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长征”

时事   2024-10-11 21:57   河北  
2022年10月3日,是王英难以忘记的一天。那一天,她正奔波在寻访老兵的路上,计划从黑龙江飞往海南。这时,家乡医生来电,告诉她被确诊为乳腺癌,且癌细胞已扩散到了淋巴和肺部。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如同巨石般压在王英的胸口,让她不得不中断了行程。
医生说:“最少要治疗一年半。”
王英听后,眼神闪过一丝黯然,但随即坚定地说:“一定不会有事的,还有那么多老兵在等着我,他们的岁月不等人,他们的故事需要被留住。”
5年前,自从踏上这条寻访之路,王英的生活就彻底改变了。为了留住那段红色历史,创作长篇纪实文学《回民支队》,她行程6万多公里,走遍大半个中国,寻访到了34位健在的回民支队老战士、120多位知情者。
7次化疗、17次靶向治疗,王英始终乐观坚强。她说,是那些老英雄的精神给了自己向生的力量。治疗间隙,她仍坚持整理资料、联系健在老兵,通过网络平台分享老兵的故事。

王英(右)患病后,依然没停下寻访的脚步。

一张迟到83年的烈士证
9月30日上午10时,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一场特殊的颁授仪式正在举行。
工作人员将写有谢振亚的名字,并加盖“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鲜红大印的《烈士光荣证》郑重地交到烈士的儿子谢昌美手中。
“父亲已经牺牲83年,多亏王英老师的帮助,父亲的烈士身份才得以被认定。”88岁的谢昌美颤抖着双手接过烈士证,一遍遍抚摸着。
对于谢家人而言,这是一张迟到了的烈士证,更是一场弥足珍贵的“重逢”。
2020年9月的一天,正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采访的王英,忽然接到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政协委员李保产的电话。李保产代表漯河籍烈士谢振亚的家属向她求助:1941年,冀中回民支队二大队六中队指导员谢振亚因伤牺牲在河北雄县一带,因证据不足,至今未被认定为烈士,希望王英在寻访中留意,看看能否找到仍健在的谢振亚生前战友,为他申烈。王英牢牢记住了这则信息。

王英(中)和谢振亚烈士家人在一起。

谢振亚,原名谢本立,1913年9月7日出生于河南省西华县砖桥区后谢村(现漯河市召陵区青年镇后谢村)一个小康之家。他自幼饱读诗书,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在本村创立小学,任教师兼校长。1937年,谢振亚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河南青年救亡协会”。1938年8月,他不顾家人反对,抛下两个儿子,和邻村几位爱国青年一起徒步奔赴延安。
这一年9月,谢振亚的同学谢本明,收到谢振亚从延安抗大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我已改名叫谢振亚,取巍巍中华,必会雄振亚洲之意。”
茫茫人海,要找到战争年代同一支部队里的人如同大海捞针。但命运就是如此神奇。
2021年3月,王英到武汉寻访从冀中回民支队走出来的中将、96岁的张书坤老人。张书坤边回忆边讲述:“我能有今天,多亏了当年的指导员谢振亚……听说1941年春,他在雄县战斗中负了重伤,由于后方医院缺医少药,伤口长了蛆,牺牲了。”听到这里,王英感觉自己好像在做梦,使劲掐了掐大腿,疼,看来不是梦。
她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传递到河南漯河。
随后,谢昌美和家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一起来到武汉。
张书坤一见到谢昌美就哭了,说:“你和你父亲长得太像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拥而泣。张书坤一笔一画、庄重地开具了证明。
历尽艰难坎坷,最终,河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发文追认原冀中回民支队六中队指导员谢振亚为革命烈士。同时,河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向王英发来感谢信,感谢她带病坚持工作,为谢振亚烈士申烈提供了有力证据。

要为英雄写一部书
王英是在40岁时开始提笔创作的。在此之前,她喜欢看书、写作,但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作家。直到那次,她在一本文学期刊上看到一则面向全国的征文启事,不知怎么就激起了创作欲望。那次大赛,她的作品获得了三等奖。
从此,王英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频频收获果实。
2018年8月,王英参加鲁迅文学院河北作家班的学习时,参与了一个创作计划——由8位作家分别去写8位河北英雄。她是献县人,采写马本斋英雄事迹的任务,顺理成章地落在了她身上。
为了获得准确详实的资料,王英在献县和石家庄两地间奔波,走访专家、查阅史料,获得了冀中回民支队和渤海回民支队两支回民支队涌现出的英雄壮举,一次次受到震撼。
但关于这两支部队,却少有文学作品记录。尤其是部队里的那些普通战士,每一位都具有英雄色彩,值得浓墨重彩地写一写。
王英觉得,她有责任去填补这一空白,把这份遗憾变成一份光辉的纪念,留存于世人的记忆深处。
但当时,摆在王英面前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找到这些老英雄。她想尽一切办法,发动身边的朋友,终于找到了第一条线索:有一位冀中回民支队的老英雄李凤炎,在兰州军区干休所生活。
见到李凤炎时,老人已经96岁高龄,王英双膝跪地,向英雄献上沉甸甸的敬意。李凤炎告诉王英,马本斋的那匹马叫“海里青”,马司令上马从不用踩马镫,一蹿就上去。他还说,马司令喜欢跟战士们开玩笑,与大家打成一片……这些鲜活的故事,这些生动的细节,是无比珍贵的素材,如果不实地走访,是不可能听到的。
2019年4月,王英跑去河北安国市东安国城村,寻访94岁的回民支队女战士许素杰;10月底,她又驱车奔到了“桑园保卫战”的发生地——保定市蠡县桑园村。没想到,她在那里找到了104岁的知情者刘秀芝老人。
这位百岁老人提起“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思路清晰、记忆深刻。她是“桑园保卫战”的见证者,把战斗的经过详细讲给了王英。仅两个月后,老人就去世了。
王英突然意识到,自己必须和时间赛跑,留住老英雄们的记忆。每次寻访,她不仅拍照、录音,还为每一位健在的回民支队老英雄留下手印。
她觉得,每留下一枚老兵的手印,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多了一枚光辉的印章。

在王英心里,每一枚手印都是一枚光辉的印章。

“触摸过的温暖一直在”
随着寻访到的人越来越多,王英掌握的关于冀中回民支队和渤海回民支队的资料也越来越详细。这些资料如同密码,解锁出一长串时空记忆。
2021年,青县籍烈士肖士相的家人求助王英,想找到烈士的下落。根据家人提供的信息,她推断烈士可能牺牲在衡水阜城县的高纪庄突围战中。烈士家人立刻赶赴位于阜城县的本斋纪念园,最终圆了多年的寻亲梦。
就这样,王英利用掌握的线索和资料,先后为戴信、肖士相、哈凤明等5位烈士找到了亲人。
一个人的“长征”,王英收获了太多感动。听说一位烈士亲人因找不到烈士遗骸,遂在88个坟头依次叩拜时,她哭了;走到山东省聊城市莘县,得知当地百姓为了照顾病重的马本斋而到处寻医问药时,她哭了;在黑龙江省伊春市,王英见到了见证黄骅烈士遇害现场的渤海回民支队老战士吴树堂,老人操着沧州口音回忆起了黄骅遇害的经过,她又哭了……
从冀中平原到天山北麓,从黄土高坡到羊城街道,哪里有健在的老战士,王英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她说,哪怕只是握握那双杀过鬼子的手,哪怕只是和老英雄们相互对望一眼,也值了。
那段时间,王英每过21天就要接受一次化疗,但她依然没有停下脚步。第一次化疗后不久,她就赶往渤海新区黄骅市羊二庄镇后街村,采访了92岁的老英雄曹树森;2023年秋,她请人给谢振亚烈士画了像,并亲自送到其家人手中时,她刚做完一次靶向治疗……
一次次出发,一次次寻访,越来越多鲜活的历史画面,越来越多带着硝烟味道的英雄壮举,汇聚到王英这里。她誓要把这些故事和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在岁月的长河里擦亮。
在这场寻找老兵的路上与时间赛跑,她的对手是病魔,也是老兵们剩余不多的日子……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杨静然  杨金丽  王雪

沧州日报
沧州市委机关报,有力地配合了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每日发送百姓关注的新闻时事等内容,让您把握时代、尽览天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