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精选方非是地黄丸,而是此方!

文化   2024-11-25 08:31   广东  
点击上方蓝字 “岐黄名家传承 ”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就不会错过每篇好文章啦!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方药】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各9克) 甘草二两(6克) 大枣十二枚(4枚) 龙骨 牡蛎各三两(各9克)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八)

【解说】
本方主治阴阳两虚之证。夫阴阳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维系,阴充于内,阳守于外,以保持“阴平阳秘”之状态。盖失精之人,不仅阴液耗损,而且阳气亦因久泄而亏虚,《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今阴精失却阳气的固摄,故走而不守;阳气失却阴液的涵养,则浮而不敛,故见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头眩、发落等症。本方以桂枝汤调和阴阳(桂枝、甘草辛甘化阳,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加龙骨、牡蛎,不仅固敛走失之阴精,而且潜纳浮越之阳气,与桂枝汤相伍,可谓刚柔相济,标本兼治。本方为治疗遗精、滑脱、梦交、惊悸、虚劳诸疾属于阴阳两虚者之要方。

运用

一、伤风吐血梦泄

张路玉医案:沈懋甫仲子,年17,每伤风,即吐血梦泄,此肝脏有伏火,火动则招风也。盖肝为藏血藏魂之地,肝不藏则血随火炎,魂不宁则精随梦泄。遂与桂枝汤加龙骨、牡蛎,4剂而表解血止。桂枝汤主和营散邪,加龙、牡以镇肝安魂,封藏固则风不易入,魂梦安则精不妄动矣。若以其火盛而用知、柏之属,鲜有不成虚损者。

[《古今医案按》1959:10]


按语:


本案所谓“肝脏有伏火”者,乃虚火也,由肝肾阴虚,阳亢化为风火。盖风邪侵袭,最易耗伤肝脏阴精,《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风邪外扰,肝精内虚,致吐血、梦泄迭现,故用桂枝加龙牡汤外解风邪,内调阴阳,佐以潜镇,一举数得。正如徐忠可所说:“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去邪念;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者,以失精梦交为神精间病,非此不足以收敛其浮越也。”


二、遗精

赵守真医案:黄某,青年工人,不知爱身,姿意情欲,又因劳动不节,以致精神不固,心火妄奇,夜不能寐,寐则梦遗,头晕身倦,气短息低,诊脉,尺寸皆虚,左关独弦细数,口苦心烦,有潮热,小便黄等征象……惟患者羸孱如斯,为救眉计,先用金锁固金丸、安神丸合剂(改为汤剂),固精安神,滋阴清火,以治其标,三剂烦热、口苦悉退,而夜梦尤多,遗无虚夕,再进固精丸(改汤),药为牡蛎、菟丝子、韭子、龙骨、五味子、桑螵蛸、白石脂、茯苓等。又二剂不唯未减少,而遗尤甚,因而用之无益也……。改处清心饮:党参9克,当归9克,生地15克,甘草3克,茯神12克,枣仁12克,莲肉12克,远志5克,黄连2.4克,水煎服,日2剂,三日无寸效,精遗如故。


因思《金匮》桂枝龙骨牡蛎汤有治失精之明文,玩味其方药,此属心阳之虚并水气上逆之患而与上方之唯一补养有间,且桂枝汤原为调和营卫,如易其分两,则可变为益阳和阴之用,加之龙牡镇心安神,核于本证殊可适应。

桂枝5克,白芍15克,甘草9克,大枣9克,生姜3片,龙骨,牡蛎各18克。


并加茯神15克、辰砂末3克(另冲)以为镇降宁神之助。首2剂效不显,3剂方乃著,梦少能睡,遗可相间,三数日不等。除仍服原汤外,早晚用莲心、金樱子煎汤送服妙香散15克,以增强镇心固精力量,半月精不遗,嗣后自固其本,拟归脾汤配吞都气丸,持续一月,神旺体健,大异畴昔。

[《治验回忆录》1962:63]


按语:


经云:“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肾者益其精”,失精梦交之证乃属心肾不交虚阳浮越的疾病,桂枝汤能调其营卫,龙骨牡蛎既能固其肾精,又可镇其心神,故本方治疗本病最为合拍。


补述

有学者认为,本方组方严谨,在治遗精等证中不宜加减,固守原方每获卓效,指出经方之加减与否,须视病情而定,非必加减而后效,故古方不治今病论,亦属无稽之谈。并举两遗精病案而阐述之。


李某某,男,40岁,湘林汽车五中队工人,遗精半载,诸治不效,于1982年4月13日来院就诊。症见:头晕神疲,面色萎黄,遗泄无梦,阳痿不举,舌存常薄苔,脉濡软如烂棉。证属肾元虚衰,相火不蛰,由精伤导致气馁。治宜引纳固下,益气调中,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再加黄芪、党参。进4剂,遗泄依然。筹思再三,以为病深药少,嘱其再进4剂,仍无寸效。于是以原方去参、芪与之。三剂知,六剂愈,至今未发。


又齐某某,男,53岁,黔阳县竹器厂篾工。遗精十余年,多方治疗而效不显。于1982年7月14日来院就诊。症见:头晕目眩,虚羸少气,腰酸肢冷,小便频数不禁,寝难成寐,遗泄无梦,近来几无虚夕。脉来弦细而弱。此亦精气神俱虚之候,亦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再加参、芪。并非故蹈覆辙,以图再试耳!谁知进4剂后,不效依然。遂于原方去参、芪与之,进三剂,遗泄戛然而止。续进十余剂,诸证寻愈。随访至今,情况良好,间或一遗,不药而愈。

[刘雪堂.经方加味而效不显.江西中医药,1984,(6):36]

END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邮箱:2042938103@qq.com。


品牌传播/企业专访/投稿合作

请添加:15602222156


- End -

关注我

每日了解最新资讯

岐黄名家传承
知识科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