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粮食产量预计将首次突破1.4万亿斤,这其中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的提升是关键因素之一。
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全国耕地总量增加了1758万亩,连续3年实现净增加,遏制了耕地持续多年减少的态势。特别是南方省份净增加耕地739万亩,扭转了耕地“南减北增”的局面。
江苏是我国粮食大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72亩,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尽管人多地少,江苏却实现了连续三年耕地总量净增96万亩。
重大工程建设如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在盐城市射阳县黄沙港镇东方村,千亩稻浪翻滚,收割机正在马不停蹄地收割水稻。这块地迎来盐田改良田后第一年的产量检验。
经测算,去除水分和杂质后,测产田块产量为1120斤,接近高产田的水平。通过科技手段和生态措施,盐碱地不仅变为耕地,还开发成了生态田。
江苏沿海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盛海华:针对滨海盐碱地的砂性土的土壤特性,水土易流失、盐分较高几个特点,我们在垄沟开挖之后,在坡面上面采取了一种生态护坡材料。实现了我们整个项目低碳、绿化的一个目标。
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城市如何“开源节流”
在江苏采访的时候记者发现,江苏各个城市的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存在差异。
和盐城相比,扬州的耕地后备资源相对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扬州市现有耕地413.24万亩。在宝应县射阳湖镇,坑塘水面通过实施耕地占补平衡补充耕地项目,被复垦为成片耕地,承包费也由原来每亩600元变为每亩1200元到1350元。
扬州市高邮市卸甲镇则是通过拆除零散、废旧居民点,来实施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项目,使低效、闲置的农村建设用地变成新增连片耕地。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卸甲镇副镇长 颜金松:通过小田变大田,我们的耕地面积也进一步提升了大概10%。我们把零散村庄合并之后,把老百姓安置到安置小区,来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小田”变“大田”,扬州把耕地“开源”的重点放在低效农用地的复垦上。
高邮城南新区这块约80亩的耕地,原来种植了经济作物碧根果,但由于受气候、土壤、市场等影响,种植碧根果的经济效益达不到预期。通过实施复垦后,种植水稻、小麦,每年粮食产出达20多万斤,村集体还可获得奖励资金近8万元。
保护耕地除了“开源”还要“节流”。扬州创新实行补充耕地指标价格差异化,引导建设项目少占或不占耕地。经营性用地项目占用水田与旱地,每亩补充耕地指标的价格分别是28万元与23万元,非经营性用地项目占用水田与旱地,每亩补充耕地指标的价格分别是23万元与20万元。
扬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 局长 林宝荣:根据项目建设需求以及补充耕地成本对项目建设涉及占用的耕地进行差别化定价措施,通过价格杠杆引导建设项目少占或不占耕地。
企业减少建设用地占用,将节约的建设用地用于保障其他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在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有企业用地从670亩减少至120亩,节约了550亩的建设用地。
江苏三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海平:我们原来的厂房是平房,机器设备比较分散,经过智能化改造,工业设备的更新换代,我们做到了“工业上楼”,提高了土地使用率。
不久前,江苏出台了加强耕地保护、提升耕地质量、完善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确保到203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977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5344万亩,确保耕地总量较新一轮规划基期年稳定增加。
江苏省自然资源厅耕保处处长 王黎明:今年以来,江苏加快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改进占补平衡管理方式,核定全省2023年度稳定利用耕地净增量,并逐级落实至市、县,作为下一年度非农建设“以补定占”管控规模上限。(梁丽娟 张琪 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