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头版头条 | 弄潮长江口,海门竞“先行”
12月3日,我国迄今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江海号”,通过水陆联运的方式进入海太长江隧道施工现场安装;北沿江高铁海门北站也已进入地下二层主体结构施工。重大交通工程建成通车后,从海门出发,可在10分钟穿过长江、半小时抵达上海市中心、40分钟直达苏南主要城市,意味着海门正全面迈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全新阶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这让我们十分振奋、深受鼓舞。”海门区委书记、区长沈旭东介绍,海门区正把都市圈同城化作为决定海门未来的战略引领,锚定跨江融合、向海图强主攻方向,放大“江海门户”区位优势,在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大棋局中当先锋、打头阵,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北岸先行区。
找准“发动机”,聚焦头部资源
制造光刻机,紫外级大尺寸氟化物晶体元器件不可或缺。走进海门开发区,记者惊讶发现,国内首条8英寸、12英寸紫外级氟化钙晶体及器件生产线已正式投产。
两年前,海门在集成电路领域几乎还是空白,如今已集聚德硅凯氟光电、芯闻科技、瀚思瑞半导体等一大批高质量项目。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快速起势?海门有“秘诀”:找一台马力强劲的“发动机”。
11月17日,海门“东洲智行”引才活动走进湖北武汉。与海门联合发出“英雄帖”的,是武汉大学微电子学院。今年3月,武汉大学海门集成电路研究中心揭牌,这是该院首次走出去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研究中心。中心主任刘威介绍,在助力建设武汉光谷基础上,学院希望布局长三角,在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建立快捷通道。彼时,海门诚意满满带着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蓝图拜访,“双方只谈了三四次,就敲定了合作”。
更让武汉大学“心动”的是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发展蓝图——海门周边1.5小时车程,即覆盖约全国一半的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市场。叠加长三角资金、技术、人才优势,产业沃土大有可为。不到一年时间,他们已向海门推介集成电路项目36个,50名研究生也已常驻海门开展研发工作。
手握“长三角”名片,海门对接头部资源底气十足。王艳辉,国内最大的集成电路产业服务平台爱集微创始人、董事长,在业界有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老杳。成为海门发展“合伙人”后,爱集微将国内首个半导体专业园区——集微产业创新基地落户海门,策划举办首届创芯海门发展大会,邀请400余家科技企业、投资机构的代表出席,15家半导体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签约落户,让初入赛道的海门快速冲到集成电路行业前沿。
风起长江口,海门区委、区政府深知,跨江融合不能坐等产业转移,“大呼隆”招商已成“过去时”。只有全面融入沪苏交通枢纽、经济版图、创新集群和生活圈层,才能借力借势提升城市能级,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4月26日,浦东新区新金桥路1888号,一家名为“謇公茶馆”的店铺开门营业,它的周边集聚了一大批上海半导体企业。茶馆不大,仅260平方米,由海门科技人才发展集团和爱集微共同打造,一开业就火爆异常,成了半导体行业线下路演推介、行业发布、商务洽谈、合作交流的新平台。
把牢“方向盘”,用足禀赋资源
11月16日中午,满载5.7万余吨铁矿石的“蓉达青岛”号货轮一声长鸣,缓缓停靠中天钢铁南通公司海港码头1号泊位。
“5万吨海轮直接靠泊,每吨铁矿石运费降低20元,年节约成本超3亿元。”中天钢铁南通公司运输处处长刘伟文指着物流运行图介绍,这里有深水海港,还有洋吕铁路通达东灶港,焦煤、焦炭通过4公里管廊直抵厂区,钢材成品通过东灶新河、通吕运河进入长江,销往沿线市场。钢铁行业大进大出,物流已成为南通公司核心优势。
铁路进港区、内河到码头、港口通大洋——全国罕见的江海河联通、公铁水联动的集疏运体系在海门化作实景。为此,海门以“新质”目光审视江海岸线,聚焦跨江融合、向海图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群)强链补链及重大产业项目招引、建设专项行动,全面释放“江海门户”战略价值。
走进海门沿江,深水岸线泊满了各类船舶和海工平台,招商局重工、中远重工、海新重工等一批重点企业开足马力生产。10月18日,全球最大级别的汽车滚装船“礼诺北极光”轮在海门正式交付;招商局重工今年前11个月完成开票109亿元,跻身百亿级企业;江苏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内部孵化项目达到了11个,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制造产业正在加快建链成群。
兆瓦级风电叶片往往长度超百米,公路运输难以满足要求,有江海岸线资源的海门“大有用武之地”。在海门沿海,以致力打造全球最大风电叶片生产基地的艾郎风电落户为开端,总投资10亿元、主要生产海底电缆及光电复合缆的通光海缆,总投资50亿元、主要建设海上20兆瓦及以上的转子、定子系列漂浮式平台的振江新能源等一批项目相继落地建设,新能源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有望在3到5年内形成500亿元规模。海门港新区管委会主任陈小锋介绍,围绕龙头企业做活延链补链文章,今年1至10月,海门港新区工业全口径开票超770亿元,同比增长77.2%。
合作一个行业协会、建立一支投资基金、制定一套专项政策、建设一批特色载体、链接一批大院大所、出台一个招商方案……聚焦江海特色,聚力壮群强链,海门已形成“六个一”特色产业发展路径。今年前三季度,海门签约并注册重大项目56个,新开工重大项目29个、竣工27个、达产18个,省市重大项目入选数连续6年位居南通前列。
装上“增压器”,发展左右逢源
近年来,海门与上海虹口、宝山等地的对接日益密切,联动的背后是思想解放和优势互补。近年来,海门区充分发挥大海之门、江海之门、上海北大门的优势,积极探索“企业总部在上海、生产基地在海门”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密切与上海的发展联系,跨江共建正在加快结出累累硕果。
“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绝不是到上海‘挖墙脚’‘抢项目’,而是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中各扬所长、互利共赢。”沈旭东认为,地理天堑打通只是“开端”,更深层次的“好通”在于主动对标上海的营商环境、城市功能、公共服务,要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异地同城发展生态,才能真正推动“一体化”,实现发展“左右逢源”。
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海门区委十五届九次全会报告让人“眼前一亮”:建立经济形势月度分析机制,明确领导干部“管业务必须管产业发展、管经济运行、管经营主体培育、管安全生产”;实施“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等十二项专项行动调度机制,逐项提出明确目标和实现路径;把“服务企业”单列成段作系统部署,要求“定了就干、马上就办”……不提新口号,不起新炉灶,朝着“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中当样板做示范”目标一锤接着一锤敲。
海门企业家已切身感受“新风扑面”。10月9日,海门区委常委会会议室18家规上船舶海工企业负责人坐在主位。没客套不寒暄,企业家挨个讲困难、提建议,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答复。12个无法在会场解决的问题以会议纪要形式列清单,明确办结时限,得到了企业家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与会企业家代表、江苏海新船务常务副总经理秦建军感慨:“机遇前所未有,竞争前所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11月27日,区委、区政府再次召开产业链会议,19位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链企业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区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对企业的发展诉求一一回应,总投资33.5亿元的3个项目当场签约,企业家们以实实在在的投入表达了在海门发展的坚定信心。
来源:魅力海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