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两周年之际,以“为国找矿 无上光荣”为主题的新中国成立75周年矿产勘查成就展于9月30日在中国地质博物馆开幕。展览以宏大的历史画卷,全面展示了新中国矿产勘查工作的光辉历程和辉煌成就。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75年来,广大地质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秉承“地质报国”的初心使命,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为己任,紧紧围绕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矿产资源开展勘查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发现矿产173种,其中45种矿产储量居世界前列,为共和国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的矿产资源基础,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能源资源安全。2022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对他们取得的丰硕找矿成果和展现的使命担当给予充分肯定,对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予以明确,对弘扬优良传统、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提出殷切期望。
在回信精神的指引下,自然资源系统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围绕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聚焦重要能源和矿产资源保障,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投身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有力促进了矿产资源增储上产。
如今的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矿产资源大国。但谁能想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从事地质工作的地质技术人员不足300人,明确探明储量的矿产仅有2种。
新中国成立之初,刚刚“站起来”的共和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地质工作提供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的工业原料。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接见中国留学生时,写下了“开发矿业”题词,极大鼓舞了新中国地质人对地质事业的热情。
“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从1954年开始,我国围绕能源、黑色金属、贵金属及非金属矿产等,逐步开展了大规模的矿产普查工作,发现了几十个具有工业价值的新矿区,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地质找矿会战。
克拉玛依油田、大庆油田、仁化铀矿、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柿竹园白钨矿、凡口铅锌矿、栾川钼矿、金川铜镍矿、邯郸铁矿……一个个大矿永远镌刻在共和国成长的丰碑上,有力支持了共和国的工业体系建设。同时,大庆、金昌、攀枝花等300多座矿业城市拔地而起。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此后的30多年间,随着矿业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矿产勘查市场建立、发育并发展,矿产勘查工作完成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蝶变,并以“富国兴业”为己任,发现了塔里木油田、神府-东胜煤田、白云鄂博铌矿稀土矿、云南大红山铜矿等一批超大型油气田和超大型矿产地,为我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能源资源安全。在新中国“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从2011年开始实施为期10年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保障了我国在开采消耗持续加大情况下,主要矿产保有资源量普遍增长。
2021年,我国又启动实施为期15年的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强化基础地质工作,突出紧缺战略性矿产,进一步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繁荣矿业市场,大力推进科技攻关,持续不断找大矿、找好矿、找急需的矿。2023年,全国新发现4个亿吨级油田和4个千亿方级气田,以及山东西岭金矿、四川木绒锂矿、河南夜长坪钼矿等大矿,令我国钨、钼、锑、晶质石墨、磷矿等矿产的优势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目前,在自然资源部的统筹部署和全力推动下,全国地勘行业正在勠力同心,在重点成矿区带和其他重要区域开展地毯式的基础地质调查和区块优选,提高区矿调覆盖率,加大油气等紧缺战略性矿产勘查特别是深勘精查力度,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快速发展。
9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相关科研团队在湘鄂赣交界幕阜山布设的8个钻孔全部见矿,探获多条铍铌钽矿体,稀有金属伟晶岩69层,累计厚度超过267米。令人惊喜的找矿突破,得益于科研工作者对区域稀有金属成矿规律总结和大岩基“体中体”成矿模型的建立,也得益于东部高覆盖区稀有金属勘查方法组合的创新应用。
75年来,我国矿产勘查正是在接续不断的理论创新、技术颠覆、装备升级中,打开了越来越多的矿产资源宝藏之门。
新中国成立之初,地质力学、陆相生油等理论创新推动了一系列大油田、大矿山的诞生;此后,成矿系列、“三位一体”找矿预测、非常规油气“二元富集”等成矿成藏理论,更是从“寻根溯源”出发,指导着我国地质找矿不断取得新突破。
如今,以“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我国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技术、勘查地球化学技术等进入世界领先行列;航空重力、航空电磁探测技术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万米钻机、4500米级深海遥控无人潜水器“海马号”、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科考钻探船“梦想号”的研发,以及系列对地观测卫星的陆续发射并投入使用等,都标志着我国矿产勘查技术装备研发能力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矿产勘查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也在于技术和装备的现代化。
面对“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宏伟目标,我国大力发展深部勘查和钻探的技术装备。2024年3月4日,中国石油深地塔科1井突破万米大关,成为亚洲第一深井、世界陆上第二深井,充分展示了我国在超深钻完井技术与装备方面的“硬实力”。
面对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我国不仅在积极进行“人工智能+矿床勘查”的探索实践,而且已经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智能矿产预测,建立了地学大数据智能矿产预测方法技术体系,并在甘肃大桥金矿、吉林白山多金属矿集区、云南鲁甸铅锌银多金属矿等20多个典型矿区开展了试点应用,显示出良好的找矿潜力。
面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国全面推广绿色勘查技术装备。2021年6月,自然资源部发布行业标准《绿色地质勘查工作规范》,2024年7月,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发布通知,要求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全面实施绿色勘查,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矿产勘查的根本遵循。
当前,自然资源部正在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聚各类英才开展“大兵团作战”,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一批“卡脖子”难题,加快培育矿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同时,以“两山”理念为指引,全面推进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加强找矿装备建设,统筹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和资源综合利用,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9月29日,著名地质学家黄大年被追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作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他带领团队为中国的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为党和国家的教育、科研事业奋斗至生命最后一刻。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不仅仅是黄大年一生的写照,更是无数地质工作者无上的追求。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着富饶的矿藏……”
从事地质勘探的岁月,是艰辛困苦的,也是激情燃烧的,一代代地质工作者为祖国的矿产勘查事业,付出了青春、汗水,甚至生命。然而,心怀“国之大者”,山高川险又何惧,为国为民志擎天!
75年风雨兼程,75年豪情满怀,75年勇敢担当,75年不辱使命,矿产勘查领域在为国找矿的伟大征程中逐渐积淀、凝练、形成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三光荣”传统等宝贵精神财富,使其成为代代传承的精神血脉、文化基因和地质人独特的精神标识,为地矿事业永续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鼓舞了几代大庆人艰苦创业、接力奋斗,在亘古荒原上建成我国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在更加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以山东地质六队、浙江地质七队为突出代表,更多的地质工作者把“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传统深深融入血液,在新中国找矿事业的历史长卷上留下了一座座金色丰碑。
回望来时路,步履更铿锵。
能源矿产资源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作出明确要求和部署。全国地质工作者将继续满怀信心和豪情,进一步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快增储上产的步伐和节奏,增强在极端情况下迅速扩大生产的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更加壮丽的矿产勘查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