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令人窒息的沟通方式:嘴里全是我

时尚   2025-02-04 22:12   广东  

在最近的一个聚会上,我听到了两个故事,深深触动了我。

第一个故事来自一位豆瓣网友@一一的分享。

她讲述了自己回老家过年的经历,那时她与几位老同学聚餐,聊天的主题从车子聊到房子。

一位同学因为在车企工作,聊到新能源车辆的上牌政策。

就在大家期待她提供一些专业意见时,老杨却突然插话,开始了自我炫耀的表演:

“前几天,我开过表弟的新能源车,那质感比我以前开的车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我以前开的车才叫好!”

接着,老杨用近十年的车主经验,开始讲解自己过去开过的每一辆车,从牌子到油耗、动力、底盘,一一详细描述。

尽管那位同学并没有继续提问,老杨却完全不自觉地继续讲述自己的经历。

大家原本想讨论房价的下跌问题,却不小心被老杨的车话打断。

当话题转到买房时,老杨又自信满满地说:“房子肯定能保值,我当年挑楼盘的时候,几乎可以说是专家了,价格也是一笔一笔讨下来的。”

他滔滔不绝地聊起自己如何精挑细选,如何在装修时节省成本,

甚至拿出了手机,给大家看起自己房子的照片,仿佛每一张照片都在宣告着自己的成功。

尽管大家本来对这个话题兴趣盎然,随着老杨的单方面叙述,大家渐渐失去了继续交谈的兴趣。

最后,整个聚会就在一种尴尬的沉默中草草收场。

第二个故事来自一档相亲节目,情节让我忍不住感到窒息。

一位男嘉宾试图在节目中给心仪的女嘉宾留下好印象。

女生轻描淡写地说:“我在日本留过学。”

男嘉宾立马反应过来:“巧了,我在日本也有过项目经验,我当时负责的项目是我们公司进入日本的第一个业务……”

说着,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起那个项目的每个细节。

好不容易等他讲完,女生赶紧换了话题:“你喜欢旅游吗?”

没想到,男嘉宾依然不忘拉回话题:“旅游啊,我曾跟别人合伙做过一个露营项目。”

他接着开始讲述他如何分析旅游市场的潜力,如何看待行业的未来。

当话题再次转换,女生问道:“你喜欢看电影吗?”

男嘉宾依旧不让话题脱离自己:“电影倒是没看多少,不过我特别关注电影行业的股市动向。

曾经投资过一家公司,结果赚了十多万……”对方的每一句话,似乎都离不开“我”字,始终不把焦点放在对方身上。

节目结束后,女生果断拉黑了他的微信,告诉节目组:“他虽然很优秀,但我和他沟通真的太累了。”

看到这两个故事,我的心情不禁沉重起来。这类人,虽然没有恶意,却常常让身边的人感到压抑。

你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们却会迅速将话题引到自己身上。

你想谈谈感受,他们却只关心如何展示自己的成就。

他们不站在你的角度,也不试图理解你的需求和情感。

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似乎只为了凸显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作家杨熹文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她刚开始接触写作时,曾向一位前辈请教,带着自己被拒的作品去寻求意见。

前辈看也不看她的作品,反而自信满满地说:“这家杂志社很难上吗?我那时随便写的都能发表,现在我都不屑看那种杂志。”

杨熹文本想得到些许建议,反倒被打击得毫无信心,最后只好自行反思。

而当她经过努力,最终凭借小说获得新人奖时,前辈却依然不以为然:“我从没听说过这个奖,肯定不值一提。”

她的成功没有得到前辈的认可,反而只换来了冷笑和贬低。

每次和这种“嘴里全是我”的人交往,都会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沉重感。

不久前,我自己也曾经历过类似的心态。

当创业有了一些小成就时,我总是希望成为聚会的中心,哪怕别人谈论的内容与我无关,我也会强行将话题引到自己的公司和作品上。

每当看到别人眼中的惊叹和羡慕,我便心生得意。

然而,随着经历越来越丰富,见到行业中真正的“大咖”后,我逐渐意识到:

真正优秀的人,不会刻意去展示自己的成功,而是谦虚低调,善于倾听他人。

“言好胜人者,必无胜人之处;能胜人者,自不居胜。”

正如这句话所说,真正有大格局的人,并不会为了赢得别人认可而展现锋芒。

与其让自己话题满满,倒不如保持谦逊和耐心,在聆听中不断提升自己。

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而非单方面的展示。

当我们学会倾听,学会尊重,沟通的质量也自然会提升。

而这一切,正是个人成长与心态成熟的体现。

Daily生活家
当代新青年生活图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