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有的是受某些疾病牵连引起血压异常升高,叫“继发性高血压”,约占患者总数10%,当疾病受控,高血压就消失了;有的是心脏、血管和血流之间协同出现偏差引起,叫“原发性高血压”,占患者总数90%左右,这种高血压目前没法治愈,需长期关注终生控制。
血压是重要和关键的生理参数,围绕高血压预防、诊断、评判和治疗,临床有大量防治指南和专家共识,比如,把血压分为“理想值、正常值、正常高值、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高血压”等数值区间。
确认高血压通常有3条标准:
1、必须在没有使用降压手段、服用降压药的情况下测量的血压值。
2、非同一天内,3次测量的血压值;或同一天内平静状态下,数次测得3级高血压。
3、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这两条有一条升高就代表异常。
只有同时符合三条标准,才能谨慎确认是高血压,缺一不可,并根据高血压进程,量身定制不同的干预、治疗、控制方案。
高血压的本质,是心脏、血液、血管三个要素打破平衡状态,它们又可细分为身体血液总量、心跳次数、心脏每次跳动输出血量、血管阻力、血管壁弹性等方面指标。
临床上,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脂肪大量堆积,血液流动不畅,出现微小血栓等情况,让血管变窄、变脆,就像软水管被捏扁,水流变细变急一样,又反过来影响心脏和其它脏器,长期会导致心脏功能异常,其它器官供血不足而衰竭。
换句话说,高血压一定是血压升高了,要及时干预。但反过来说,血压升高,是不是代表高血压?这个不一定。
有6种情况下娴熟“高血压”,有可能是“假的”,不能贸然评判是高血压。
1、情绪激动引起血压升高,如生气、吵架等容易短时间内让人面红耳赤、心跳加快的情况,这是交感神经兴奋拉高了血压。
2、个人生活习惯诱发血压升高,如饮酒、抽烟、喝咖啡、饱餐之后、剧烈运动等,短时间引起血流加快、血管收缩、神经兴奋。但不良习惯引起的血压升高,长期就很可能变成真的。
3、测量血压时方法不对,在量血压前半小时内运动过度、憋尿、频繁讲话、扎袖带过紧等,都会让血压出现升高。
4、某些疾病让血压居高不下,多见于内分泌疾病,如甲亢、肾病、糖尿病并发症等,属于继发性高血压,当病情受控血压就正常了。
5、“白大褂”现象使血压升高,是从精神层面考虑的,有的人到医院、看到医生血压就莫名升高,或者心情短时焦虑、紧张,也让血压升高。
6、服用药物促使血压升高,如吃非甾体类抗炎药、激素、避孕药、精神类药物等,影响内分泌而提高血压。
所以,血压值偏高,不一定是高血压,但由于高血压是“沉默”的症状,平时不显山露水,患者没感到什么异常,实际上身体在慢慢恶化,不及时干预,到了某个阶段,可能会受到高血压带来的重击,包括且不限于:
脑梗、脑出血、心衰、房颤、心梗、主动脉夹层、肾衰等,涵盖了心、脑、肾、大动脉等主要器官组织,出现问题要争分夺秒抢救,提高了救治成本,挤占了医疗资源,目前根据权威媒体披露的数据,心脑血管类疾病已是我国居民病亡的首要原因,背后都有高血压的影子。
体检筛查是及早发现高血压、判断高血压发展程度的有效手段,很多人在家里备有血压计,但大多数人没有体检习惯,或者血压计长期“吃灰”,或测量方法不对,要么误判为高血压,治错了;要么错过了发现高血压的良机,以农村和偏远地区的人居多,非常后悔。
不过,我们的身体会通过一些异常信号,反复提示告警,有6个信号是高血压的典型表现:
1、频繁失眠,半夜易惊醒,伴随着噩梦,这是高血压引起血管不同程度病变,影响到脑部皮质功能,带来紊乱波动的表现,虽然失眠的原因较多,但经常几种情况一同出现,或要考虑高血压症状。
2、长期和反复出现头痛,疼痛部位多见于后脑、额头、侧面、耳后等地方,而且伴有恶心欲呕等问题,在排除感冒、发热、炎症等因素后,就要重视了。
3、莫名其妙频繁眩晕,这是人体血氧供应不足出现的情况,在没有经常蹲、坐等改变体位和剧烈运动的情况下眩晕,表明血管弹性衰退,而且有高血脂问题,血液黏稠度高,干扰了血流引起血压升高。
4、耳鸣隔三差五出现,两侧都会发生,而且持续较长时间,这是高血压诱发动脉硬化,从颈部开始,慢慢影响到耳朵供血,如果不及时处理,拖下去会降低听力。
5、随时随地可能出现的心悸,随着高血压发展,直接干扰和冲击心脏,供血受到影响,心脏被迫进入“代偿模式”,伴随出现心慌、气短、喘不上气、容易干咳等问题,要及时检查心功能。
6、四肢动不动麻木、酸胀,在排除受压迫、保持同一个姿势引起麻木的情况下,如果经常有麻木感,且感觉皮肤有瘙痒感,或四肢冰凉、肌肉酸痛,而且有水肿情况,很可能是高血压信号。
除了6个典型表现外,还有一些病例是注意力不够集中、记不住事情、容易流鼻血、颈椎病变等,多见于中老年人,也要引起注意。如果家族有高血压病史,后代患高血压的几率较大。确诊糖尿病、高血脂症的人,一定要警惕高血压。
高血压虽然对健康有很大干扰和威胁,但它可防可控可治,重点是从生活饮食习惯入手,控重、限盐、戒酒、禁烟、放松,注意多锻炼,缓和心情,不要熬夜,定期做好血压监测。有的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和复查,多管齐下,一定可以管住高血压,减少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