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湖县坚持“三个聚焦”,探索满足特殊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物质+服务”救助方式,打造“‘建’真情·‘救’在身边”品牌,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
聚焦实现“广覆盖”
向“可持续”转变
坚持公益属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多举措实现物质服务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居家服务。为全县3900多名低保、特困、低保边缘和支出困难型家庭等提供政府购买居家上门服务,每月按照等级提供1.5-15小时助洁、助餐等服务。强化安全守护。完成1123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150名困难独居老人安装一键呼叫及烟雾报警器,健全“县、镇、村、亲属”四级响应机制,提供24小时应急救援服务。共享资源链接。引导养老、医疗、卫生、家政等60 多个市场主体、资源商家,吸纳阳光义工、建湖同城、爱建湖公益联盟等志愿组织共同参与救助综合服务,形成多元化社会救助格局。
聚焦实现“兜住底”
向“兜好底”转变
在提高社会救助水平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困难群众更高水平的服务需求。设立特困护理院。内设绿康康复医院二级医疗机构,县财政每年投入县特困人员护理救助专项资金,为城乡特困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服务等方面保障,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半失能的特困人员给予照料、护理服务,对入住特困人员集中护理院的重度、中度的特困对象,按照集中供养的标准上浮30%给予护理补助。配置互助睦邻点。秉持“自治、共享、互助、为善”工作理念,新建养老互助睦邻点30个,配设银发顾问、睦邻议事、积分兑换、物品置换、长者食堂等专区,开展养老咨询、结对帮扶、探访关爱、邻里互助等活动,打造家门口集“医、养、食、娱”为一体的综合为老服务场景,守护好老人的“夕阳红”。织密幸福助餐网。建成运营33个老年幸福食堂,不断拓展服务内涵,构建 “养老+助餐”一体平台,完善对特困、低保等困难老年人分类补助政策,实现助餐服务与文体娱乐、社区养老服务叠加融合、协同发展,既让特殊困难老年人吃得起,又保证助餐点稳定客源,让老人感受到“舌尖”幸福与生活幸福“二重奏”。
聚焦实现“授人鱼”
向“授人渔”转变
通过链接资源、赋能提升、就业引导等方式,激发挖掘潜能、提升自我发展水平。政策扶持强保障。对有就业需求的人员,会同县职校、技工学校提供技能培训、就业信息等服务,增强困难群众内生源动力。进一步完善低保等社会救助政策,通过细化就业成本抵扣、落实收入认定项目、豁免医疗刚性支出等优化政策供给,适度扩大保障面。资源统筹激活力。结合社会救助宣传月,以县社会救助志愿服务支队为主,发挥党员干部、志愿者、社工等力量,开展“情暖百姓”志愿服务,分类提供亲情陪伴、学业辅导、家政服务、医疗义诊、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为困难群体排忧解难。个性服务添后劲。放大“社救+慈善”项目化救助效应,开展“助弱扶困·善满水乡”慈善慰问活动,分类实施重大疾病、灾难家庭救助、困难孤寡老人救助、爱心助学等慈善救助项目,以暖民心、惠民生增进民生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