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政】唐文明老人的“秧歌”情缘

政务   2024-10-16 15:44   甘肃  

秧歌,俗称“社火”,始于明,盛于清,变革于民国,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是汉族群众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主要用于‌春节期间的社会表演。而和政秧歌,更是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临夏地区乃至全省独树一帜。每到农历腊月初,我县汉族群众便自筹资金,自发组织,筹办秧歌队,从正月的初三、四正式出马,一直到十五、六结束,走街串巷,为全县人民送去新春里的祝福。于是,和政城乡,锣鼓声声,高歌曼舞,到处是一片辞旧迎新、欢度春节的喜庆景象。

和政秧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多年来,随着人民经济生活的富足,同时也伴随着政府对于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视,和政秧歌,不论是从阵容,服装道具,还是表演内容等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变化,而在这个过程中,有这样一群痴爱民俗文化,崇尚民间艺术的秧歌爱好者们,是他们,怀揣热爱,不辞劳苦,常年奔走在追随“秧歌”的路上,用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为和政秧歌的保护、研究、传承与弘扬,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作为后人,他们的事迹,应该被我们永远的所铭记。家住我县新庄乡槐庄村,今年已是85岁高龄的唐文明老人,就是这些人中的其中一位。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唐老,精神矍铄,口齿伶俐,眼不花耳不背,妥妥一名生活规律、身体康健的新时代好老人。尤其当和记者聊起他所喜欢并且热爱了一辈子的和政秧歌,更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由于受当地传统文化的熏陶,老人自小就与秧歌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唐老出生于1940年,在那个文化娱乐项目十分匮乏的特定年代,玩秧歌,可能就是人民群众用来填补精神生活空缺的唯一一个方式吧,唐文明也不例外。从12岁起,就加入由村里自发组织的秧歌队,饰演过四大光棍里的男生角色,还跑过旱船。后来,他开始摸索着学习二胡、板胡、笛子、唢呐等多种乐器的吹拉弹唱。为了丰富秧歌队里的表演节目,从70年代开始,他又开始研究小黑驴的玩法,由此也拉开了和政秧歌中玩小黑驴的序幕。

时光,在岁月的长河里,一天天地在慢慢流逝,但是唐文明玩秧歌,爱秧歌,研究秧歌的决心和信心却始终没有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开始从一名优秀的秧歌玩手,逐渐转换角色,成为秧歌队中多项展演节目的指导者,再发展为后来的组织者,发起人,老人辛勤耕耘,孜孜不倦,确实用一生的热爱,与和政秧歌共生长,并排走,为地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贡献了应有的力量,成为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都会得到大家交口称赞的对象。

县文旅产业发展中心主任  蒋胜利

县文旅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蒋胜利说:“唐文明老人从十几岁就开始玩秧歌,再到后来的,深入到我县的各秧歌队做教练,培训指导各表演项目中每个角色的玩法,一直到现在和政秧歌的组织者,研究者,唐老所做出的成绩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他被评定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政秧歌’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是实至名归。在此,也希望和政秧歌能在所有,每一个和政人的共同努力下,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辛勤的付出一定会有最美的收获。2018年,唐文明被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政秧歌”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了他最好,也是最高的褒奖。

“和政秧歌”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唐文明

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政秧歌”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唐文明说:“我从小就喜欢玩秧歌,喜欢了一辈子。在我的影响下,现在我的儿子、孙子、重孙,我们一家四代人,每年都会去玩秧歌,作为和政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把我们地方的这种传统文化发扬好。现在我年龄也大了,玩不动了,就希望大家,更多的人,都来积极参与到玩秧歌的队伍中来,把我们的和政秧歌好好传承下去。”

如今的唐文明老人,在儿孙们的孝顺下,定居农村,安度晚年。平时,他也会突来兴致,用颤巍巍的手,提起手中的笔,写一些他记忆当中的秧歌唱词,也会和同跟他一样的秧歌迷,专家们,相聚一堂,合奏乐器,交流民间文化,其乐融融,对于秧歌艺术的热爱,就那样,清晰地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眉宇间,神态里,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独树一帜、具有独特魅力的地方民间文化艺术奇葩,在越来越多的秧歌爱好者们的弘扬和传承下,和政秧歌必将在传统艺术的百花园中绽放出她独有的卓越风姿与魅力。


记者:杨爱玲  王国俊   马  磊
编辑:陈学萍  
审核:王志栋   马      
监制:吴秀艳

转载请注明出处

和政县融媒体中心
主流媒体 权威声音 关注热点 服务群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