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的颂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专刊 | 吉尔:雪域铁骑

文摘   2024-11-14 20:01   新疆  







引子



雄鹰的翅膀是用来飞翔的,骏马的健蹄是用来驰骋的!

老虎台乡这个地方和它的名字一样险峻,沟壑纵横。这里驻守着全国唯一的在编民兵骑兵连——拜城县老虎台骑兵连。

老虎台乡位于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城西北部山区,地处天山南麓中段,距离县城五十七公里,北依天山支脉阿克亚依拉克山,南有乔克塔勒山为屏障,三面环山,距离边境线不到一百公里,平均海拔两千米以上,最低处在开普台尔哈纳村,海拔一千七百三十八米,最高处在喀尔勒克塔格山,海拔四千〇六米,属于高寒山区。这里临近丝绸之路的夏特古道和乌苏古道,通达中国西北部重要门户霍尔果斯口岸,早在数百年前,就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从老虎台乡径直往西,不到百里,就是蜿蜒的国境线。

据这里的老人介绍,“老虎台”系蒙古语音译而来。大约准噶尔统治时期,蒙古人曾在这里的草场上居住放牧。维吾尔族称老虎台为“喀拉巴格”,意为“葱郁的林园”。1958年,成立老虎台公社。1984年,撤社建乡,改为老虎台乡。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夏季温凉,冬季寒冷,昼夜温差较大,无霜期仅仅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五天,夏季常有雨、冰雹,时有山洪暴发。这里世居着马背上的农牧民,户户养马,人人骑马。当年龟兹左将军刘平国在拜城县黑英山平乱时,就途经老虎台,一路奋战,直达黑英山剿灭乱党。

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不断挑起边境流血事件。1960年8月,苏方在中国新疆博孜艾格尔山口附近地区挑起第一次边境事件,1962年4月至5月间又在新疆伊犁、塔城策动了“伊塔事件”。此后,珍宝岛事件、塔斯提事件、八岔岛事件等相继发生,中苏边境冲突骤起,中苏交恶。从1964年10月至1969年3月,由苏方挑起的边境事件达四千一百八十九起,比1960年至1964年期间增加了一倍半。由此引起的中苏两国的紧张对峙,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形势及军队建设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威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1958年,毛泽东发出“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号召。六十年代初期,苏、美加紧对中国的军事威胁,为了落实“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实行全民皆兵的号召瞬间吹遍了中国大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63年的中国激情燃烧,远在新疆边境线的老虎台公社紧跟祖国的号召,按照毛主席组建地方民兵的指示,老虎台公社武装部成立,建立民兵营一个,下设八个民兵连,共有民兵九百六十人,其中:男兵九百人、女兵六十人;维吾尔族九百三十九人、柯尔克孜族二十一人,形成了一个乡成立一个营、一个村成立一个连、一个村民小组成立一个排的民兵武装力量。

当时原解放军某部骑兵团退伍战士、时任老虎台乡武装干事的牙生·库尔班同志负责民兵组建工作。他见前来报名的民兵都是骑马而来,根据老虎台牧区巡逻区域山大沟深、道路崎岖不平的特点,向上级提出了组建整建制民兵骑兵队伍的请求,很快得到批准。报名的群众络绎不绝,公社武装部的煤油灯一连几夜亮到了天亮,经过精挑细选的一百三十二人的名单摆在案头。按照四个排,十二个班进行均衡排编。这支写进共和国民兵史的队伍中有二十一名党员,十八名共青团员,年龄在十八至三十岁之间,平均年龄是二十四岁,其中女兵十一名。

1965年6月老虎台民兵骑兵连正式成立,牙生·库尔班担任首任骑兵连长。

民兵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具有光荣的战斗历史,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和不朽功勋。五十六年来,这支队伍传承“保卫群众 守疆护土”的信念,在雪峰筑起一道流动的防护墙。曾被国防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授予“高原上的雄鹰”称号,两度荣膺“全国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是当地党委、政府和百姓心目中的“高原雄鹰”。



初建民兵连


五十六年来,这支队伍连长的马鞭传了四任,人员换了许多茬,军马走了无数批,昔日战马上驰骋的老连长已两鬓斑白。第一任连长牙生·库尔班同志,1939年出生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康其乡,1956年加入人民解放军,曾为新疆军区某步兵团副连长,后加入骑兵团。至今回忆起1961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在庄严的党旗前宣誓那神圣而激动的时刻,牙生·库尔班一脸肃穆,使命感依然在他心中燃烧。

当初骑兵连一百三十二名队员都是马背上的健儿,是家中有良马、经得起严格政审考核的人。在老虎台公社(乡),老百姓以加入骑兵连为荣,每个能加入骑兵连的战士都是高原上搏击峰顶的雄鹰。

怎样建设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民兵骑兵队伍,在部队做过连长的牙生·库尔班早已心里有数:第一,组织管理要规范;第二,政治标准要落实;第三,军事素质要过硬。

训练一支军事过硬的民兵骑兵队伍是骑兵连成立之初的重要课题。牙生·库尔班在摸索训练的同时,积极与原部队取得联系,总结训练经验,研究攻克训练中遇到的一道道难题,根据《民兵训练大纲》《军马分队训练教材》实行科学施教,严格训练。军事训练以骑术和刺杀术为主,重点抓骑兵的集合、解散、冲锋、越障等科目训练。由于骑兵连战士的马匹都是自家所养,对主人的依赖性比较大,对陌生的人有抵触排斥情绪,四岁至六岁的幼年马性情顽劣,训练难度特别大。针对这些问题,骑兵连分组分批开展训练,把比较顽劣的马编入到比较稳健的马群中一起饲养、一起训练,同时采用一人多马、一马多人交替互换的方式对马匹开展适应性训练,很快就将人与马的协调统一、步伐一致练就到了最高水平,为骑兵连军事训练提供了经验遵循。

卧倒、劈杀、跨越障碍,在牙生·库尔班手把手地严格训练下,每位骑兵连战士都熟练掌握了骑兵基础战术。同时,根据老虎台乡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创造性地开展马上侦查、快速隐蔽、跟踪追击等战术。骑马巡边、设卡盘查,骑兵连战士个个成了骁勇善战、军政素质过硬的民兵战士,为保护祖国领土完整、边境安全注入强有力的人民力量。

1970年9月南疆地区民兵工作现场会在拜城县老虎台乡召开,骑兵连进行项目展示,受到了军区的肯定。1972年老虎台骑兵连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授予“全国民兵工作先进集体”。1974年9月牙生·库尔班同志代表新疆军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民兵组训工作座谈会,对民兵建设进行交流发言。中央军委将牙生·库尔班同志关于骑兵连建设经验作为典范向全国民兵队伍推广,牙生·库尔班同志受到叶剑英元帅等中央军委首长亲切接见。



巾帼女骑兵


在这支队伍中不仅有驰骋疆场的男儿,还有一支英姿飒爽的女骑兵。

在老虎台骑兵连连史馆,一张牙生·库尔班连长和妻子阿依先木·阿不都热西提骑马巡边的黑白照片瞬间把时间拉回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马背上的伉俪并排而行,牙生·库尔班连长身着当年解放军衣帽,腰束皮带,左手牵马缰绳,右手手掌指向前方,胸前背一挺冲锋枪;阿依先木·阿不都热西提梳着辫子怀抱冲锋枪,目光看向连长手指的方向。这张照片留下了他们年轻岁月,更留下了一个时代的骑兵连记忆。另一张女子民兵小分队练习刺杀的照片,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女骑兵训练时的峥嵘岁月。时光飞逝,往昔历历在目,仿佛青春岁月里的呐喊声又回响于耳畔。

阿依先木·阿不都热西提1949年出生在拜城县拜城镇,1962年初中毕业后由县团委安排到自治区团校进行团干部培训,1963年分配到拜城县拜城镇公社团委做团干工作,1964年为该镇团委书记。1967年在县团委书记和县武装部长的牵线下,与时任老虎台公社武装部部长、骑兵连连长牙生·库尔班结为夫妻。婚后,阿依先木·阿不都热西提调到老虎台乡任会计。她很快爱上了丈夫的事业,加入了骑兵连和男儿们一起进行军事训练。当时加入骑兵连的女兵共有十一人。她们摸滚爬打,成为老虎台骑兵连一抹马背上的彩虹。阿依先木·阿不都热西提是女兵中马背射击最好的女骑兵,加之她是受过教育的女干部,很快被选为女兵班长。

回忆往昔,老连长牙生·库尔班说:“我的事业离不开我的妻子,是她的一路支持让我走到了今天。”如今,八十三岁高龄的老连长白发如雪,发自骨子里的军人气质依然让他精神抖擞、目光如炬。说起对方,他们幸福如初,只有这时近七十三岁的阿依先木·阿不都热西提会流露出微微的羞涩。她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72年6月,八一电影制片厂以老虎台乡民兵骑兵连事迹为题材拍摄大型新闻纪录片《民兵赞》,阿依先木·阿不都热西提在训练中被马蹄踢伤,为了不掉队,她忍着疼痛训练,一次也没有影响拍摄进度。拍摄结束后到医院检查,被马踢伤的地方已经骨裂。

我采访了已经七十七岁的骑兵连女兵热比汗·买买提。说起当年马上卧倒、骑马越障的艰苦岁月,她不觉泪流满面,那些写满感叹号的人生经历,让她自豪而感怀。因为她患有气管炎,我们担心她因激动而诱发病情,草草结束了采访。此时,阳光把老虎台乡照得分外明亮,高原的风把天空洗得澄蓝如镜,阿克亚依拉克山和乔克塔勒山顶着亮白的雪冠,等待着一声嘹亮的鹰鸣。此时,“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

1973年加入骑兵连的阿依吐尔汗·托合提,也曾参与拍摄大型新闻纪录片《民兵赞》。她的两个儿子几乎都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她手把手地教会两个儿子最基础的骑兵战术动作要领和驯马技巧。

巾帼不让须眉。古有花木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今有“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女骑兵。



党徽照耀


五十六年来,这支队伍担负着骑马巡边、稳边固防、设卡盘查、抢险救灾、应急处置、护牧转场的义务和责任。四任连长带领骑兵连战士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民兵骑兵事业,始终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

2021年,中共中央首次颁发了“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在老虎台骑兵连第二任连长合里力·阿孜家里,他拿出纪念章戴在胸前,金色的镰刀和铁锤闪闪发光。这是一位党龄已有五十一年的老党员,他很小心地捧着这枚纪念章,足见这枚光辉的纪念章对他弥足珍贵。

合里力·阿孜,1942年出生,197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1965年骑兵连成立后任骑兵连副连长,1976年接任骑兵连连长。如今他已经八十岁了。在一张铺着花毡的榻榻米上,我们盘腿而坐,在静静逆流的时光中,仿佛又回到了训练场高扬的马背,又见巡边路上盛开的马兰花。

合里力·阿孜年轻时训练马术曾从马背上摔下来,左腿膝盖以下三处骨折,治疗期间,训练声一遍遍地把他的心拉回训练场,一百七十八天后他又跑回训练场。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驰骋的马背上是他热爱的事业。现在年事已高,旧伤使他好几次调整坐姿,说起骑兵连他满脸自豪。

1998年之前,这支队伍担任着每年修整铁热克公路的任务。三四月份,本应是春暖大地、百草返青,处在山区的老虎台乡刚刚冰雪消融,寒风凛冽地从山顶吹下来,骑兵们要赶在春耕前将通向县城和各村的道路修整一遍。他们十人一组,自带馕饼,在戈壁滩上搭建帐篷,支起烧开水的锅灶,一镐头一铁锹一坎土曼地推进。白天风吹着他们冻红的脸,热火朝天的劳动湿透了衣服,晚上睡在薄薄的帐篷中,冰凉的地面和寒冷包围着他们。

六七月份,骑兵们把压坏的路又修整一遍。

数十年如一日,他们保证了通向县城、各村镇的路从未断过,也让一条通向老百姓的心路从未断过。

口碑、信任都是实干出来的。

1968年的那场风雪声似乎依稀传来。合里力·阿孜向我们讲述了那场令人揪心的转场,当时牙生·库尔班任正连长,合里力·阿孜任副连长。

每年老虎台的牧民都会在5月将牛羊赶往天山深处的夏牧场,10月转场到山下。自骑兵连建立,护送牛羊转场的工作就由骑兵连担任。这一年5月第一任老连长牙生·库尔班带领七十八名骑兵连战士护送五百多名牧民、四万多头牲畜,浩浩荡荡转场到距公社一百二十公里的阿克亚依热克草场,遇见了百年不遇的罕见极端天气。暴风雪连续下了十三天,一人厚的暴雪淹没了羊群,到处都是牛羊悲惨的叫声。当时骑兵连战士按照平均八人一个牧点护送转场。肆虐的暴风雪把世界变成了白茫茫的一片,人马被困,寸步难行,三个牧点失去联系,牧民们住的冬窝子门被冰雪封住,更严峻的是粮食所剩无几。

更让人们绝望的是,雪崩带走了两名牧民的生命,恐惧和不安笼罩阿克亚依热克草场。

骑兵连派出四名骑兵突围雪野与外界取得联系。公社迅速组织在家骑兵连战士和民兵共八十人,凿雪开路。八天后硬是凿开一条冰雪路,将牧民和牲畜成功解救。

这次救援到安顿好后续工作历经三十二天。当骑兵连战士救援归来,村民们用感动和敬佩之心迎接着英雄,骑兵连成了牧民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守护神”。

翻越巍峨绵延的雪山,穿过数十条冰川鸿沟,每年两次大转场的护送工作,骑兵连五十六年如一日,从未缺席和间断。

护送途中一走就是十五天,谁也不知道途中夹杂着多少难以预料的危险。

在老连长牙生·库尔班的记忆里,骑兵连与狼对战不下百次。比起雪崩,狼群的袭击根本算不上危险。过雪山,最害怕的就是遇到大热天,厚厚的积雪开始融化,很难断定哪片雪地安全、哪片雪地危险。

老连长牙生·库尔班望着前方,眼前仿佛又浮现出那熟悉的牧队。



薪火精神


1968年的那场雪灾,当骑兵连战士解救转场的牧民和牛羊回到老虎台公社,年仅十一岁的尼牙孜·黑牙孜看着战马上的英雄,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长大一些,尼牙孜·黑牙孜有了自己的梦想——做一名英勇的人民解放军。

1973年,尼牙孜·黑牙孜带着心中的梦想在县武装部报名,准备应征入伍,在他政审、体检通过就要步入理想殿堂时,家里忽然发生变故,他的父亲病逝了。作为家里的长子,如果选择当兵,母亲和四个兄妹怎么办?在理想和责任面前,尼牙孜·黑牙孜坐在水渠边,不知道流水要把他的梦带到哪里。当他走过白杨树哗哗作响的乡村小道,看到从家里窗户透出微弱的光,这一刻,他做好了心痛的选择,留在家里务农。

“当不了兵,就当民兵!”1974年,尼牙孜·黑牙孜报名参加民兵。通过全村村民举手表决、县乡村三级审核,他加入了骑兵连。他刻苦训练,凭着对马的秉性的专注研究,成为军事训练的佼佼者,经他手调教过的马不到三小时就能完整地做出卧倒、跨越障碍等高难度军事动作。1979年,在大家的一致推举下,他成为骑兵连连长。

那时候,尼牙孜·黑牙孜每年跟着牙生·库尔班连长到部队学习军事理论和军马训练知识。一匹合格的战马最主要的是要有“气质”,一个合格的骑兵也一定有着骑士的气质。牙生·库尔班连每隔三四年都要自己买一匹好马。骑兵连里有一句俏皮话,连长的马必须是最好的马。因为这是一匹“识途”的马,一匹要冲在最前面的战马。

这份光荣而沉甸甸的责任尼牙孜·黑牙孜一扛就是四十年。守一方平安,护一方百姓,四十年中他带着骑兵连冲锋陷阵,在老虎台(公社)乡维护社会稳定、抢险救灾、牧民转场、政策宣讲……崇山峻岭、峡谷沟壑、山洪激流,那里有危险那里就有战马的身姿,那里有需要那里就有骑兵连的橄榄绿。当地群众送给骑马如飞的尼牙孜·黑牙孜一个雅号——“草上飞”。

1976年冬天,寒风刺骨、天寒地冻,位于天山南麓的老虎台乡最低气温零下二十八摄氏度。由于突降大雪,一个由三十多名汉族兄弟组成的施工队被困在拜城县木扎提河的对面。一条宽十多米的大河,水流湍急、冰冷刺骨,漫天的大雪和湍急的河流成为施工队无法逾越的天堑。饥寒交迫的施工队员不停地向对岸呼喊,求救的声音一次次被淹没在漫天的大雪中,绝望充斥着每个人脆弱的心,但求生的念头让他们一次次不停地呼喊。终于他们的呼喊被河对岸的牧民听到了。

接到群众的报信后,乡党委立即安排,民兵骑兵连队伍迅速集结,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河对岸。刚结冰的冰面非常湿滑,马一次次地下河,一次次地退回。看着河对面冻得瑟瑟发抖的老乡,骑兵连的战士狠狠地用马鞭抽打自己心爱的马儿。眼看夜色渐渐昏暗,战士们焦急的心情、马儿的嘶鸣声响彻山涧。再不能等了,天黑了就更困难了。

尼亚孜·黑牙孜翻身从马上跃下,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河水中,战士们跟着他一起趟进了冰冷的木札特河。六十多名骑兵连战士手拉手,串起了一堵人墙,两只脚扎在河水中,刺骨冰冷的河水如刀尖般一次次划着战士的双腿,但责任和信念如同火焰般鼓励着大家。三十多名汉族施工队员被成功营救。很多战士双腿被冻得麻木,但没有一丝怨言。时隔多年,尼牙孜·黑亚孜老连长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依然历历在目。“冰块顺着河水漂过来,撞在腿上,像刀割一样痛。刺骨的河水浸透了衣服,贴在身上,冻得人直打战。我当时就一个想法,不管多艰难多危险,我必须过去。我要去救我们的同胞!”这正是骑兵连坚不可摧的精神。

尼亚孜·黑牙孜从一名骑兵到连长直至退休培养了一批批骑兵连战士,他们中有的已两鬓斑白,有的已经去世。说到骑兵连,尼亚孜·黑牙孜说,骑兵连是我一生的自豪。他先后将大儿子吐尔逊·尼牙孜和小儿子牙生·尼亚孜送到部队锻炼。

尼亚孜·黑牙孜一生从来没有愧对过党员的身份,没有愧对过骑兵连连长这支“鞭子”,可是他对妻子的愧疚一辈子也无法弥补。

“这么多年来,我大部分时间和我的战马在一起,和战友们在一起,没有照顾好妻子和孩子。”说到这里,尼亚孜·黑牙孜久历风霜雪雨吹打的脸上溢出了痛苦。

2010年7月,连日来的暴雨使老虎台乡突发山洪。尼亚孜·黑牙孜带着骑兵连奋斗在抗洪一线。他接到了妻子生病的消息。可是洪水正肆虐,作为连长的他得指挥带领大家伙一起干,在洪水里打桩子、下三脚架、上沙袋,眼前的情景他根本就没法脱身。洪水逼近的科台克吐尔村保住了,尼亚孜·黑牙孜回到家中,却再也听不到年仅五十二岁的妻子热亚娜木·赛买提那熟悉的声音。

尼亚孜·黑牙孜戎马一生,从未愧对在党旗前的宣誓,从未辜负过加入民兵骑兵连时的誓言。1999年9月,尼亚孜·黑牙孜同志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和新疆军区授予“民兵预备役先进个人”;2015年9月,参与反恐行动;2017年1月,入选“中国好人榜”;2017年12月,被新华网、新疆网评选为“中国网事·新疆榜样”2017年度十大感动人物。

2019年1月,在骑兵连四十五个春秋的尼亚孜·黑牙孜,将手中的马鞭交到了儿子吐尔逊·尼牙孜手中,这一年吐尔逊·尼牙孜年仅二十九岁。经过部队的淬炼,退役后他回到老虎台乡政府工作,2004年在父亲的带动下加入骑兵连,当时吐尔逊·尼牙孜心想自己是从步兵下来的。

“爸爸,我不会骑马。”

“不会可以学,我当初也不会骑马。”

上马背没几天,他就喜欢上了马。

“我们想什么,马知道;马想什么,我们也知道。”

再倔的马骑着跑两圈,只要骑马的人能驾驭住,马就心服口服地听马背上那个人的话。马卧倒时,拍拍它的脖子,开始强行使其卧倒后给几块方块糖,马就会从心里认为只要卧倒就会有糖吃,就会记住卧倒的信号。

吐尔逊·尼牙孜说:“马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路上的危险有时人不知道,我们的马知道。”三年的部队训练,十五年的马背锻炼,他不仅有了高超的马术,更是有了钢铁般的意志和骁勇善战的素质。

“我们最根本的职能就是练好一身过硬的本领,练就一双像鹰一样的眼睛,时刻准备为保卫边疆而贡献一切。”他铭记父亲的教导。这也是每一个骑兵连战士的座右铭。



一对父子兵


太阳刚刚爬上乔克塔勒山。时间,早上九点三十分,气温零下二十摄氏度。嘚嘚的马蹄声惊醒了牧草上的寒霜,骑兵连民兵在训练场昂扬集合,一年两次的春冬集训开始了,集合、解散、卧倒、越障……

骑兵和战马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呐喊声声,策马奔腾,碎雪飞溅,六十五岁的尼亚孜·黑牙孜对集训中存在的问题一点都不放过,马镫子放的位置,人和马的姿势必须严格到位。这是一个老骑兵连连长多年来严谨的素养,也是这支队伍的整体素养。

用于训练的马鞍都是经过特殊处理的,马鞍前方的握柄必须和脚镫完全吻合,卧倒课目训练中,将脚蹬挂在马鞍上,马卧倒后才不被脚蹬戳伤。

尼亚孜·黑牙孜虽然退休了,但每年集训他都亲自到场,不是他不放心儿子吐尔逊·尼牙孜,而是他热爱着战马,热爱着骑兵连,热爱着这身戎装。

如今骑兵连第四任连长吐尔逊·尼牙孜秉承骑兵连精神,传承发扬父亲在骑兵连做先锋打头阵的传统,在军事训练中他狠抓科目,扣细节。他说:“马是有感情的动物,是我们骑兵连最亲密的战友,在训练中要实现人与马的协调配合,首先是人配合马。”马在跨越障碍的时候,人的身体要在马跃起的时候保持前倾,落地的时候转为后仰,通过障碍后保持正直。在全速奔跑的马背上准确做出刺杀动作,用的是腿部和腰部的力量,人稳马就稳,马稳人安全。吐尔逊·尼牙孜在训练中总结出一套经验和心得。

骑兵连的骨干都是由党员组成的,作为连长,凡是险、难、重的任务都是吐尔逊·尼牙孜和骨干走在最前面。玉苏甫·依明是骑兵连侦察排排长,马背侦查是他的训练强项,不需要任何依托就能笔直地站在马背上。有时为观察到较远地方的情况,他们要踩在其他人的肩膀上,骑兵连将这个科目叫 “马上叠罗汉”。

老虎台乡面积九百二十三平方公里,百分之八十为高寒山区。五十六年来骑兵连从未间断每月至少两次对整个山区和丘陵地带的巡逻。一次巡逻来回路程大约为八十公里,大多为冰河和山道,时间基本需要两天。

这一天,气温零下二十八摄氏度,骑兵连天不亮就整装出发,巡逻前一晚骑兵们已经做好了马匹和装备准备。出发前,卸任的老连长尼牙孜·黑牙孜像往常一样检查好吐尔逊·尼牙孜的马鞍。

“注意安全,照顾好其他同事。”

“您放心,我会照顾好他们。”

进山没多久,面前就是一条一百多米的冰河。冰面极滑,光滑的马蹄子一上冰河就开始打滑。骑兵哈力克的马摔倒了,他心痛地抱了抱马头,脱下自己的手套戴在马蹄子上。这样马就不打滑了。

战友们帮他扶起马,一百多米的冰河总算走过了。在宽敞的地方他们甩起马鞭。很快又要翻峭壁。陡峭的山道,有的地方只能通过一匹马,坡度六十度左右,连训练有素的战马也望崖止步。山道旁就是深谷悬崖,马匹一旦遇到积雪下的坑洼就有可能摔倒,跌下悬崖。吐尔逊·尼牙孜牵着马走在最前面。

“我是连长,这种时候必须是我走在最前面探路,骨干跟在后面。”人和马深一脚浅一脚,谁也不知道积雪下的山道情况。

到了中午,他们总算走过了峭壁,在山谷中准备吃午餐。随身携带的矿泉水早已结成了冰,馕也冻得硬邦邦的,民兵战士们啃着馕就着雪当午餐。

他们吃下的哪里是饭,分明是一块块冰,他们要用热心肠焐热吃下去的冰馕。

“骑兵连的战士都是优中选优,不怕苦,不怕累,关键时刻拿得出,能打胜仗的民兵。”老虎台乡党委书记高德鹏对骑兵连是信任、肯定和自豪的。



边防“守护神”


半个世纪以来,老虎台乡民兵骑兵连经历三个时期:从建连发展到鼎盛时期再到职能转变。四任连长,不同的风格,诠释着不一样的英雄连队。五十六年间,他们始终坚守“守护祖国边疆、维护一方安宁”的初心使命,继承和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优良传统,出色地完成了反恐维稳、战备执勤、应急救援、护送转场等多项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

“建设和谐家园,不能让老虎台成为不法分子的后花园。”2001年2月,一名歹徒越狱杀人后逃窜至老虎台乡,躲藏在老连长尼牙孜·黑牙孜的亲戚家。老连长与大儿子吐尔逊一边将情况报告派出所,一边以走亲戚的名义,利用歹徒吃饭放松警惕之机,冲进屋里将其摁倒,配合随后赶到的民警将他制服。

边疆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决不能让不法分子破坏捣乱。

2015年9月,一伙暴恐分子袭击了矿区的煤矿后逃往天山腹地。接到上级围捕搜山的指令后,骑兵连战士闻令而动,迅速集结上山配合武警进行搜山围捕。历时五十六天,圆满完成围捕任务。

老虎台乡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寒凉的气候导致这里暴雪、山洪等自然灾害频发,突发的自然灾害成为牧民和羊群的“天敌”。为此,应急救援是这支民兵骑兵队伍的职责,也成为战士们的生死考验。

2021年3月24日5时14分,拜城县发生五点四级地震,震源深度十千米,受灾最严重的是老虎台乡科克亚村。骑兵连接到任务立马出发赶到受灾地点,对受灾群众进行救援转移。全体骑兵连战士二十四小时没顾上吃一口饭,没有一个人休息。三月的山区寒风凛冽,地震救援的四天中,他们搭起帐篷让受灾群众住,自己裹着大衣睡在外面的地上。

民兵战士们将挖出的现金、黄金一一归还主人。救灾完成回到家中,他们胡子拉碴,蓬头垢面,衣服上全是泥土。吐尔逊·尼牙孜告诉我们,当他回到家里,妻子吓了一跳。这次从地震发生到全部安置完用了三个月,而这三个月正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关键时间,骑兵连的战士们只能利用休息干自家的活,大部分时间用在帮助群众安置和骑兵连日常工作中。在骑兵连,很多骑兵家里农忙时,找亲戚朋友帮忙,或者花钱雇人播种,其实他们每个月的报酬并没有多少,但是他们以留在骑兵连为荣。

如今四十八岁的库尔班·吾斯曼2013年加入骑兵连,2017年因为儿子上高中同时在学美术,家里实在困难,只好向组织申请离开队伍务农,但他始终割舍不了对骑兵连的情感,2019年家里条件稍稍好了些,他再次申请加入骑兵连。

“只要我还能骑马,就想一直在骑兵连待下去。”库尔班·吾斯曼说。

这几年,老虎台乡根据牧点多、牧民居住分散,特别是夏季草场离村委会距离远、宣传教育全覆盖难度大等特点,结合骑兵连机动性强、在群众当中影响力大等特点,挑选出由二十余名民兵组成的“马背上的宣讲员”,在日常巡逻中巡回宣讲法律法规、各项惠民政策,把党的关怀和声音传递到每位牧民的心里。肉斯坦木·吾斯曼是一名优秀的马背宣讲员。每次巡逻执勤出发前,他要在褡裢内装上党的政策法规知识手册、常用药品、急救包等物品,走进牧民毡房,宣传党的政策。肉斯坦木·吾斯曼说:“现在的好日子是党和国家给的,我宣讲时,都会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家乡变化讲给农牧民听,教导他们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骑兵连几十年如一日活跃在群众中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时光荏苒,五十六年沧海桑田,五十六年厉兵秣马,五十六年初心如磐。五十六来,老虎台乡民兵骑兵连以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意志品格,默默地守卫在祖国天山南麓,这支“高原上的雄鹰”将继续翱翔在祖国西北的边防线上,“天山磨利剑,铁肩担使命、忠诚铸军魂”。


供稿a丨中国艺术报
来   源丨《西部》杂志社

编   辑丨文   涛   王咨喻

责   编丨何兴华

终   审丨韩俊萍


阿克苏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反映新疆阿克苏地区文艺发展变化,传递新疆阿克苏地区文艺界声音,对阿克苏地区文艺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报道,让外界更好了解阿克苏文学艺术事业,更多了解“塞外江南、水域绿洲”的阿克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