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奋斗志,传承家国情。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山东青年报刊传媒中心、山东画报社联合策划推出“我和我的父辈”系列报道,通过讲述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故事,展现祖国的发展和巨变。今天,我们走进金玉婷和她的父亲金光辉,聆听“守桥人”坚守与奉献的故事。
黄河岸边,河泺码头,一个被誉为“小济南”的地方,1912年11月,竣工了一座超凡脱俗的大桥。这座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前黄河上最大的桥,是当年“亚洲跨度最大的铁路桥”,直至今日仍不失为济南北方门户的一大景观。
大桥南依黄河堤坝,北靠鹊山磐石,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似飞龙横卧在黄河之上。当年桅杆林立,银帆点点,日日夜夜百余艘货船从它身下驶过。这座大桥,就是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是黄河上唯一在承担铁路运输任务的百年老桥。在一代代护桥人的精检细修下,这座拥有110余年历史的文物桥目前仍然保持着良好的使用状态,每天过境十几列客运列车,春运高峰期能达到二十多列。
金光辉(前)和金玉婷 父女俩同在这座大桥上工作,一座大桥连接着两代人 来源:国铁济南局济南工务段
清晨7点,寒风料峭,作为班组防护员的金光辉站在大桥南头时刻关注着前方,确保无异常情况。尽管如今桥梁工们一般都是利用无列车通行的“天窗时间”作业,但防护工作依然马虎不得。他手里握着的小旗子,关系的不仅是工友们的安全,更是旅客们的安全。
同样在这座桥上工作的女儿金玉婷,望着父亲的背影感慨万千,“我在桥上走的每个地方,都是爷爷和爸爸走过无数遍的,我敲击的每一个螺栓,都是他们敲过无数遍的。”今年25岁的金玉婷喜欢称自己为“桥三代”。金玉婷透露,爷爷在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上守护了23年,1990年退休。父亲接过检修锤,并在2000年大桥恢复通车时调到这座桥上干检修,明年就将退休了。
聊起对这座桥的感情,金玉婷感触颇深。小时候她曾经跟着爸爸来到桥头看过,“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人比较小,就觉得这座桥怎么那么大、那么长,火车路过轰隆隆的声音怎么那么响。”
大桥上的工作既辛苦又枯燥,经常是一遍又一遍地敲打 摄影:王立群
小时候,让金玉婷印象最深的是父亲那脏乎乎的工装:“他们的衣服沾了很多油灰,厚厚的根本洗不干净,当时有点嫌弃。”在金玉婷的记忆中,爸爸几乎很少在家过春节,每次过年都是她和妈妈先回老家,等过完年爸爸从大桥上回家时,手上总会拿一袋糖果哄她,这也成了金玉婷小时候过年的期盼。
“姑娘参加工作来当‘守桥人’,也是受了我的影响。”金光辉说,“我是干桥梁的,觉得这个工作还不错。”事实上,听着长辈讲的大桥故事长大的金玉婷,耳濡目染下早就对桥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入职之后和父亲一同上桥时,更是从内心深处受到了触动。
午饭时间,父亲再三叮嘱金玉婷(左)上桥后的注意事项 摄影:王鑫
“成为家里第三代‘守桥人’,其实是命运的安排。”金玉婷说,她大学就读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学的是工程管理,还选修了铁路和桥梁方面的课程,正所谓“专业对口”。“看到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那几个大字,走在爷爷和父亲走了无数遍的步行板上,抚摸他们认真养护的每一颗螺栓,想到现在接力棒交到了我的手里,就有一种传承的感觉。不能辜负了他们耗费在桥上的青春和热血,自己一定要好好干,把桥梁守护好。”金玉婷动情地说。
但金玉婷很快就切身感受到了守桥人的不易,1200多米长的大桥从南到北检查一遍要花费近两个小时,加之河面北风呼啸,体感温度要比市区低5℃左右:“风刮在脸上就和刀割一样,棉帽子都能冻透,得过好长时间才能缓过来。”而到了夏天,钢梁被晒得能达到60-70℃,根本不敢碰。“站得远看不清,离近了就蒸得难受。防腐油蒸发的味道熏得人恶心,连饭都吃不下去。”
金玉婷(左)在父亲的指导下利用“手摇车”检查桥底 来源:国铁济南局济南工务段
在桥上作业的女桥梁工并不多,在金光辉的记忆里,20世纪70年代时曾有过一个女子班组,后来就是女儿这批新招进来的大学生了。“她以前没干过什么体力活,也没有技巧。”弯钢筋、混凝板凿孔……这些男桥梁工做起来都不易的活,金玉婷在父亲的指导下慢慢熟练了起来。
金玉婷学习弯折钢筋 来源:国铁济南局济南工务段
看着在桥上风吹日晒的女儿,父亲满是心疼。在桥上工作了三十多年,他很少觉得自己辛苦,但却看不得女儿受苦受累。工作之余,给女儿做一顿丰盛的饭菜,是这位朴实的父亲表达爱意的方式。
因为有了这一段桥梁工作经验,金玉婷和父亲之间多了一座沟通的桥梁,二人间的感情又加深了几分。去年的父亲节,她用这样一段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情感:“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岁月如歌,我渐渐抽条长大,白发却悄悄爬上你的发梢。我不再是你怀里的小娃娃,我站在你的身边,和你并肩作战。你用教我写字的手教我拿起工具保障行车安全,守护万家灯火。”在金玉婷看来,父亲一直兢兢业业,为工作、为家庭,却从来没有为过自己,默默无闻,朴实又伟大。
“当初选择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时,父亲多少有些担心,但他在这里工作这么多年,见证了桥梁检修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觉得并没有他年轻时那么辛苦,他认为我应该能承受这份工作。”金玉婷说,现在工作中用到的电子化设备越来越多,比如电子道尺放在铁轨上就可以直接将测到的数据发送到电脑上,大冬天也不需要再掏出手拿笔记录,桥梁检查也用上了无人机,省去了一部分爬上爬下的辛苦。
金玉婷利用桥梁勘测仪,勘测桥墩毫米级以下裂缝 来源:国铁济南局济南工务段
时代在变,很多东西都已经换了模样,不变的是心中的责任与坚守。
“刮风下雨,人家都是往家跑,我们是往工区跑。”二十多年来,每年凌汛来临和春运高峰期,金光辉总是牵挂着大桥的安危,即便休班也时常主动赶回工区值守,和大桥共度春节已成了一种习惯。
“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腊月二十八,刚下了雪,桥上一个高强度螺栓断了,仔细一检查,一条钢梁出现了裂纹。车间抓紧请示封桥,组织维修,连续白天黑夜地干了好几天,年也没过好。”金光辉回忆。
如今,大桥每一次维护、维修所需要的材料,都要由转岗后负责后勤的金玉婷采购。虽然不在桥上作业了,但桥上的事依然是她的主要工作。“这两天我在研究水泥的型号、生产厂家,确保大桥维修用料的安全。”
“值班的时候,总会有路过的人过来问,这桥是什么时候建的啊?”每一次询问,金光辉都会耐心解答,侃侃而谈,从百年前的建成,到被战火破坏后的修复,他都知晓。然而,谈起女儿,他惜字如金。对女儿的桥上工作表现、后勤服务,他的评价始终只有不变的两个字:“还行”。其实在金玉婷心里,“老爸说的‘还行’,就是非常满意。”
金光辉和同事们偶尔也会欣赏到不俗的美景,秋冬季的清晨,黄河河面上雾气蒸腾,氤氲笼罩的河岸只露出一点树梢,日出时霞光散射在雾气中,犹如仙境一般。明年就要离开这座桥了,金光辉心中有些不舍,但女儿还在这里工作,他和这座桥依然相连。
从小听着爷爷和爸爸讲述守桥的故事,金玉婷(前)觉得守桥也是她的使命 摄影:王鑫
金玉婷告诉父亲,“我一定要好好干,继续把这座桥守护好。”说这话时,这个“95后”的眼中充满了坚定。
编辑 | 管建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团委)
责编 | 李倩倩(山东航空学院团委) 校对 | 李 炜
责编 | 李倩倩(山东航空学院团委) 校对 | 李 炜
校审 | 张 楠 董云宇 终审 | 田秀妍 刘 杰
关注 | 青春山东(ID:sdgqt2014)
点亮“在看”,向守桥人致敬!
点亮“在看”,向守桥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