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非遗春节来了!一起来正确认识和理解年俗文化

政务   2025-01-28 17:27   四川  
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佳节,春节无疑是一场民俗文化的盛宴,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春节的申遗成功,更是充分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和独特魅力。然而,人们对春节相关民俗仍存在一些误解,在此,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梳理几个热点话题,帮网民正确认识和理解年俗文化。

01


“年味儿”变淡了?

“年味儿变淡”或因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但这并不等于“年”的价值消失了。就传统年俗来讲,变化多发生在庆祝方式上,但年俗中真正传统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例如,即使预制菜悄然进入年夜饭的菜单,但“包饺子”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仍然带着美好寓意,传递着幸福美好的祝愿和期盼。不同年代、不同群体的人对年味有不同的认定。如今,看春晚、集五福、云拜年、抢红包和全家游成为新年俗。新生活孕育过年新方式,传统年俗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有了新的玩法,但万变不离其宗,阖家团聚、祈求幸福吉祥是“年味儿”永远不变的主题。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共同珍视和创新创造下,新与旧交融激荡,碰撞出具有时代感的春节年俗。


02


没有“年三十”等于没有除夕?

从2025年起到2029年,连续5年的除夕都是“年二十九”,但没有“年三十”不等于没有除夕,这是中国历法规律所致的正常现象,与阴历朔望月有关。阴历,也称“农历”,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定义月份的历法。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天为“朔”,满月那天为“望”,从“朔”到“望”再到“朔”为一个完整周期,即“朔望月”,平均29.5306天。但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此外,由于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相对运动是自然节律,“朔”的确定要根据月亮和太阳的真实位置来确定,“朔”的时刻可能会落在一天里的任何时间,所以每个“朔望月”的长度并不相同。大小月的出现也并非一大一小间隔排列,因此有可能出现连续几个大月或连续几个小月的情况。如果当年的腊月恰逢小月,只有29天,那么就只有“年二十九”了。不过连续5年如此确实不太多见,但无论是年二十九还是年三十,除夕及其辞旧迎新的丰厚内涵依然都在。


03


 “福”字都要倒着贴?

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门上所贴的“福”字须是“正福”,有“迎福”“纳福”“出门见福”“福入家门”之意。因为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是庄重和恭敬的地方,讲求对称、方正。所贴“福”字应端正大方,不能贴歪了。倒贴“福”字的地方主要在水缸、垃圾箱、牲口棚等,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谐音,倒贴“福”字。此外,在家中厨房、柜子、箱子等处也可以倒贴小“福”字,意为在家里即使把“福”打倒了也是在自己家里,满屋充满了福气,还有小“福”不到、大“福”不来的寓意。


04


压岁钱就是“红包”?

压岁钱与“红包”不是一回事。据古人记述,真正的“压岁钱”喻义吉祥物,用来呵护小孩的健康长寿,而且面额极小,只有象征意义。因此,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是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压岁钱讲究辈分人伦,是长者给年少者,同辈中不允许互赠压岁钱。压岁钱风俗丰富多彩,含义深刻,如果将其寓意变味,失去本身含义,显然是对传统民俗的曲解,实不足取。


05


传统庙会就是吃喝玩乐?

庙会最早的功能是“祭祀神灵”“祈求丰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发展成为集宗教、经济、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庙会看似是一场简单的集会,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向往,对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皆可以从中找到对应的部分。当前,尽管一些地方的庙会因商业气息过浓遭到质疑,千篇一律的商品、小吃让庙会陷入同质化的怪圈,也对庙会文化造成伤害。但更多的地方正在试图让庙会融入更多的文化基因和情感纽带,从活动、展示、商品等多个方面展示本地特色、民俗艺术、科技时尚等。庙会正在从单纯的“乡愁寄托”转变为新时代的“文化符号”。
时代不断向前,年俗也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即便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之间,年味的载体也不一样。一些习俗消失了,一些习惯在渐渐改变,一些新场景成为风尚。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还原记忆中“年”的样子。不管怎样,这些流动的年俗都体现了我们对于家庭、亲情、团圆、希望等多重情感寄托。
过年,过的就是一份情意。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在此恭祝大家蛇年大吉,万事顺遂!新的一年,愿您的心中始终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期待与美好向往,收获满满的幸福与温暖。
来源: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总    编:  马
副总 编

编    辑杨衣

雷波融媒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20013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