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年轻人干得欢
仓廪实,天下安。
入冬后,小康屋前矗立着的一个个金黄的玉米仓,展示着灵台大地的好“丰”景。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连片的高标准农田生机勃勃,这金灿灿的丰收里蕴藏的是千斤粮万元钱的底气……
耕耘之间,更多改变也在发生。
村庄、年轻人、种田这三个词碰撞在一起,乡野阡陌之间,新的故事“破土而出”。
夕阳下,冯俊效检查养护着他的“宝贝”,“可得仔细着。”
冯俊效嘴里的宝贝便是这一台台拖拉机、收割机、撒肥机……几乎囊括了玉米种植全套机械设备,是他耕作百余亩土地的依仗。
5年前,34岁的冯俊效结束江苏电子厂“厂哥”生涯,回乡创业。
不止冯俊效,在灵台,不断有大学毕业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等新生力量加入农民队伍。这份选择背后,是农业大有可为的巨大潜力。
“现在国家全力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家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种好玉米,我有信心。”采访中,冯俊效说道。
这一决定,让冯俊效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承包的地再加上自家的地,总共种了100多亩玉米,一年下来,收入可观,老人小孩也照顾了,再不用东奔西跑。”
越来越多回乡的年轻人,为传统农耕带来了新气象,管理模式在变,耕种方式也在变。早在流转土地之初,冯俊效便贷款迎回了他的第一个“大宝贝儿”——旋耕机。
“这几年,陆陆续续买了不少机械,虽说花了不少钱,但是值呀!”边种地边学习,在冯俊效看来都是必走的路,“现在干啥都是技术活,科技种田不仅能提高效率,也让我走上了新农民的路子。”
“自己种自己收,能忙得过来,效益也会好一些。一亩地请人收割的话得100元,我自己买了机械,成本也就30到50元,从中能省50块钱,这个钱就落我手里了。”脑子灵活的冯俊效有自己的一番盘算。
不仅有地上跑的,还有天上飞的。冯俊效考取了无人机驾照,平时忙完自己的活儿,还干起了兼职:“合作社里有‘飞机’,我去‘飞防’,每天结工资,这又是一份收入。”
“要和以前比,现在种田变得轻松了。”“就拿打农药来说,一个人一天最多打二三十亩地,换成驾驶无人机在高标准农田打药,一天可以打200到300亩,效率至少提高了50倍。除了这,播种、施肥等,都可以通过农机作业,大大提高了效率。”冯俊效说。
种田方式的巨大改变,也是冯俊效愿意回到农村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田耕作全流程机械化操作已是常态,新质生产力助力着灵台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
往期回顾
编辑:韩 蕾
审核:刘英娜
监制:冯宇强
技术:崔烘奖
法律顾问:张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