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丨厚植生态底色 推动绿色发展——2024年银川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综述

时事   2025-01-13 16:46   宁夏  
每一秒,都让新闻动起来

银川市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持续筑牢生态屏障。

随着银川市生态建设和湿地保护力度加大,湿地自然环境明显改善。

绿意,于天地间流淌;碧水,在城市里荡漾。如今的银川大地,处处描绘着树木葱茏,鸟鸣婉转,青山碧水蓝天入画卷的美景。

回首2024年,银川市生态环境局在区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2024年,银川市有效监测天数为366天,其中,优良天数为294天,同比增加13天,优良天数比例为80.3%。黄河干流银川段保持Ⅱ类进出,地表水国控、区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无劣V类水体;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持续保持100%。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银川市生态环境局上下一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决心,是银川市生态环境局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凝聚起生态环境保护强大合力的彰显,也是银川市生态环境局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生动实践。

守护美丽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天蓝水碧,风清气爽,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这是广大群众对银川市生态环境的赞美……蓝天白云成常态、绿水青山近在咫尺,这是银川市生态环境局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交出的一份让群众满意的“绿色答卷”。

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市生态环境局精耕细作打好蓝天保卫战,印发《银川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工作方案》,聚焦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管控,深入开展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和夏季臭氧防治攻坚行动,臭氧污染天数同比减少8天;实施大气污染治理项目71个,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面积5258.51万平方米,惠及8.7万户群众;对银川河东国际机场、贺兰昊阳等10台112蒸吨燃煤锅炉进行拆除替代;24家涉有机废气重点排放企业完成“一企一策”整治,25家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完成深度治理。

在水污染治理中, 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五水”共治,统筹地上地下、岸上水中、城市乡村,重点实施典农河南环水系段综合治理等项目,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供水工程稳定运行,全市17座污水处理厂稳定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开展黄河干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整治率达99%,完成北郊水源地保护区调整,对8个水源地环境现状进行评估,对5个城市集中式水源地开展水质调查,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土壤污染防治中,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风险管控,全面贯彻《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严格用地准入管理,对57处用途变更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及专家评审,将25家企业纳入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完成第二轮土壤污染隐患排查整改和质控。同时,银川市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8个,建设“无废医院”“无废商场”等“无废细胞”51个。

水清、天蓝、地净,银川正一步步向前迈进,这一目标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美好生活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系统治理 加快建设生态强市

生态文明建设,彰显责任担当,也蕴含治理智慧。

为呵护生态“颜值”,提升经济“含绿量”,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金山银山“成色”更足,市生态环境局坚持“生态强市”战略不动摇,守好“一河一山”生态屏障。

“2024年,我们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精准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完成全市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动态更新,划定环境管控单元76个,为资源开发、产业布局、项目立项提供重要依据,确保发展不超载、不越线。”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贺兰山下镇北堡废弃矿坑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收录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并在全国推广;6家非煤矿山入选自治区级绿色矿山名录,2家矿山达到国家级绿色矿山标准,贺兰山治理成果有效巩固。曾经的乱石荒滩织起了绿色长廊,废弃采砂坑变成了“紫色聚宝盆”。

同时,银川市深化“四水四定”试点建设, 印发《建设“四水四定”试点市实施方案》,建成西北首个水资源取用交易监管平台,谋划重点项目113个,开工建设110个,预计2024年取水量下降至18.8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下降至70立方米,提前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十四五”目标任务。

在美丽河湖建设中,我市通过加快智慧河湖建设,完善河湖管理信息化体系布设,综合运用“互联网+”、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和视频监控捕捉等技术,形成“天上看、空中探、地面查”的立体化河湖监管模式;实施七子连湖示范片区水环境提升项目(一期),完成桑园沟、四二干沟、华雁湖河湖健康评价工作,累计为典农河实施生态补水超5000万立方米,修复湿地4万亩,湿地保护率达24.7%。同时,我市加大荒漠化综合治理,实施退化草原修复2.9万亩,完成空间绿化4.04万亩(防沙治沙3.6万亩),黄河“几字弯”攻坚战银川战役取得阶段性成果。

随着银川市生态建设和湿地保护力度的加大,湿地自然环境明显改善,绿化、美化不断提高,黄河湿地公园等成为了许多候鸟集中栖息繁殖的重要场所,来此栖息的候鸟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多。

改革驱动 持续赋能绿色发展

闽宁镇“绿电小镇”案例在第二十九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现场发布,再生水-黄河水-产业用水通道在全国率先打通,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污权实现中西部地区首单交易,还有多权融合模式、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第一单、碳普惠减排量交易第一笔、碳排放权改革打响全区第一枪……一系列破冰举措,彰显出市生态环境局“大胆闯”的魄力、“先行试”的勇气。

去年以来,银川市坚持“以证定权、以证定量”原则,深化排污权改革,完成排污权交易88笔,成交总额155.1万元,交易数全区第一。VOCs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加快推进,在中西部率先实现新建项目VOCs排污权有偿取得,4家企业成功购买VOCs排污权。落实排污权抵押贷款6笔,授信金额1.3亿元。深化碳排放权改革,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苏银产业园等5家单位入选自治区碳达峰试点。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2家,国家级、自治区级绿色工厂45家。12家发电企业完成2023年度全国碳市场履约任务,总交易量287.17万吨,交易金额2.73亿元。出台《银川市碳普惠交易规则(试行)》,建立公交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机制,更新新能源巡游出租车1078辆。持续加强重点用能单位管控,能耗强度下降0.6%,经济社会发展“含绿量”显著提升。

同时,银川市深化用水权改革,加快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建成第二、第四污水处理厂片区河湖生态再生水利用等6个重点工程,再生水综合利用率达50%以上。深度利用矿井水,年内新增用水权交易17笔,累计交易水量989.11万立方米,成交金额348.042万元。深化山林权改革,颁发林权类不动产证15本,开展山林权及国有山林地林下空间资源交易6笔,成交金额140万元。推进多元化林票试点工作,发放林票34张。深化土地权改革,完善国有建设用地二级市场平台系统,推动全市建设用地二级市场转让、出租、抵押交易工作实现线上运行。通过土地供应方式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555亩,处置闲置土地2708亩。深化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行政处罚同步开展、无缝衔接的“一案双查”模式,配套制定《银川市生态环境行政处罚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联动工作规定(试行)》,每季度组织召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联席会议,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改革提质增效。2024年办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7件,办结率94%。

改革赋能,银川市正朝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安全、高颜值生态、高品质生活之城奋力迈进。

补齐短板 持续推动问题整改

2024年,市生态环境局紧盯中央环保督察未销号问题,把整改落实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定期对重点问题整改情况进行分析研判,针对性提出对策措施,有力推动整改。

2021年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整改任务21项,整改完成13项,剩余8项按照时序进度加快推进;

2023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3项,提交自治区验收2项,1项正在县级验收中。

同时,市生态环境局还加快整改自治区督察反馈问题。自治区党委“四防”常态化督查反馈生态环境领域问题220项,完成整改216项,正在推进4项;自治区党委第三轮生态环保督察转办信访件145件,已办结144件。

一件件工作的落实,一点点成绩的取得,体现了市生态环境局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群众满意度、获得感的信心和决心。

2024年,在市生态环境局的努力下,银川市入选国家深化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落地全区首笔碳普惠核证减排量交易,落槌中西部地区首笔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交易,提前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成功创建全国市级水网先导区,成为西北第一个获此殊荣的省会(首府)城市,被自治区确定为全区首个地级市“四水四定”试点市,黄河银川段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举办第三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主题宣传实践月”活动,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参与、成果全民共享的氛围更加浓厚,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回首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跋山涉水,步履不停;山高水长,映照初心……2025年,在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上,市生态环境局将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奋楫争先、逐浪前行,以督促治、标本兼治、系统治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完善、生态文化品牌更加靓丽响亮,奋力书写现代化美丽银川新篇章。


END



记者:鲍淑玲 李靖

编辑:冯玉鑫



看银川
银川新闻,早知道!银川广播电视网为用户提供银川最新最ING的优质新闻、旅游、生活资讯,致力于打造银川最好的视频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