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8点,下班时间,热闹的家具建材城商铺垂下卷帘门,隐身于此的武馆开门了。这片位于禅城的家具城,白天是商都,晚上是江湖,现代制造业与东方武术,两个世界,日夜之间转换。
“手伸直、腿弯曲”“手下压的同时,另一只手就顺势打上去了”走进佛山咏春拳会馆,传来学员们整齐划一的“嘿、哈”声,他们一招一式刚劲有力,虎虎生风,馆长梁家铭在一旁忙碌地指导着学员。
咏春拳传人梁家铭(左二)与徒弟一起。
习练咏春廿六年,梁家铭从最初那位怀揣“武侠梦”的习练者,到如今经验老到的教学者,对中华武术的热爱却始终如一。自2010年起,他开设了咏春拳馆,并积极参与和支持各类相关比赛活动,希望这项传统武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
梁家铭习武的初衷其实很“普通”。上世纪中期,武打片、港台武侠小说风靡,古龙、金庸笔下的一个个英雄,成为不少人心中的“爱豆”,很多人觉得会“武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梁家铭,自然也是潮流中的一员。
正式学习咏春拳之前,梁家铭陆续学习过不同的拳术,“小学时去工人文化宫顶楼学习过两个月的南拳,也跟着邻居在楼下空地学习过一个多月的螳螂拳。”但最终因种种原因,都草草结束了,心中对于武术的追求也按下了暂停键。
梁家铭在习练咏春。
1998年,将近而立之年的梁家铭在工作中偶然结识了一名咏春拳习练者,在他的介绍下,梁家铭认识了师父伦佳(叶问首批七弟子之一,李小龙的师兄),开始学习咏春拳。
“我当时是出租车的夜班司机,每天早晨7点交班后马上去中山公园找师父学咏春,学习一个半小时。”后来,他转做装修,习练咏春的时间也从早上变成20点至22点。就这样,日复一日,梁家铭坚持了整整12年。
尽管每次学习咏春的时间都安排在高强度的工作之后,但梁家铭乐此不疲。为何坚持?梁家铭说,武术如同信仰,“当时着了迷似的,在工作时也常不自觉地参悟起拳法。”习练过程中对某个技法的醒悟和进步,也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学习之余,梁家铭还会协助师父教授咏春拳技,为此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2010年,梁家铭开办了佛山咏春拳会馆,开启了他的“教学生涯”。
从习练者转变成教学者,对梁家铭来说是一大挑战。
“作为徒弟,只需专心于练习,一旦成为教练,这个角色更像是一个融合了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复合体。”梁家铭注意到,许多学员都是在工作或学习之余抽空来学习咏春拳。当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心情不佳时,情绪往往会影响学习状态及出拳的力量。作为师傅,梁家铭需要敏锐地察觉到学员们的心理变化,理解其情绪波动,并给予适时的支持与鼓励,帮助他们在武术道路上前进。
在这间300平方米的武馆里,梁家铭就像一位“大家长”,“照料”着每位学员的成长与进步,因此也被徒弟们和学员们亲切地称呼为“关节修复医生”。“师父与学生的关系更像朋友,平时练完拳,经常有一大群‘粉丝’围绕着师父的茶台闲聊。”徒弟陈志锋分享道。
与传统武术中粗犷的印象不同,梁家铭展现出一种更为温和而细腻的武术风范。对他来说,习练二十六年,愈发觉得咏春不只是一套简单的袒臂挥拳的武术,除了实用的实战能力,更包含背后的哲学理念,一种“禅”的意境。
“学咏春拳本身就是一种修行,让人从与世俗生活完全不相关的一个角度来审视、验证与修证自己的生活哲学。”因此,“练武先习德,练拳则练心”成了梁家铭常对学员说的一句话。
从开馆授徒至今,梁家铭可谓桃李满天下,尤其在2008年电影《叶问》上映后。一时间,“咏春,叶问。”成为了标志性的开场白,也让从前无人问津的咏春拳成为了潮流。“当时天南地北的人都特意前来求学。”梁家铭觉得影视剧、短视频等视听作品的发展让传统武术焕发了生机。
因此,当听闻2024国际咏春拳大赛举办时,梁家铭觉得这是一个宣扬咏春拳的良好契机。梁家铭深知,武术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精神。他希望通过这次比赛,让更多人体验到咏春拳的精神内涵。
佛日君特选
来源丨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策划丨记者陈颖欣
文图、视频丨记者高萍恒
编辑丨劳晓文
责编丨熊翊廷
监制丨关国明
“佛山新闻”视频号上新啦
看最新视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