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物 传承文明——晋中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撷英(三)

旅行   2024-11-19 17:03   山西  

双林寺韦驮菩萨彩塑像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片土地都承载着厚重的记忆,每一处文物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晋中,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物古迹。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正式启动,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本期“文化中国行——文保溯源”栏目,我们与广大读者一同品读平遥双林寺、平遥慈相寺、灵石静升文庙、太谷曹家大院、昔阳石马寺石窟5处国宝的魅力!

平遥双林寺

时代:明

批次:第三批

类别:古建筑

平遥双林寺,位于平遥县中都乡桥头村双林寺正街28号,原名中都寺,因平遥县古时曾为“中都”城而得名。

据寺内现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记载,中都寺创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后毁于兵火,宋时修葺一新,并取《佛经》上“佛陀双林入灭”之说,更名为“双林寺”。金元之际,毁于战火,明代依旧址重建,始呈今日规模。

双林寺坐北朝南,四周以夯土高墙,形成寺堡。寺内布局完整,有两条轴线,经堂、禅院在东,寺宇殿堂居西,由三进院落组成。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和娘娘殿。前院两侧为罗汉殿、地藏殿、武圣殿、土地殿、释迦殿,中院宽阔,千佛殿和菩萨殿左右对称。

大雄宝殿为明代遗构,单檐歇山顶,外檐斗栱五踩单翘单昂。千佛殿位于中院东侧,建于明代。殿内明间佛坛上塑南海观音坐像,四壁悬塑佛、菩萨和供养人像510余尊,是双林寺明代悬塑、彩塑中的代表作。此外,寺内大小10座殿宇内,满布塑像,大者丈余,小者尺许,共计2052尊,其中完好者1500余尊。这些塑像以明代所塑之像居多,少数为清代补塑,是我国现存彩塑中的精品。

价值阐释:

古建谱华章、彩塑点佛像、丹青绘樊宫,可谓是双林寺的真实写照。寺中彩塑尊尊传神,殿殿精彩,四分之三的彩塑采用悬塑手法制作,游客到此能感受到很强的立体效果。

寺内现存宋、明、清、民国重修碑9通,明代铁钟1口,壁画400余平方米,其内明代彩塑是我国现存彩塑中的精品,被专家誉为“东方彩塑艺术的宝库”。

主要看点:

寺内许多塑像都前倾10度至20度,这样既解决了观众的视觉差,又改变了泥塑直立的传统雕塑方式,是古代匠师将力学与雕塑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

静升文庙

灵石静升文庙

时代:元至清

批次:第七批

类型:古建筑

灵石静升文庙位于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又称孔庙和夫子庙,是专门祭祀孔子的庙宇。静升文庙始建于元至顺三年(1332年),历经四载,于至元二年(1336年)竣工,后经明、清、民国时期多次维修,现存建筑除石雕午壁和大成殿为元代所建外,其余皆为明清建筑。

灵石静升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由东、中、西三路院落组成。中院为两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石雕午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尊经阁等等,左右排列有廊庑,东南角建六角四层魁星楼一座。东院有赈济堂、义仓等建筑,西院为明伦堂、义学,单独成院,内设学宫。

主体建筑大成殿建于高0.95米的砖砌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椽,前檐插廊悬山顶,六檩前廊式构架,外檐斗栱三踩单翘。石雕午壁为该庙建筑中的精品,壁心约 22.8平方米,高3米、宽7.6米、厚1米,双面镂空雕“鲤鱼跃龙门”图案,用50块青石拼砌而成,双面同一规格、同一内容,整个画面富有动感,气势恢宏,经专家考证为元代建筑,有宋代遗风,弥足珍贵。

价值阐释:

灵石静升文庙是元代乡村文庙的典范,在礼制森严的历史阶段,文庙常立于郡邑州县,乡村鲜有。静升文庙是具有明确记载信息、以州县学制而建造的乡村文庙,是自上而下的儒学尊崇在民间底层的真实写照。

主要看点:

静升文庙是国内现存为数极少、保存完整、位居乡村的文庙之一。其规模虽不大,却形制完备,其中最为称道的是庙前影壁,堪称民间雕刻的精品之作,得到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重视,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慈相寺

平遥慈相寺

时代:北宋至清

批次:第五批

类别:古建筑

平遥慈相寺位于平遥县洪善镇冀郭村北隅,古名“圣俱寺”。

据寺内碑载,慈相寺创建年代不晚于唐肃宗时期,宋仁宗庆历年间始建麓台塔,宋皇祐三年(1051年)改现名。现存建筑除正殿与砖塔为宋金时期原构建外,余皆为清代所建。

慈相寺坐北朝南,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建有山门、戏台(现只存高台基)、关帝庙、大雄宝殿及砖塔,两侧为钟、鼓楼,东西配殿。

主体建筑大雄宝殿,建筑面积498平方米,殿内现存金代彩塑3尊,虽经后人装饰,但尚存宋金风格,两山墙绘有壁画,为元代作品。

麓台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又称无名大师灵塔,通高48.2 米。塔基平面八边形,高1.6米,边宽 5.3米。外围有明清时期增建的16眼拱券无梁围栏,塔内设八角穹窿藻井,原设有折壁而上楼梯,现已毁。塔内三层以上壁画绘千佛像,二层可见千佛像残迹,一到七层叠涩出檐,檐下设砖雕仿木斗栱,八九层素平无饰。

寺内现存宋、金、清时期石碑9通,是研究寺院发展史的重要依据。

价值阐释:

慈相寺是一组相对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虽经历代修葺,大殿、麓台塔等主体建筑仍保留着金代木构建筑的做法,东、西窑建筑保留了山西传统民居——窑式建筑的做法,明清建筑如钟、鼓楼的艺术构件雕刻精美,部分建筑滴水式样为盆唇式,保留着早期建筑的特点。

主要看点:

慈相寺是一处布局规整、保存较好的宋金时期前殿后塔格局的佛教寺院,因其寺中的三尊金代“三身佛”彩塑和高48.2米的九级无名大师灵塔又名麓台塔而闻名于世。

曹家大院

太谷曹家大院

时代:明、清

批次:第六批

类别:古建筑

太谷曹家大院位于太谷区北洸村,是明清时期晋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大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780平方米,由西花园和宅院两部分组成。宅院又分内宅、外宅,东西并排有3个穿堂大院,内套15个小院、3个倒座楼、3个主厅、3个主楼,共有房屋277间,鸟瞰为“寿”字形。一条石条铺成的宽4.5米甬道横贯东西,其尽头各开一门,东为拱形“吉利门”,西门二层,上置神祖阁。甬道将楼宅大院分为功能不同的两部分,南为外宅,是家族生活公共活动区域;北为内宅,由3个穿堂大院的堂楼连在一起拔地而起,蔚为壮观。楼顶有3个榭亭,飞阁凌空,数里外可见,是家族憩息之地。内外宅隔道相迎,院门对称,组成一个完整有序的建筑群,楼院四周都围以高大的砖墙,宛如城堡。

内宅从西往东依次为多子、多福、多寿院,各院由倒座楼、过厅、后院、统楼、偏院组成。平面布局为并列的三座两进四合院和二进连环套院,并有倒座楼二层5间,后有统楼三层5间,厅堂和后院的厢房均为5间,东西院的东墙群有垂花门与偏院相通。

大院建筑中,木构建筑用材较大,梁枋坚实。其中东院建筑简朴,中院时代较早,西院雕作精细。

价值阐释:

太谷曹家大院是明清两代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华民宅之奇葩”,原因是曹家大院的建筑风格不仅融合了南北方建筑风格,而且还吸收了欧洲城堡式建筑的风格,是中国北方古代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作之一。

曹家大院收藏有众多艺术珍品,在山西有 “稀世国宝在故宫,民间珍品三多堂”之说,保存有如“金火车头钟”“翡翠烧鸡”“百寿大屏风”等一些国宝级文物。通过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人们从中可以想象这座大院曾经的辉煌。

主要看点:

曹氏为晋中著名的富商,清道光、咸丰时期达到鼎盛,商号遍布全国各地。曹氏在北洸村相继建起宅院,有五桂堂、怀义堂、福善堂和三多堂等,原有“福禄寿喜”字型4个大院。曹家大院为幸存至今的“寿”字型院落,是曹氏家族中的一个分支堂名,俗称“三多堂”,意为“多福、多寿、多子”。曹氏家族十四代孙曹三喜在东北首先开设商号,经过几代人的经营,家世殷厚。但是由于家国观念的影响,曹家人并没有忘记故土,最终将总揽640余家商号的总部选址于其家乡太谷北洸村。

石马寺石窟

昔阳石马寺石窟

时代:南北朝至唐

批次:第七批

类型:石窟寺及石刻

昔阳石马寺石窟位于昔阳县城西南15公里处,石窟分布在石马寺院内的砂石崖壁上,是一座以石刻为主体的石窟、摩崖造像群。

石马寺坐东朝西,占地5980平方米。中轴线由西向东依次建有石牌坊、天王殿、大殿、六角亭,南北两侧为钟鼓楼、配殿、窟廊。

寺内有自然砂石三块,崖面七个,为石窟区。石窟开凿于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后不断镌刻至隋唐,宋代以后为保护石刻,随地形广狭建殿筑阁。

现七区三窟共有178个佛龛,造像总数1300余尊,大者5米,小者5厘米,崖面最高处7米,总长70余米。70%为北魏、北齐镌刻,有单身坐佛、三身坐佛、千佛、一佛二弟子、菩萨二金刚、一佛二及众多供养人。余为隋唐镌刻,有释迦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十六尊者、力士、肋士等。佛像结跏跌坐于长方形佛座上,手施禅定印或坐于莲坐上,手施无畏、与愿印。菩萨跣足立于佛台上,手持莲花,或立于莲座之上手持净瓶。题材之多,数量之众,实为宝贵。

价值阐释:

北朝造像技法简洁,风格古雅;隋唐造像将外来艺术与中国民族艺术融为一体,形成独具风格的中国造像艺术特征,成为我国佛教文化宝贵详实的实物资料,是研究我国民间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主要看点:

石马寺是将石窟造像与寺庙殿堂融为一体的宗教建筑群。最早叫落鹰寺;北魏石窟建成后,取名石佛寺;唐朝易名为石马寺。石马寺石窟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有异曲同工之妙,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小家碧玉”。

来源:晋中晚报


平遥古城旅游
平遥县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咨询平台,为您提供全方位文化旅游资讯。咨询投诉电话:0354-586811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