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舞新春,福运满盈
巳巳如意,神采飞扬
1月31日大年初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直播间》
今年也是首个“非遗版”春节
为了更好地向大家展示非遗的魅力
南宁在
邕州古城·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
精心筹备了一系列
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
向全国观众展现
中国绿城·老友南宁的
新春繁荣景象和独特文化魅力
“三街两巷”活动多多
❖歌舞《南宁style》
歌舞《南宁style》通过与粤曲《荔枝颂》的巧妙融合,将南宁最接地气的符号一股脑儿地唱了出来,从南宁的青山绿水唱到热闹的中山路,从精致的五星级早茶唱到最具人气的老友粉,对美丽绿城进行了一次全景素描,让人体验了一把“南宁有嘻哈”。
❖南宁老友粉
南宁老友粉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宁老友粉与柳州螺蛳粉、桂林米粉誉为广西三大米粉,是南宁及周边地区最受欢迎的地方风味小吃之一,是南宁传统小吃的金字招牌,原料丰富,口味鲜辣、汤料香浓,具有开胃解腻、祛风散寒、通窍醒脑的独特功效,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南宁横州大粽
南宁横州大粽制作技艺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广西各地,大粽是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主要食品之一,也是走亲访友的佳品,一直以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南宁横州大粽选料精细,制作考究。用优质糯米去壳绿豆和上等五花肉包裹成的大粽,柴火煮制8小时左右。煮熟的粽子体大丰腴,色泽光亮,用捆扎粽子的棉线分切成片即可享用。在民间历来有着“无粽不成年”的说法,过年吃年粽寓意“年年高中”,寄托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许。
❖金狮巷传统打金技艺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金狮巷传统打金技艺历史悠久,讲究精细,是一项集中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传统技艺。技艺过程包括熔化、制毛坯、反复淬火敲打、錾刻、焊接、装饰等。所用工具繁多,有砧子、榔头、锉刀、剪刀、吹筒、锤子、钳子、模具等数十种。传统打金技艺集艺术和技术于一体,就算是悟性较好的学徒也要历经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出师。
自古以来,金狮巷就聚集了一批优质的打金铺。从清代中期始,南宁的商业进入兴盛时期。家境殷实的老南宁人过新年、娶媳妇、嫁闺女、添丁生娃时,都要到金狮巷的金银加工铺制作一些金饰品,金狮巷各个大大小小的打金铺、珠宝铺也一直流传至今。
❖抛绣球
壮族抛绣球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绣球是广西当地人民的定情物和吉祥物,由12片花瓣连结成圆球形,叶瓣上多绣有龙凤、鸳鸯、十二生肖、梅兰竹菊等图案,绣球内通常填装谷物,寓意将情感的种子抛给爱人,祈求爱情像粮食一样年年丰收。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俗体育竞技项目。每年春节、广西三月三等节日,抛绣球都作为一项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列入活动项目中传承至今。
❖戏曲展演
粤剧和邕剧是南宁广泛流传的戏曲剧种,其中邕剧是南宁本地独有的剧种,是广西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自明代形成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每年春节期间,在南宁市自治区级文保单位新会书院都会开展邕剧、粤剧系列戏曲体验及演出活动,演出《牧虎关》《扈家庄》《杨梅争宠》《颂牡丹》等具有邕剧、粤剧特色的折子戏,为市民送上新春的祝福,同时让市民和游客感受老南宁浓郁的传统年味。
❖南宁酸嘢制作技艺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南宁酸嘢是广泛流行于南宁市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地域特色小吃,当地广泛流传着 “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难过酸嘢摊”俗语。南宁酸嘢风味独特,吃起来酸、甜、香、脆、辣、爽,生津开胃,刺激强烈,越吃越爽快,越吃越上瘾,欲罢不能,是春节期间解腻助消化的必备小吃。
❖壮族织锦技艺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壮族织锦技艺主要包括壮锦、绣球等编织技艺,以原色麻线或棉线为经,以染色麻线或棉线为纬,用本地木制、竹制的土织机手工精编而成。壮锦花纹图案多种多样,主要有框边回字形饰纹、莲花、牡丹、蝴蝶纹、葫芦纹、水纹等。图案生动,色彩斑斓,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邕城凉茶制作技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邕城凉茶在南宁是非常受欢迎的饮品,在老南宁的中山路、水街、共和路、永宁街等大大小小的街巷里,随处可见卖凉茶的茶摊和小店。邕城凉茶是南宁人民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原料,熬制的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等功效的饮品。邕城凉茶以前主要有王老吉、生冲雷公根等,随着需求的增加,凉茶种类也逐渐多起来,茅根罗汉果、五花茶、银花茶等,数量多达数十种。
来源:南宁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