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
马上是腊月二十五了
平日里奔忙的我们
有时会忽略时间
但记忆中家乡的年味
总是能提醒我们:
又快要过年了!
有人说
“豆腐能治中国人的乡愁”
或许是因为吃一口豆腐
能品尝到家的味道吧
春节的盛宴即将开始了
我们的餐桌上
怎能少了这传统年味
—口豆腐吃下
最能抚慰异乡人漂泊的心
民间歌谣里唱道:
“二十五,磨豆腐”
为什么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呢?
其实,这一天
我们古代民间就有“磨豆腐”的习俗
在过去,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将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做豆腐干、豆腐丝、豆腐圆子等,供春节期间食用。
据民俗专家解释,过去,老百姓平时吃不上豆腐,认为豆腐是好东西,而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大家做好豆腐储备起来,以备正月里食用。
同时豆腐的“腐”和“富”谐音,二十五磨豆腐,寓意年节过得富富余余,来年的生活也富富余余。
相传,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
南宋朱熹在他的《豆腐》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
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所以这一天家家都要做豆腐、买豆腐,起居、言语都要谨慎,祈盼来年得福。
不过,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有人说,“豆腐能治中国人的乡愁、思乡病。”
春节盛宴即将开始,菜单上怎能少了传统年味——豆腐!
腊月二十五除了磨豆腐,还有这些习俗。
糊窗户
在腊月二十三祭了灶,腊月二十四扫完了房子之后,家中焕然一新,这个时候就该糊窗户了。
将旧的窗户纸撕掉,就是将去年的不顺心撕掉,新糊上的窗户,就是来年的新盼头。
糊完窗户纸就可以贴窗花了,先贴福字,寓意福到了,之后再贴各种美好寓意的窗花。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这天亲自下界,视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
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表现好,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
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闲暇娱乐好时机。
千灯节
是蒙古族、达斡尔族的宗教性节日。
蒙语称“明干卓拉”,意即千盏灯节。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做“明干卓拉”去庙里点燃,认为点得越多越吉利。这一节日习俗,在新疆维拉特蒙古族中最为盛行。
当地群众在这天吃烤牛羊肉,举行传统的体育游艺活动。
照田蚕
“照田蚕”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在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二十五,吃豆腐,抢头福!
豆腐的“腐”,
与“福”谐音,
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因豆腐与“头富”音相似,
被寄予了新年要“富贵”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