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这条悲痛的消息传到北京,毛岸英的继母贺子珍得知后,悲痛欲绝。她痛哭失声,泪水止不住地流淌,颤抖着说出了那句令人永生难忘的话:“我的儿呀,吃了一辈子苦,我的儿呀......”贺子珍对毛岸英和弟弟毛岸青的爱,不亚于亲生母亲。这份跨越血缘的母爱,温暖了两个“不亲生的儿子”,也打动了千百万人的心。
1926年,贺子珍嫁给了毛泽东。次年,毛泽东的两个儿子毛岸英和毛岸青从前妻处领回,贺子珍将他们视如己出,悉心照顾。当时,7岁的毛岸英性格疏离孤僻,不喜与人交往,也对这位“后母”充满戒备。贺子珍没有因此气馁,而是以极大的爱心照料两个“不亲生的儿子”,时刻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
面对贺子珍持之以恒的关爱,毛岸英的心结逐渐消除。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收到妈妈的来信与钱,我非常高兴......我会努力学习,不辜负妈妈的期望。”一段时日后,毛岸英对贺子珍已完全敞开心扉。他称贺子珍为“亲爱的母亲”,每周定期给她写信汇报学习和生活。贺子珍也乐于回信,时常叮嘱要“保重身体,别辛苦”。这封信成了母子连心的纽带,藉以表达的,是跨越万里的相互关爱。贺子珍用一个慈母的心,温暖了两个不亲生儿子寒冷的异乡生活。
在苏联期间,毛岸英和毛岸青的生活极为艰苦。除了语言障碍和环境适应问题外,两兄弟还常遭来自国内的政治压力。有时连温饱都成问题。这时,贺子珍的关怀就是他们最大的精神支柱。她不遗余力地鼓励两子,要他们“挺住苦日子”,并提供经济支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面对困境,毛岸英没有退缩。他在信中告诉母亲:“我身体很好,学习也顺利。妈妈不要担心我,我一定会努力完成学业。”这让贺子珍十分欣慰。
兄弟两人回国后,贺子珍对他们的关心从未减少。她经常嘱咐他们“要保重身体,注意休息”,并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提供各种生活帮助,尽一个母亲的责任。1950年毛岸英的牺牲,对贺子珍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她为这个不亲生的儿子痛哭流涕,含泪说出了那句荡气回肠的话。多年来,贺子珍无微不至的关爱,深深感动着毛岸英。尽管无法抚平悲痛,但她用真心唤醒了他对母亲的眷恋。这份超越血缘的母子之情,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贺子珍给了我们一个动人的启示:一个人的母爱,不应仅仅局限于血缘关系。爱有其广袤胸怀,能超越一切界限,温暖每一个需要温暖的人。人间之爱,莫大于母爱。让我们学习贺子珍,用一颗博大的母心,去包容和关爱周围需要关爱的人。这种善举,定会为世界增添温情与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