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物能成为下一个拼多多吗?

文摘   2024-08-09 17:11   北京  

得物刚刚宣布了人员优化消息,在消费者甚至得物自己都捂紧钱包的时候,能讲好消费升级的故事吗?

全文共 4761 字,阅读大约需要 12 分钟

作者 | 王晓玲


在广东做玩具厂的罗哥,两个月前刚刚开始在得物上做生意,虽然还没有摸清得物的打法,却很快就有了销量。


今年,很多商家通过各种渠道看到了得物的招商信息。


无论是KOL还是官方在各个产业带的巡回宣讲,都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得物生意起家的潮鞋类目,如今在全平台生意占比仅不到30%,配饰、美妆、潮玩、数码、食品、家居等品类均呈现出高增速。


同时,平台流量充沛,但供给侧存在大量缺口,由于入局玩家少,竞争较小,新商家容易拿到平台流量扶持。


看上去,得物正在拓展自己的品类,准备成长为一个综合电商平台。或者说,成为下一个天猫。


一个正在扩张中的平台,往往能带来一段红利期。按说,这对当下流量饥渴的电商卖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何况得物还承诺了新商家的流量扶持。


只是面对这样的红利,许多商家表现得有些犹豫。


得物一直在讲的是消费升级,现在的消费环境,是否能够成就一个消费升级版的拼多多的故事?




富裕的流量,犹豫的品牌


靠个人卖家撑不起来一个新天猫。得物由于从球鞋交易起家,平台上有大量个人卖家,目前的卖家结构有点类似于早期的拼多多,既有个人卖家也有经销商,得物最需要的是更多品牌入驻。


但对于许多大品牌来说,得物这个平台规模太小。


一位跨国食品品牌市场人士表示,暂时不会考虑得物平台,因为入驻得物对于业绩增长帮助不大。这个品牌目前在天猫和抖音都做得不错。


由于得物没有上市,因此没有公开的官方数据。得物去年的GMV,在网上也有多个信源,我们这里采用今年年初公开发布的新茅榜数据。


根据新茅榜2023年中国电商TOP9榜单(另一个版本是TOP10,里面多了shein),得物为中国第9大电商平台,2023年GMV为同比增长较快。


虽然跻身top9,但排在前面的几家巨头早就进入万亿俱乐部,得物的GMV在前9家企业的总GMV占比仅为0.4%。


相比之下,得物的流量还不错。据QuestMobile《2024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大报告》,今年3月,得到月活为8800万,同比增长17.3%。整体移动购物行业月活跃用户突破10.73亿,同比增长了5.7%。


也就是说,得物月活在行业内占比为8.2%(但QuestMobile没有把抖音快手计算在内),这个数字高于得物的GMV占比。


换句话说,得物的流量,仅靠当下的平台商家没有办法充分转化。


根据得物方面此前通过KOL向外透露的信息,得物平台的全品类的客单价在450-500元,约为行业平均值的5倍。


也就是说,在得物上面闲逛的用户比例,高于其他平台。对于货架电商来说,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三年前淘宝就把slogan改成“太好逛了吧”,现在用户也没真正逛起来。


推测一下原因:一方面,得物的社区,也带来了一定日活,但其转化一般;另一种原因,大概是因为得物目前的品类,大多为非刚需,远离主流消费需求。


但与此同时,得物上仍然有一部分核心用户,与平台高度契合,当然也有相当高的消费能力。


据中信证券2023年9月发布的研报,得物平台产品价格带呈两极化趋势,大众品牌价格带下限可探至30元左右,重奢入驻又将部分品类交易价格抬升至百万元级别。


得物60%用户选择的畅销价格带为:鞋类在320-2579元,箱包在260-7889元,潮玩则在200-6719元。


也就是说 ,核心用户受到消费环境的影响不大,对于GMV的贡献仍然十分给力,但带动边缘用户的能力一般。


罗哥的体感正是这样,虽然入驻当月就有了稳定的销量,但基本上维持在每天几千块钱,和他的抖音店完全没办法相比。


罗哥的许多朋友比他做得物更早,那些人看上的是得物可以比其他平台定价高,再加上运营成本低,量不大但有利润。


罗哥有自己的品牌,他不想乱价,所以更加谨慎。他还在尝试摸索得物的打法,初步认定需要去抖音投放来导流。




尖货不给力,钩子还管用吗

罗哥对得物知之甚少,入驻前的印象还停留在炒鞋平台。


2017年,也就是得物(当时还叫毒)上线交易功能时,正是由于传统电商平台不能够满足炒鞋需求。


在货架电商平台,品牌不愿意被鞋贩子乱价,限量款大多是在线下专卖店出售,鞋贩子拿货后,再放到二手平台上售卖。


二手平台虽然货多,但是真假难辨。“鉴定+竞价”模式的球鞋电商平台应运而生。2017年前后,除了得物,还涌现出nice、切克、get、UFO等等,多家主打潮鞋鉴定交易的电商平台。


早期炒鞋用户和鞋贩子大量聚集,吸引来大批淘限量球的年轻人。这几乎是最完美的垂直电商模型,解决了综合电商平台无法提供的供需关系。


可惜炒鞋的高光只持续了三四年时间。


作为工业品的球鞋是怎么炒起来的?长期关注奢侈零售的伯恩斯坦分析师Luca Salca曾在给客户一份报告中指出,耐克通过密集地、限量限时的独家销售(业内称之为Drop),达到“稀缺性和规模化“兼得的”完美局面”。


也就是说,这个局面能否持续,取决于耐克和阿迪这些运动品牌的产品策略。当消费者的耐心被消耗得差不多,Drop也就撑不住了。


就算鞋一直可以炒(当然,这在经济学上也不成立),这个平台的天花板也不算高。


最早做球鞋电商的get创始人李明认为,2017年时,炒鞋整个市场规模在500亿。


那时可能用来炒或者说交易的球鞋主要来自耐克和阿迪的限量款,但其实耐克和阿迪2017年总销售额约为600亿美元,如果按七成收入来自鞋类计算,一年销售额为400亿美元左右。


限量版鞋在年报中的占比并不高,因此500亿球鞋交易市场是由这些鞋子大比例溢价和反复倒手的交易组成的。


这个市场的天花板,完全掌握在耐克阿迪手中。就算品牌策略不变,扩大市场规模也只能靠多倒几次手,多传几次花。


和其他同行不同,一个二级球鞋交易平台,还满足不了得物的野心。在平台上线早期,得物就想办法拉来耐克阿迪的经销商,上线越来越多的普货,使得物成为一个货架电商平台。


那时供应商也有入驻需求,和早期的拼多多有点类似,经销商在淘宝京东不能破价,需要找一个新平台来清库存或低价走量。


许多得物卖家都认为,得物一直是用尖货作为流量钩子,来拉动日活。对于得物来说,尖货是流量和销售的钩子,限量球鞋是一个市场规模达到几百亿的钩子,但找到下一个如此完美的钩子很难。


炒鞋在中国大火那几年,鞋圈一度盛传,光闲鱼平台上就有2亿游资专门炒鞋。甚至拍卖行都推出了球鞋拍卖专场。


得物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从球鞋扩展到奢品、潮流服饰等更多相关品类。据称目前在潮流、运动、奢品这三个领域里面,得物的总用户数、活跃用户数、交易额都排在各电商平台的首位。


即使普通用户也能感受到,这几个领域都没能出现和球鞋匹敌的尖货。




新的圈子,新的人群

得物的扩张,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从以限量款尖货球鞋为主,拉入球鞋经销商,给平台带来普货,拓展商品品类的宽度、货品的深度。


另外一个方向是拓圈泛化用户,把用户扩展到整个年轻人群体。


理想状态下,得物可以在每一个新的领域复制球鞋的成功,也就是用核心用户去带动更广泛的边缘用户。


不过,每一个圈子都有自己的核心用户,怎么把这些用户吸引到平台上是个问题。


比如说,同样是运动品类,近两年大火的羽毛球,核心用户和喜欢限量球鞋的用户,重合度就没有想象中那么高。


得物近几年也在努力开拓羽毛球装备。在得物通过KOL展示的案例中,得物用户喜欢非常跳脱的涂装,偏二次元、机甲风的球拍卖得更好,对于品牌和专业度要求不高。


做了多年羽毛球装备的小朴认为,这就说明这个平台上没有专业用户。他也看到了得物的招商信息,但在综合考虑后,决定不做这个平台。


“我还是要服务好羽毛球资深爱好者这批核心用户,用专业用户的影响力,来带动销售。”


他的理由是 ,那些买了机甲风球拍的小白,打几次球之后,如果能够成为这个运动的玩家,大概率会找更专业的人推荐购买。


从潮鞋到二奢,得物始终更重视给用户提供情绪价值,而不是专业价值。


更重要的是,得物虽然已经努力摆脱了炒鞋的标签,但这个平台的成功以及拓展都是基于消费升级的逻辑。


在得物创始人杨冰看来,消费升级的方向,不是量而是质,是一种他称之为“情价比”的产品。


当主流消费转向追求性价比,得物也面临一个新的选择,继续守住情价比,还是向现实低头,向低端走。


在拓展男装的过程中,得物曾在2022年一下子关了40个品牌的店铺,因为这40个牌子抄袭设计。实际上,这种抄袭一般情况下,都能够绕过专利,没有法律问题。


杨冰自己也说,“淘品牌有很多,可能还会更便宜”。但是他认为得物的核心用户是懂的,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


杨冰自己接触了很多设计师,他的情怀是能够帮助有创意的设计师和品牌成长起来。


但是,现在打开得物男装页面,山寨感扑面而来。销量在大几万件的t恤,是那些标注了xxx同款,价格在19元、29元的商品。




得物男装卖家#老王聊电商在抖音上回忆,当年刚做得物时,一件198元、298元的t恤,一个月了能卖几千件,那时的得物讲调性,讲原创设计,明确要打压市场货福建货。


现在得物男装已经被这些市场货垄断了,“得物败给了现实”。


垂直电商难题,得物的另一面

过去十几年中,生鲜、母婴、鲜花、宠特、二奢等等,几乎所有大点儿的细分赛道都出现过垂直电商,也曾经备受资追捧。据企查查收录的融资数据,从2010年至2022年,垂直电商合计融资近1300亿元。


现在,能够数得出的垂直电商也就只剩下唯品会、得物。当然,也不乏垂直电商逆袭成综合平台的成功案例,例如京东和拼多多,某种程度上,也是从较窄的领域,做成了综合平台。


那些死去的垂直电商为什么活不下去?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相比综合电商平台流量成本高,用户留存低,最终要么钱花光了,要么用户跑掉了。


得物增长的另一面,就是这个平台过去几年的大手笔投入。


球鞋电商当年都或多或少都融到了钱,但李明认为,“毒”的体量完全不一样。“一下子拿出几千万美金的资本,非常有魄力地按照上亿美金的补贴的方法来打。”


在他看来,这是得物能在球鞋电商中杀出来的根本原因。“前两年就是:谁舍得往里贴钱,谁的增长就非常明显。早期买量做投放的时候,获客成本大几十块甚至更高,这个行业全世界从来没有过这么多补贴的做法。那是一个非常残酷的阶段。”


但得物也是靠认知才敢如此大手笔贴钱。如果只是把目标定位于炒鞋平台,不可能这样大胆投入。


得物如果能够保持高速增长,那就是一个消费升级版的拼多多的故事。但2021年,得物的GMV达到800亿后,受到各种因素影响,2022年就出现了较大下滑,2023年还没有恢复到2021年的水平。


据久谦中台数据,2021年5月,得物MAU是8100万。今年3月,得到月活为8800万,同比增长17.3%。依此计算,2023年3月,得到的月活为7500万。


虽然不是同月,但基本也能得出结论,2023年得物MAU对比2021年有小幅下降,或者说至少没有增长。


为了增长,得物仍在继续烧钱拉新。


7月底,我们在appgrowing上查询近一个月素材投放数据,得物有近16万个结果,而“以一己之力养活了B站一半up主”的拼多多,有280万个结果。


据财报数据显示,拼多多2024年第一季度销售与营销开支为234.107亿元,考虑到拼多多的海外业务也在大举扩张,假设其中有一半投入到主站,也有约100亿的投入。


简单类比一下,得物在拉新上的投入约为一个季度5-6亿人民币。


与此同时,拼多多去年的GMV超过4万亿,大概是得物的50倍。也就是说,拼多多用17倍得物的投放,得到了50倍的GMV。


这种计算方式未必准确,但可以看出得物对增长的急切和流量转换的弱势。


与此同时,得物与商家的关系,也变得逐渐紧张起来。


得物的拉新话术之一是运营成本低:在得物的“半托管模式”下,商家只需要负责输入出售的价格和库存,商品上架、店铺装修、客服、售后均由平台操办,许多商家只有一两个人,每天的工作日常是入仓预约、出价改价、活动领取。


平台不会永远白干这些工作。商家们今年发现,将这些环节托管给平台,已经开始要付费。在各种社平台上,今年都有许多老卖家吐槽,得物收费越来越多。


目前看来,得物商业化进展不错。据凤凰科技近日报道,今年一季度,得物业绩猛增,商业化收入完成。


同时,得物也在控制成本。8月7日,得物发布内部信宣布裁员,比例约5%的岗位,以提升整体组织效率。目前得物员工约1万人,还有约上万人的外包团队。


追求规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也会控制成本、追求货币化率,平衡不好会降低对供应商的吸引力。


作为垂直电商中的战斗机,得物目前仍然拥有大批高粘性用户,平台拓展战略也非常清晰。只是,在红海战场里敢于逆流而上,总是要比顺势而为更难一些。








20社
关注年轻人的钱包、工作和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