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年味儿”变淡了?
“年味儿变淡”或因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但这并不等于“年”的价值消失了。就传统年俗来讲,变化多发生在庆祝方式上,但年俗中真正传统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例如,即使预制菜悄然进入年夜饭的菜单,但“包饺子”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仍然带着美好寓意,传递着幸福美好的祝愿和期盼。不同年代、不同群体的人对年味有不同的认定。如今,看春晚、集五福、云拜年、抢红包和全家游成为新年俗。新生活孕育过年新方式,传统年俗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有了新的玩法,但万变不离其宗,阖家团聚、祈求幸福吉祥是“年味儿”永远不变的主题。在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共同珍视和创新创造下,新与旧交融激荡,碰撞出具有时代感的春节年俗。
02
没有“年三十”等于没有除夕?
从2025年起到2029年,连续5年的除夕都是“年二十九”,但没有“年三十”不等于没有除夕,这是中国历法规律所致的正常现象,与阴历朔望月有关。阴历,也称“农历”,是按月亮盈亏圆缺变化的周期定义月份的历法。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天为“朔”,满月那天为“望”,从“朔”到“望”再到“朔”为一个完整周期,即“朔望月”,平均29.5306天。但一个月的天数要用整数表示,因此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此外,由于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相对运动是自然节律,“朔”的确定要根据月亮和太阳的真实位置来确定,“朔”的时刻可能会落在一天里的任何时间,所以每个“朔望月”的长度并不相同。大小月的出现也并非一大一小间隔排列,因此有可能出现连续几个大月或连续几个小月的情况。如果当年的腊月恰逢小月,只有29天,那么就只有“年二十九”了。不过连续5年如此确实不太多见,但无论是年二十九还是年三十,除夕及其辞旧迎新的丰厚内涵依然都在。
03
“福”字都要倒着贴?
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大门上所贴的“福”字须是“正福”,有“迎福”“纳福”“出门见福”“福入家门”之意。因为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是庄重和恭敬的地方,讲求对称、方正。所贴“福”字应端正大方,不能贴歪了。倒贴“福”字的地方主要在水缸、垃圾箱、牲口棚等,为了避讳把家里的福气倒掉,便巧用谐音,倒贴“福”字。此外,在家中厨房、柜子、箱子等处也可以倒贴小“福”字,意为在家里即使把“福”打倒了也是在自己家里,满屋充满了福气,还有小“福”不到、大“福”不来的寓意。
04
压岁钱就是“红包”?
压岁钱与“红包”不是一回事。据古人记述,真正的“压岁钱”喻义吉祥物,用来呵护小孩的健康长寿,而且面额极小,只有象征意义。因此,压岁钱在民俗文化中是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压岁钱讲究辈分人伦,是长者给年少者,同辈中不允许互赠压岁钱。压岁钱风俗丰富多彩,含义深刻,如果将其寓意变味,失去本身含义,显然是对传统民俗的曲解,实不足取。
05
传统庙会就是吃喝玩乐?
编 辑:杨衣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