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摘·彩版》2024年第24期发文小记
文摘
情感
2024-12-30 08:16
内蒙古
《青年文摘》(彩版)2024年第24期转载了我发表于《今晚报》2024年6月8日副刊上的小品《手法》。
这是第8次上《青年文摘》。
今晚报 | 手法
《青年文摘》2023年第15期转载了我发表于《今晚报》2023年5月7日副刊上的小品《有心人》。
发表于《羊城晚报》的小小说《马蹄莲》被《青年文摘手机报》转载。《青年文摘手机报》累计转载我的文章也有六七篇之多。令人赞佩的是,《青年文摘》的编辑老师会在第一时间通知作者,并核对稿费发放方式及样刊邮寄地址。《青年文摘》2020年第23期转载了我发表于《广州日报》2020年9月18日每日闲情副刊上的小品《不可能》。
第5次是在2011年第3期,那期的卷首语转载了我发表于《广州日报》2010年12月12日每日闲情副刊上的散文《遇见》。
8篇文章中有4篇转自《广州日报》,1篇转自《新民晚报》,2篇转自《今晚报》,1篇转自《青年博览》。它有小说的情节,也有散文的意境,还有杂文的犀利,短短的篇幅却能给人以深刻的道理,深受读者喜爱。“小品”一词来自佛学,“经有详者焉,有略者焉;详者为大品,略者为小品。”可见,“小品”本来是就“大品”相对而言,是篇幅上的区分,而不是题材或体裁的区分。而现在通常所称的小品文,主要还是就文体而言,指篇幅短小、文辞简约、情趣盎然、韵味隽永的散文作品。过去,《莫愁》杂志“悟者心语”栏目对来稿是这样要求的:“精美哲理、感悟短文,能让读者在赏心悦目中受到启迪。力求从身边事中感悟,不宜摘编相关书籍中的故事再投稿。”透过这个简短的约稿函不难看到,《莫愁》杂志限制了某些报刊比较盛行的“摘编小品”,而是更加注重作品的原创性和真实性。这种倡导“第一手著作”的选稿原则让读者和作者感到欣慰。 前文通常要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可以真实,可以虚构,但必须合情合理。很多小品文一开篇便说:“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往往却是个虚构的故事。它所有精美的文字和离奇的情节,不过都是一个用心良苦的铺垫,纠缠着你的思维不得不去接受后文中要阐述的道理。那个道理把主题升华,可能会让你为之一振,豁然开朗,也可能会让你扼腕叹息沉思半晌。从形式上看,用来升华主题的“后文”语言不需要过多,只要能达到画龙点睛的目的即可。现在便形成了这样两种形式或者流派,一种是作者的阅读面非常宽广,甚至可以轻松自如地浏览外文网站,他可以从常人所看不到的资料上选取一些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形成所要铺垫的故事。
一种便是《莫愁》杂志“悟者心语”栏目所要求的那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身边事中升华出哲理和感悟,给读者以启迪。前者故事是现成的,或是一段历史,或者是一段轶事,但因不被广泛传播,而成了小品文的下脚料。某些报刊之所以非常青睐它,更看重的是它的题材而非哲理。后者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作者在挖掘和行文的过程中必然要费一番心思,因此,往往升华出来的哲理感悟更真实更具体更能打动人。
鞠志杰 报纸编辑。作品多次被《中国剪报》《晚报文萃》《青年博览》《意林》《青年文摘》《读者》《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