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提炼我们党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其中,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这五个“必须统筹”,充满辩证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在经济领域的生动体现。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不断提升认识水平和贯彻落实能力,奋发有为做好经济工作,完成好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今天的人民日报理论版刊发钟才文署名文章,权威准确解读五个“必须统筹”的深刻内涵。
一
必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经济秩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造,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有效市场同有为政府相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能够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能够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我国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提供了制度支撑。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解决好缺位、越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是更多发挥政府作用,而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好有为和无为的边界,把政府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到位。有所为,就是要不断建设法治经济、信用经济,完善市场规则并带头遵守规则,着力矫正市场失灵,规范竞争秩序,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经营主体提供公平竞争的大舞台。要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产业布局、创新引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要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熨平经济周期,防止经济运行大起大落,促进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强质量监管、标准建设,以规则标准带动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有所不为,就是要防止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和自我小循环,不搞趋利性执法,不能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政府行为越规范,市场作用就越有效。要把政府行为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加大产权保护力度,规范涉企执法行为,降低市场运行的制度成本,使市场化机制和法治化原则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基础制度,实现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监管公平统一、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通过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促进优胜劣汰,汇聚创新要素,让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各类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货畅其流的发展局面。
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让“无形之手”和“有形之手”协同发力。政府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必须高效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不能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需要强化系统观念,防止错位缺位,形成政府和市场高效协同配置资源的合力。在政府和市场关系中,政府是主体,市场是客体,政府作用具有主动性,市场作用具有自发性,关键在于规范政府行为,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只有在自身职责领域更好发挥作用,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持久动力。
二
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目标。如果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就会导致国民经济循环不畅,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剧烈波动。历史上,西方国家发生的经济金融危机,大多表现为总供求之间严重失衡。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是相对、动态的过程,实现这样的平衡,需要从供需两侧协同用力。
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来,党中央决策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明显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在新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下,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许多新要求。质的方面,要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发展,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量的方面,要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有增有减,对一些行业要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保持合理的产能利用率,形成健康、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生态。要推动企业提高供给质量,促进优质优价,激励“向上竞争”,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提升供给对需求的适配性、平衡性,努力以新供给创造和激发新需求。
要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战略之举。受国际国内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内需不足、外需不稳,总供求不平衡成为国民经济循环畅通的最大制约。我国内需潜力很大,但尚未释放出来。由于地缘政治冲突和全球保护主义加剧,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外需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上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扩大内需是关系经济长期稳定和发展的战略之举,不是应对短期波动的权宜之计。特别是作为超大型经济体,必须把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建立在国内需求强大支撑的基础之上。必须采取有力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加快补上内需短板特别是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要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特别要扩大有收入支撑的消费需求,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有良好的体验愿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要完善扩大投资机制,创新优化投融资机制,扩大有合理回报的投资需求,统筹推动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统筹增加政府投资和带动社会投资,使有效投资既能促进扩大当期需求,又能转化为未来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
要促进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动态平衡。供给和需求是经济运行的一体两面,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辩证统一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现实中,总供求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没有绝对的、一劳永逸的平衡,但可以在双方不断相互适应中实现动态的总体平衡。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动态过程,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统筹谋划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打通经济循环堵点卡点,推动供需良性互动,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超强供给能力优势,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畅通国内大循环。同时,要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稳步开拓多元国际市场,既扩大出口,又增加进口,畅通和提升国际循环,保持经常项目和整个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促进经济内外均衡。在畅通国内大循环和稳定国际大循环的基础上,有效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三
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内涵及其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一定要辩证地看、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动能来推动,包括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的动能,也包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优化更新旧的动能,这些都统一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必须加强新动能培育和旧动能更新的协调联动。新质生产力强调的是先进生产力的“质态”,而非某个新兴产业或传统产业的“业态”,新动能不简单等同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也能孕育产生新动能。从科技革命和产业的发展规律看,前一代工业革命是后一代的基础,传统产业是新兴产业的基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没有传统产业打基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只能是空中楼阁。我国新兴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一般都有庞大坚实的传统产业体系作为支撑,这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
要不断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人类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本质上是先进技术扩散应用的过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多学科群体突破、新技术跨界融合、众行业广泛应用的趋势更加明显,正在孕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成为国际竞争新焦点新领域。我们要把重大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的根本依托,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开展新技术新产品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努力打造一批又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产业新引擎,锻造中国经济“新长板”。
要持续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不能简单丢弃,经济结构不能出现断层,不能脱实向虚、泡沫化。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传统产业在规模体量、结构体系、技术水平、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居于全球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和决定性因素。传统产业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是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的基本依托,发展新质生产力,决不能把传统产业当作“低端产业”“落后产业”简单退出。要积极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通过数字赋能、工艺升级、管理创新等多种路径,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转型,在持续更新迭代中不断增强生命力和竞争力。
要深刻把握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辩证关系。需要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从国际经验看,传统产业的空心化往往制约科技和产业创新能力,削弱经济竞争力。我国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盲目跟风一个产业、简单套用一种模式,切不可“一哄而上”。必须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找到最佳路径,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培育模式。特别是要抓住“质态”更新,突出“新质”这个关键,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三北地区能够探索形成“光伏治沙”的好经验好做法,把荒漠变为资源,全国各地都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过程中,结出新质生产力的硕果。
四
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五
必须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跟着人民日报学写作↓↓↓
关注我们↓↓↓
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01月23日 第09版)
原标题:凝聚一个“最大共识” 把握五个“必须统筹” 奋发有为做好经济工作
本期编辑:梁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