历,它们比“幸福的生活”更容易带给你深刻的领悟。

14.如同摔跤会让你更好地理解走路一样,挫折会让你更好地理解人生。

15.你可以把人血的迸发结合一朵花的绽放来描述,你可以把死亡描绘为一个回家的过程。




明:本文来源于公众号“语文渡 ”,音乐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处理,本号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2024

敬请您关注公众号"安东之子","安东之子"是《中国教师报》《语言文字报·语文周刊》《作文合唱团》《语文报》《鲜素材》《学语文报》《课堂内外·创新作文》《读写天下》《现代写作》《作文与考试》《学习报》《学习周报》《中学生阅读》《新锐作文》《三悦文摘》《佳作》《初中生》《漪涟》等报刊的采稿基地,其中原创的教研论文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用稿来源地!敬请您转发,欢迎您关注,更欢迎大家赐稿!真诚地感谢您,祝您工作顺利,阖家幸福安康!(赐稿邮箱:1506669337@qq.com)

安东之子
教育交流 文学爱好者之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