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一个颇为引人深思的现象:买彩票的大多是穷人。收入最低的家庭年均花412美元买彩票,是高收入家庭的4倍,而他们急需钱时却拿不出400美元,以极低中奖率为注,押上本可保障自己的钱。他们这么做是为了梦想,因为低收入让他们无法享受诸多生活改善,彩票成了实现梦想生活的唯一途径。
那这种看似不智之举为何存在呢?这就要探究背后的心理因素了。每个人对世界的认知是独特的,对金钱的感知差异很大。理论上,投资决策应基于目标和投资选项特点,但实际上受生活经历影响巨大,尤其是成年早期经历。
不同出生时期的人对同一事物看法不同,比如在股市不同状态下出生的人对股市看法迥异。即便某些投资决策看似不明智,却有其合理性。人们将掌握的信息纳入自己独特的世界观框架进行加工,得出符合自己逻辑的决策。就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我们虽不必认同,但可理解行为背后的根源。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行为背后都隐藏着独特的心理模型。比如一些人热衷于购买昂贵却不实用的限量版商品,可能是源于他们内心对独特性和自我价值的追求。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缺乏足够的关注,限量版商品能让他们在拥有时感受到与众不同,这种独特感能满足他们内心的某种心理需求,尽管从实用价值和经济角度看并不划算,但在他们自己的心理框架下是合理的。再比如一些老人不舍得扔掉旧物,即使那些东西已经毫无用处。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成长于物质匮乏的年代,旧物承载着他们过去的回忆和经历,扔掉旧物在他们的心理模型里就像是扔掉了一段珍贵的回忆,这种行为是他们对过去艰苦生活的一种缅怀和纪念。
彩票中奖是小概率事件,但人们决策时会给其较大权重。侥幸心理、损失厌恶、框架效应等影响着买彩票行为。
在生活中,彩票中奖是极小概率的突出事件,可人们却对其有着特殊的态度。就像在二选一的小礼物中,人们大概率会选彩票而非2元现金,尽管中奖概率极低,但大脑会给这种小概率突出事件较大权重,这是风险偏好偏差。
人们奔向彩票站往往源于侥幸心理。按照正常的“确定效应”,在收益较小时应厌恶风险,但因为成本低,人们就会从厌恶风险转为偏好风险,想着反正损失不大,万一中奖呢?
当涉及彩票中奖后的丢失情况时,也体现出有趣的心理现象。比如中了500万又丢失,虽无实际经济损失,但人们会非常难受,这是因为损失厌恶心理,损失带来的痛苦远大于同等金额收益的快乐。
从决策框架看,宽窄口径影响对彩票的判断。窄框架下,如单次掷硬币游戏,人们易受情绪影响拒绝看似有利的游戏;而宽框架下,将多次游戏视为整体则会改变决策。在彩票上也是如此,窄框架下人们易被侥幸心理驱使,宽框架下则能看出买彩票是大概率赔的赌局。
彩票中奖是否有规律呢?很多人认为有,像所谓的“彩票分析学”,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以“生日悖论”为例,看似有规律的现象其实是概率的正常体现,彩票开奖是随机的,号码无走势可言。
有时彩票中奖确实是意外。如美国那家彩票公司的开奖,二等奖中奖人数远超预期,调查后发现只是因为大家都选了饼干小纸条上的数字,纯粹是意外,并没有操纵的情况。总之,在彩票这件事上,有诸多心理因素在起作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