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大,“交作业”办成了艺术节?

科技   2024-11-19 16:08   天津  

工科生也能成为“艺术家”?

交作业也能办成艺术节?

通识课咋变成了嘉年华?

被人民日报、央广网等媒体报道的

是天大什么有趣的活动?


11月8日,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举办的“艺术+文化遗产”课程群成果展暨首届民俗艺术节开幕,活动为期一周,天大师生与文化学者、民间艺人济济一堂,畅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嘉年华。


都市报道60分相关报道


本次成果展汇集了数百件展品。来自天津大学各专业本科生结合当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现状及各自家乡的民间文化与民俗艺术,完成了《“遗”教于乐——双减背景下非遗进校园调研与课程设计》《延续百年脉息——东寓法鼓重生延续调研报告》《文创的力量——杨柳青木版年画传承与转化现况调研报告》等结课作业,以及国画、瓷器、扎染等美育实践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些作品是精仪学院、医学部、自动化学院、微电子学院等数十个工科、医科专业学生的“结课作业”



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自2022年建院以来,打造了由《家乡民俗学》《来自田野的中华文明》《天津历史与文化》《民间美术》《参与式美育与实践》《敦煌的艺术》等近50门课程组成的“艺术+文化遗产”课程群,至今已经有3000人次的天大学子参与了这些课程的学习。



建筑学院2020级本科生陈禾佳兴致勃勃地向记者展示着自己的展品——《延续百年脉息——东寓法鼓重生延续调研报告》,“这是我在《家乡民俗学》课程的结课作业,我们年轻一代面对同质化、快餐化的文化传播,反而对本土多样的民俗文化产生好奇心。这门课程正符合我们当代青年寻找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多样性的需求。”



开幕式上,学院教师代表曹铁娃介绍了“艺术+文化遗产”课程群内容及效果。“艺术+文化遗产”是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的一大特色。如今,这些通识课做到了二级学院全覆盖,共计3139位本科生和研究生选修了学院主导的“艺术+文化遗产”主题课程,3000人次参与了相关实践活动。活动中,齐珏、陈伟明、马知遥等知名学者与同学们畅谈文化遗产与育人、文化传播与浸润。学者们表示,在年轻一代面临文化抉择之际,我们需构建自身的审美体系,这正是“艺术+遗产”课程给予最宝贵的启迪。


 


民俗体验及手工制作也是本届民俗艺术节的一大特色,中外学生欢聚一堂:潇洒的蒙古舞蹈,行云流水的古琴演奏,悠扬悦耳的戏腔吟唱,剪纸、绒花、葫芦烙画、掐丝彩砂、金石撕纸、彩蛋制作技艺等一众传承人的绝活亮相,都让师生大饱眼福。



“同学们通过选修我院开设的通识课,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自然而然培养出深厚的民族情感与家国情怀;而我们学院开设的第二课堂实践课,更让大家在形式缤纷的美育活动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逐步形成求真、求美、向上、向善的品格。”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吕静表示,“未来,人文艺术学院将开设更多人文艺术类课程,力争覆盖更广大的学生,‘养育’各学科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他们审美立美能力,助力大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为文化强国和服务人民美好生活贡献力量!”



这样富有人文气息的天大

你爱了吗?

就让我们一同努力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武清文化馆
发布武清文化馆相关信息,更新文化馆状态,传播宣扬武清文化活动进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