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在城市追梦,也有人回家乡发展。
不管什么时代,无论什么方式,大地总会以最真实的姿态呈现一个“老理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选对赛道,脚踏实地,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一隅天地闯出名堂、站上C位。
买手机
就去李琳“烧鸡店”
2009年,22岁的李琳有了更接地气的期待。结束在外打工的生活,李琳在父母的帮助下,在张集镇吴邵村花一万多元盘下这家手机店,“开在老家,当老板比较自豪,好找媳妇”。
那是手机飞速迭代的年代。村里人多,老板是“自己人”、好说话,凭着朴素的“天时地利人和”,李琳手机店细水长流地开了下来。
按键机、智能机……世界跑得太快,老人们有点茫然。“早上6点多,就会有老头老太在楼下喊,李琳开门!我要办张卡!你给我充点话费!我手机有点小问题,你给我看一下!”刚开始开店时,李琳一家就住在手机店楼上,老人们的许多问题,李琳在被窝里就已经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手机没声、充不上电、突然黑屏……令老人无助甚至焦虑的问题在李琳手中总会迎刃而解。
开店为了赚钱,这件事,李琳直言不讳,为了增加收入,也为让手机店更有人气,开店三四年后,李琳陆续做起了代缴电费、代收快递等副业,2020年开始拍短视频,一开始视频的主角是店员,日复一日,无人问津。偶然拍了第一条帮老人免费修手机的视频,他发现网友爱看。一心推广店铺的李琳又生一计,请老人在视频中帮忙喊口号,“买手机上哪来?李琳手机店!”
这是后来出圈的“李琳烧鸡店”的出处,不少老人说话带口音,“手机”听起来就像“烧鸡”。李琳为了给自己的店铺积攒人气,已经孜孜不倦拍了4年视频。再往前数,视频里那些为老人解忧的、他口中“顺便”的事,他已经做了15年。
22岁那年盘下手机店时的两大愿望,立业、成家,李琳都已经实现了,身旁的人和物从小看到大,陌生又熟悉,一切都让李琳觉得,心里有底,这是他喜欢的,“留下来”的生活。
技术控手中
开出永不凋零的“花”
“家乡有亲人、朋友、好政策,创业更有归属感。”
崔蔚曾是城市白领,一次偶然机会捕捉到家乡马坡镇玻璃电商的商机,决定放弃高薪工作返乡创业。经过十年的努力,他成功创办了徐州开晶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徐州牧晶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利用积累的销售渠道,将家乡的玻璃制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带着乡亲们走出一条别样的乡村振兴路。
走进位于王堂村的徐州开晶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崔蔚正和师傅讨论玻璃工艺,丝印、烤花、激光雕刻……一个个永不凋零的“花”通过专业技术生长在玻璃器皿之上。10年来,崔蔚利用所学专长,自主研发全自动贴纸设计印刷系统、开发隧道炉PLC管理系统……一次次啃下玻璃生产中技术上的“硬骨头”,让效率与利润N倍提升,带动了本地50余人就业,年销售额约400万元。
对于崔蔚来说,“研发”贯穿了四季,关于技术分享,也从不吝啬。他将技术成果分享给多家企业,帮助他们引入自动化设备,推动传统产业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一个个创新探索不仅降低了玻璃制品定制、包装和对账等环节的工作量,还显著提升设备效能30%,增强了客户响应能力,赢得了更多市场机遇。
返乡创业的道路上饱含酸甜苦辣,但对于崔蔚而言,这条路上虽然尝遍人生五味,但经过多年的奋斗与努力,人生百味也将汇聚为成就感与满足感的回甘,“挣了钱,当然要回馈家乡,捐钱参与修建园区道路和消防设施,组织计算机操作、开网店、电商运营等技能培训班,带领25户村民从事电商行业……我相信,将来还能为家乡作出更多贡献!”
活态传承
让非遗“见物见生活”
一大早,柳泉镇科技园区就热闹起来,园区内非遗文创工作室--汉临书画院里,一群年轻人正埋头苦干,他们手中忙碌着的是一项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技艺:拓印。只见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湿润的宣纸铺陈在精心雕刻的汉画像石拓板上,随后用拓包轻蘸墨汁,均匀地在纸上拍打,随着墨色逐渐渗透,一幅幅生动细腻的汉代图案穿越千年,近在眼前。
彭允泽事无巨细,全程盯紧“生产线”上每个环节,忙得脚不沾地。他一边指导着年轻人们操作,一边介绍说:“大家伙儿正在赶工,一家企业刚订了五百套汉画像石拓印作品,用于他们的文化展览项目,目前还有近十个订单待发出,都是对咱们非遗文创产品的认可和期待。”彭允泽长着一张娃娃脸,气质却沉静大气,1996年出生在柳泉镇新庄村的他,于2020年回到徐州开启自己的创业人生,创办了汉临文创品牌(汉临书画院),与200多位书画艺术家及非遗传承人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2022年将自己的文创品牌带回老家,年均销售书画艺术、工艺品超20万件。
彭允泽表示,打开市场的核心便是——让非遗文创作品从“高阁”走入市场,成为真正的消费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通过降成本、提升转化率拓展市场,如今,他的工作室产品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汉画像石拓印作品外,还涵盖了以两汉文化为元素的文具、家居装饰、服饰配饰等多种商品,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让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并通过探索“线上+线下”营销融合,打通产品与消费者“最后一公里”。
“我从小就对家乡两汉文化充满热爱,立志长大后在家乡做一件有意义的事。”走出历史焕发新光彩,走进当下释放新动能,彭允泽在非遗的活化传承中找到了新商机,家乡非遗有了更平易近人的新表达,也让非遗文化的气象万千成为了烟火人生中的精彩纷呈。
每一片土地,都不会辜负一颗努力扎根生长的种子。
发展前进中的农村呼唤新生力量,在铜山,许多年轻人带着新理念、新技术回归乡土、唤醒乡土,书写家乡新故事,构成一场人才与土地的“双向奔赴”。
了解更多实时新闻、动态新闻
下载铜心圆APP
↓↓↓
编 辑:仇瑾
审 核:韩旭东
监 制:赵后永
总监制:董现国
- END -
铜山最权威的资讯平台
铜山最高效的互动平台
铜山最贴心的服务平台
关注我们
聆听铜山的声音!
投稿:tsf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