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尽风雨的地坪风雨桥

政务   2024-10-14 17:34   贵州  
侗族有三宝,侗族大歌、鼓楼和花桥。侗族大歌是侗族群众的精神食粮,鼓楼是侗族村寨的象征,而花桥则是侗家人的文化传承,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被誉为世界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葩。

花桥又名风雨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和楼阁,青瓦覆盖,可挡风蔽雨,故而得名。如今,在黎平县境内还留存着风雨桥290多座,而在这些大小不一的风雨桥中,地坪风雨桥是最古老、最精美的一座,它始建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

地坪风雨桥

地坪风雨桥将附近几个村寨连为一体,桥长70米,宽4.5米,为全木质结构,身置于河中用青石砌成的桥墩上。桥梁下部两层,各由8根合抱粗的杉木穿榫连成一体;上部两层,各由4根粗长杉木穿榫连成一排,架在礅岸之间,然后在其上面铺桥板和建桥廊。桥廊左右两侧有1米来高的梳齿状栏杆,靠栏杆内侧各架设一行长条凳,栏杆下面有一层向外挑出1米多的挑檐,顶盖青瓦,活像桥身长出的双翅,既美化了桥身,又可保护桥下的木构件免受雨淋。桥上建三座桥楼,中楼高10.2米,形似鼓楼,五重檐四角攒尖顶,被称为桥上鼓楼,两端桥楼高5.8米,为三重檐四角歇山顶,桥廊屋脊上泥塑熬鱼、双龙抢宝、双凤朝阳,中楼四柱绘青龙彩凤,壁板穿枋上绘有侗族妇女纺纱、织布、刺绣、踩堂歌以及斗牛等民族风情、历史人物故事彩画和卷草花纹、楹联等。整座花桥结构巧妙,运用杠杆力学原理,大小柱、枋、檩、凳、栏杆,全部用杉木穿榫构成,不用一钉一铆,年长日久也未稍许松动走形,可见工艺的精湛。地坪风雨桥建筑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工艺精湛,雄伟壮观,造型结构居全国之首,展示了侗族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为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据当地的老人说,过去这一段南江河是贵州通往广西的重要通道,没有这座桥的时候,路人常常涉水过河,人畜溺亡的事时有发生,因此附近村民集资修建了这座风雨桥。建桥用的木材全是本地上好的杉木,桥上的两根抬梁是用上千年的红油杉制成的,纹理顺直、材质坚硬,能抗虫耐腐,是这座桥的顶梁柱。

地坪风雨桥,除了承担交通通行的功能外,更是当地侗族人休闲、娱乐、聚会的重要场所,人们习惯在桥上凭栏观景、小憩避雨、乘凉会友、迎宾送客、行歌坐月等等。
侗族人崇拜自然、信奉神灵、讲究风水,还把安定、幸福的生活理想寄托在风雨桥上。他们认为风雨桥能起到“接龙脉、关风水”的作用,在他们的心中,这座桥就是一座“神桥”。

地坪派出所退休职工杨再华说:“ 这个花桥,侗族人对它很敬仰。” 

由于地坪风雨桥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1981年8月14日,黎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座历经百年的风雨桥,承载了当地侗族群众几代人的岁月和记忆。2004年7月20日,地坪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南江河地坪段超出历史洪水水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面临危险。

地坪上寨村群众粟文旺说:“之前山洪爆发,桥墩被冲倒了,当时我们全乡上下男女老少都在公路边, 看到那样的场景,老人们眼泪都掉下来了,这座桥对我们有很深的感情了。”

据当地群众回忆,那天瓢泼大雨从早到晚下个不停,一浪高过一浪的洪水让这座在他们心中神圣的风雨桥轰然倒塌。就在桥被洪水卷走的时刻,当时守候在桥两头的一百多名侗族小伙,奋不顾身地跃入洪水中,拼死打捞风雨桥的构建。

      地坪下寨村群众说:“当时我像失去父母一样,我们的桥没有了,就像我们的父母也没有了,就有这种感觉。”

      地坪派出所退休职工杨再华说:“冲垮后群众自发的,有的跳进水里面去抢那些桥梁,还有很多人就在边上丢绳子,在边上拉就是这样。”

 看到粟朝辉、杨再华等人跳入河中,而后,更多的人加入到打捞和搜救的队伍中来,因洪水迅猛,当场一共打捞到2根20米的大梁,8根8米的短梁,其他构件38件,大部分构件被洪水迅速往下游卷走,全部进入广西都柳江境内。为挽回洪水带来的损失,决定要全力找回散失的花桥构件。

经过三天三夜的搜救,他们从地坪一直打捞到广西高安、富禄、洋溪等地,一路告诉沿途村庄的村民,上面漂下来的风雨桥构建,是我们家乡的风雨桥,我们要把他们运回去,我们家乡不能没有风雨桥,国家不能失去这座国宝。在黎平县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组织下,地坪的几百名群众跋山涉水几十公里来到广西境内,经过十多天的时间,像纤夫拉纤一样,用绳索把打捞上来的28根风雨桥大梁和73%的构建一根根地拉回了地坪。


地坪风雨桥被百年不遇洪水冲毁,它的抢救与保护,彰显了我县广大干部群众不畏艰险、勇于牺牲、顽强拼搏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国宝风雨桥的构建得以完好地保存,也使它的修复工作早日提上议事日程。在国家文物局和省、州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国家文物局的高度关心重视下,经过上下共同努力,地坪风雨桥于2007年6月全面修复完成。2010年8月13日,在当地举行地坪风雨桥修复桥记纪念碑揭碑仪式。

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单霁翔说:“ 只有我们民众真正知道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他才能在文化遗产遇到任何危险的时候挺身而出,奋力抢救,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各级政府,和文物部门自己的专利,而是我们亿万民众共同的责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都可以监督、都可以从中受益的社会活动。”

时至今日,我们仍无法想象,当洪水席卷了风雨桥,在那千钧一发之际,当地群众在没有经过系统组织和紧急动员的情况下,居然能纷纷跳入洪水中抢救这些风雨桥构建。他们说,他们从小就在桥上生活成长、听老人讲故事、举办各种活动,桥就是他们的家园,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爱护风雨桥、保护风雨桥的意识已溶入他们的血液,他们为桥做任何事都如同呼吸般自然,无论桥遇到什么危险,他们都会挺身而出,誓死保护,这就是地坪风雨桥与当地群众的血肉联系演绎的活的故事。不知从何时起,地坪风雨桥已经完全和当地人的生活水乳交融,当地的侗族歌谣中甚至还流传着“地坪花桥传万代”的唱词,文物保护的民众意识在这里得到了最强烈的表达。

如今,随着洋溪水利枢纽工程的即将破土动工,地坪风雨桥也再次面临着搬迁的境遇,这座历尽百年风雨的风雨桥,见证了当地从封闭到开放,从贫穷到小康,也即将见证高峡出平湖、隔日应无恙。这座与当地群众交集百年的风雨桥,也成了当地群众难以割舍的牵绊。

地坪派出所退休职工杨再华说:“国家水利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作为当地群众全力支持,在我们搬迁的同时,我们也会永远记住这座花桥。”

(专题部整理)

推荐阅读
连赢三场,现场超燃!
以体育的方式打开红色黎平——2024贵州红·山水越野挑战赛(黎平站)火爆出圈
关于国道G242K3033+400~K3033+590 (小佳所)段灾害防治工程封闭施工交通管制的通告
王春雷到龙额、肇兴调研指导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编 辑:蒋福霞
编 审:吴思凝
审 核:王启寰
           杨理显
             胡   靖  
核 发:张芳滨

黎平发布
关注黎平民生、社会、经济、旅游、文化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