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互联网上到处都是“震惊”“吓尿”,如今换频道了——估计是被人骂惨了,如今到处都是“突发”。
一大早看新闻,中国新闻社援引央视新闻报道,10月29号,以军袭击加沙地带北部拜特拉希耶一栋建筑,死亡人数上升至40人,另有数十人失踪。
央视新闻的大标题里是没有“突发”的,中国新闻社半小时后“援引”,里面多了个“突发”。不仅如此,后者还特地新增了“数十人失踪”。看得出,“援引”者做新闻,比“原创”者更讲究。
可是,这两家媒体都有个共同特点,只报道以色列炸了加沙地带的一栋建筑,然后是死亡多少人,失踪多少人,至于这栋建筑的属性,还有这些人的身份,没有谁深究。
这些信息都是模糊的,一下子死亡、失踪这么多人,无论是谁,乍看这个新闻,立马就会想到,被炸的无疑是巴勒斯坦平民,至少绝大部分是平民。
可是,联系这一年来的相关新闻,以色列清除巴勒斯坦哈马斯一号人物哈尼亚、哈尼亚的继任者辛瓦尔,清除黎巴嫩真主党一号人物纳斯鲁拉、纳斯鲁拉的继任者、继任者的继任者,都是干净利落,一气呵成,行云流水。为了避免伤及无辜,以色列经常开动宣传机器,提醒巴勒斯坦和黎巴嫩民众,远离哈马斯,远离真主党。尤其是发起打击前夕,更是提前通知民众,在规定时间内,离开规定区域。
稍微有点脑子就能发现,以色列无论打击伊朗、打击巴勒斯坦哈马斯、打击黎巴嫩真主党,往往旁边的民众都可以高枕无忧围观,拍照拍视频。为啥?他们相信以色列的科技水平,相信以色列人的高度严谨,城门无论什么失火,都不会殃及池鱼。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种情况下,被以军炸掉的加沙建筑,会是什么性质;这建筑里被炸死和失踪的人,身份会是什么?
新闻如果可以这么做,那么是不是可以将俄乌冲突用最简洁的方式报道: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数十万乌克兰人被炸死,一千万乌克兰人流失。
那么新的问题来了,数十人和数十万人相比,算个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