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厘子旺季到来前,网上开始流传车厘子有毒,这个水果可以说是局部“塌房”了。
全文共 3089 字,阅读大约需要 8 分钟
作者 | 王晓玲 贾阳
榴莲自由和车厘子自由,成了这两年的夏冬两季周期性出现的热门话题。
进口水果,一般价格都比较贵,而且受到产地产量、运输周期影响,价格难免起起伏伏。
今年冬天情况更是惨烈,从12月以来车厘子价格可以说直线跳水。
1月13日半夜,一个羊毛群里,有人发了一个小道消息,盒马2J级车厘子明天降价到99元,这个价格马上炸出了许多夜猫子。
其实不用等到第二天,盒马连夜就放出了这个价格。小红书上也很快出现了类似贴子,评论区里有人在京东和淘宝小时达的盒马店下单,用上几块钱优惠券,价格还能更低。
4年前的今天,我们也写了一篇车厘子降价的稿子,当时对于车厘子自由的定义是:2J的车厘子十斤只需要299元。放在往年,这一品级的车厘子一斤就得69元。
当年我们也不敢想象,4年后5斤2J车厘子价格能降到99元(当然许多直播间和线下批发市场价格更低,我看到的地板价是58元,但这些价格一般都出现在吐槽贴子里)。
这两年车厘子加速跳水。根据北京新发地信息中心数据,今年1月10日,车厘子平均价格为28元,为近几年最低。上一年这一天的平均价格为42.5元。
2J车厘子99元5斤的价格,也是近三年盒马的最低价。
车厘子价格为什么突然大跳水,有经济学和玄学两种解释。
心态崩了
经济学,也就是从供需关系来看,供给单方面大爆发,势必会拉低价格。
据智利水果出口商协会数据,2024/25产季的智利车厘子将迎来创纪录的产量,预计出口量将比上一产季增长50%,约达1.245亿箱(每箱5公斤)。
零售终端近两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线上无论是盒马还是京东,这两年都在拼价格,线下商超也受到即时零售等新渠道的压力。
需求端,尽管今年整体消费数据表现一般,但从数据来看,车厘子销量并没有受到影响。
由于车厘子和采购年货的时间高度契合,车厘子已经是许多人的必备年货。美团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周(2024年12月30日至1月5日),平台上车厘子的搜索量同比增长127%,超市、便利店商家车厘子的销量同比增长304%。
盒马方面也表示,随着货船到港,12月以来整体价格一直在下调。盒马长沙方面透露,12月车厘子销售增长近3倍。
进入1月,5斤装的3J售价降到149元,4J降至199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均大幅下降。盒马车厘子采购苏伽表示,车厘子每日配送到全国各地门店,并持续补货。
查一下历史纪录,几乎每年的“车厘子自由”都是在1月中旬实现的,我们4年前的稿子,也恰巧是1月14日发出。
原因在于,这是最大量的车厘子货轮靠岸的日子。据新华社消息,3天前,装载着超1000柜、总重超2万吨智利车厘子的国际货轮靠泊广州南沙港。这是2024-2025车厘子新产季以来,南沙口岸单次进口量最大的一批智利车厘子。
如果仅从客观因素分析,虽然是有丰收、终端竞争加剧等多重因素迭加,但今年的车厘子价格仍然降的不同寻常。
一位名为@水果猎人金童农业的博主,同时也是广州江南果蔬市场的车厘子货主,给出了自己的观察。
他近日在视频中表示,重要的是整个产业链心态的变化,今年所有人都在想着降价甩货,“每次船一靠岸,大家都是3天内就利用大跳水的价格把货甩完,甚至导致后面2天没货卖。”
这和往年货主主动控制发货节奏、批发价格的情况完全不同。本质上还是商家对消费市场潜力的预期出现了变化,控制风险,不把货砸在手上,成了重要考虑因素。
产业链心态变化有很多客观原因,同时也有一个偶然因素,就是在车厘子旺季到来前,仅从这几天的网上风评来看,这个水果可以说是局部“塌房”了。
车厘子“有毒”?
今年的消费者话题,除了“车厘子自由”,还有另一种大众认知开始在社交媒体流传,甚至往食安恐惧的方向演变。
一开始只是一条民生新闻。
据媒体报道,广东一名女子,吃了3斤车厘子,可能太上火了,吃完就喉咙发炎开始发烧,随后药物过敏变成了“悲伤蛙”。她一度因为呼吸受阻,要到抢救室吸氧。“大家不要学我,现在只能戴墨镜去吃猪脚饭。”
在相关新闻的评论下,大部分都还是在理性评论,“啥东西也不能这么吃啊”。
很多医学、营养学专家也跟着科普,喉咙发炎大概率是因为摄入了太多的糖,导致喉咙的渗透压增加,粘膜受损,进而发炎,这种症状往往被大家形容为“上火”。
而车厘子含的果糖、糖醇、水杨酸盐,对肠胃都不是很“友善”,肠胃敏感、成分不耐受人群容易腹泻。只要科学适量,就能自在享受车厘子自由。
然而在自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上面的事件慢慢掐头去尾,变成了“女子吃5斤车厘子过敏肿成悲伤蛙”,当事人被符号化为“嘴馋姐”“3斤姐”。很多消费者结合自身的经历,有些杯弓蛇影,车厘子开始背上越来越多的“锅”。
一种说法是,车厘子充满了科技与狠活。“从智利运回国内要半个月,卖出去又要好多天,不知道泡了多少药”,“路边卖车厘子,都是烂果次果泡甲醛”。
有人还拍到自己洗车厘子的水里漂油,是车厘子的涂层,用来佐证自己的恐惧。评论区很多网友向他分析,这油层大概率是金属盆的涂层,也有人认为博主发现了车厘子的真相。
但事实上,流通周期长的海运车厘子到底是如何保鲜呢?水果经销商马辉此前告诉20社,“虽然不像苹果或者大蒜这种非常耐储存的农产品,车厘子用现在的惰性气体置换保鲜技术,保存40天是没问题。”
检测博主“香蕉苹果大鸭梨”解释地非常详细,在上述新闻过后,专门检测了几批车厘子,“有杀菌剂残留,但很少很少,没有超标”,“进口水果有海关把控,基本不用太担心”,行业更需要关注的问题是货不对版。
而至于所谓的“车厘子泡甲醛”,也是一种经久不衰的蔬果恐慌了。据老爸测评,首先,很多生物代谢会产生极微量的内源性甲醛,几乎没有影响;其次,大部分所谓的测试,都是用检测空气的试剂盒,试剂盒不准,且检测方法本身错误。
另一种说法更是直接一步到位,称车厘子有毒,吃多了会导致铁中毒和氰化物中毒。这甚至不是网友臆想的原理,而是有一些“专家”的医学支持。现在搜索网上相关新闻,还能看到称车厘子“微毒性”的专家引语。
但是,抛开剂量谈毒性,大家都知道是耍流氓。
有医生针对这一波谣言接受采访称,植物中的氰化物通常是以氰苷形式存在的,车厘子的核仁含有氰苷,但果肉是不含氰苷的,把核仁囫囵吞进去也是没有毒性的。
而别看车厘子是红的,就以为它含铁量高。车厘子并不是一种富铁水果,它的铁含量约为0.32mg/100g。大白菜的铁含量都比它高,0.8毫克/100克。且人体对植物中铁的利用率低,需要吃非常大的量才会铁超标(人体每天能耐受铁的最高摄入量为42mg)。
所以所谓的铁中毒、氰中毒,几乎不可能,根本就是自己吓自己。
大部分消费者根本没有精力去细究这些食品安全传言的真实性的。有的消费者不在乎这些留言正常按需吃喝,有的本着宁可信其有的原则直接把车厘子打入冷宫,还有的是吃了车厘子吃出问题刚好被指明了“罪魁祸首”,所以刚好来骂一骂……
食品安全问题,本来最值得关注的理应是那些违法、违规的动作导致的问题,比如用油罐车运食用油、厨师在菜里加庆大霉素、梅菜扣肉预制菜使用劣质槽头肉等等……
但实际上,很多所谓的食安事件,是“科普”博主们无限放大的对食品工业本身的恐惧,一种“猎巫”,“对于害怕受到迫害的人,它提供了一块盾牌;对于想要得到好处的人,它提供了奖赏。
“猎巫”矛头指向的,往往是国家法规允许的配料表,是法律许可安全剂量的食品添加剂,是像车厘子这样的普通农产品。而不存在的问题,往往无法被证伪。
一轮又一轮的恐慌,无益于帮助人们健康地生活,只能让大家生活在无止境的怀疑中,甚至错误地归因,非理性地陷入另外的智商税。不管是车厘子,还是三花淡奶,希望我们在类似的恐慌面前,都别被忽悠了。
《微信“送礼物”,不必成为“砍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