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确保乾县普查工作顺利实施,市、县两级普查办紧密联系,周密部署,确保普查田野调查各项准备工作落到实处。10月15日,在乾县召开了“咸阳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乾县启动仪式”,正式开始乾县普查田野调查工作。
普查队将传统调查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及时更新普查软件,将采集系统升级至2.0版本,与国家最新要求接轨,提升了普查工作的效率、准确性和安全性,助力普查工作高效进行。对乾县的不可移动文物点、线索以及新增革命文物均进行了实地调查。对复查的文物点,如实登记,逐项记录、拍照、测绘,掌握现存情况。对新发现的文物点,依据认定标准进行确认,并做好相应资料录入工作。田野调查结束后,及时对文物普查登记表进行整理和完善,对采集标本进行清洗、编号、登记。
县文旅局在普查工作中为普查队员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条件。在普查车辆安排上,确保运行车辆车况好,驾驶员技术好、责任心强;在生活饮食上,耐心细致,为每名队员提供了洗漱包,并积极调整饮食菜品,供应水果等,保证普查队员以良好的身体状况应对繁重的田野调查工作;在安全保障上,提供了雨衣、创可贴、风油精等野外作业需要的物品,保障普查队员户外工作安全。
传承与保护:文博精神薪火相传(一)
在咸阳市文物普查队伍中,有一些参加过“三普”的老同志,十几年的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也沉淀了他们的思想。他们对文物保护的认识更加深刻,业务水平不断提升。正是在这些经验丰富的前辈的严格把关和引领下,“四普”工作的质量才有着切实的保障。
李昆桦,“三普”时商洛普查队队员,现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咸阳市普查队一组组长。
“三普”时的李昆桦(右一)
参加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感受颇多。
从”三普”说起,那时刚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对普查工作懵懂无知。在商洛市的“三普”工作中,队长带领我们白天奔波调查,晚上填报系统。没有专业测绘人员,我们亲自完成测绘,手持GPS测点,电脑绘图不熟练就现场手绘结合地图和地形地貌,回驻地后拍照上传。商洛地形复杂,高山深沟众多,一个文物点有时需花费一整天,途中还曾用望远镜看到棕熊、毒蛇、野猪等危险动物,不得不放弃前行。队长“路见不平,绕道而行”的决策,让我深刻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到了“四普”,有了“三普”的经验,对文物普查工作不再陌生。但我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三普”时,跟在队长身后,处于一种相对无忧无虑的状态,只需专注于手头的具体任务。而到了“四普”时,作为咸阳市普查队一组组长,责任在肩。每天要精心制定工作计划,确保各项任务有序推进。文物点的认定需要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做出准确判断,遗址范围的划定更是要做到严谨细致。采集标本的判断也至关重要,不能有丝毫差错。人员分工方面,要充分考虑每个组员的特长和能力,让大家各展其长,提高工作效率。不仅如此,还要时刻牵挂着组员的安全和生活。在野外工作,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要确保各种防范措施到位,保障组员的生命安全。同时,生活上的关心也不能少,让组员们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两次普查经历,任务不同、职责不同,但相同的是对文物保护的热忱和责任感,每一次发现文物点,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感受着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这些宝贵的经历让我成长为一名更加成熟、专业的文物工作者。
郑勋,“三普”时商洛普查队队员,现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咸阳市普查队二组组长。
“三普”时的郑勋
50岁的郑勋,在“四普”队伍里年纪虽然不是很大,但他却是参加过“三普”的老同志了。2007年,他作为省文物局直属单位代表参加了省文物局组织的“三普”培训班。2008年,郑勋参加了咸阳市三原县的普查试点工作,后被省文物局派往商洛地区进行“三普”工作。在商洛地区的普查工作中,他继承和发扬了文物人任劳任怨,勤奋好学,敢于创新的精神,获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好评,“三普”工作结束后,他被省文物局评为优秀普查队员。
今年“四普”工作开始后,郑勋被市四普办借调到咸阳市普查队担任二组组长。在普查工作中,他没有以领导专家自居,也没有沉浸在过去的荣誉里,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大家做榜样。在外业工作中,他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列,为大家探路、排除安全隐患,确保外业工作安全高效开展。在内业工作中,每一张表格的填写,每一个标本的断代,郑勋都亲自过问,确保每一个普查过的文物点都能详尽、完整的录入数据库。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注重培养年轻队员。在工作现场、闲暇之余,向队员们倾囊相授各类文物的知识,指导表格填写,二组业务水平明显提升,并在本次普查中有新的重大发现,多次被市普查队通报表彰。
“三普”到“四普”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却历经了整整16个春秋,见证了他从青年变中年、从队员到组长、从初入茅庐到行业权威。唯一没有变的是他对文物工作的热爱和文物人执着的精神。他一直在文物事业崎岖道路上努力前行,不畏艰难、不畏险阻!
马锋英,“三普”时咸阳普查队组长,现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咸阳市普查队二组组员。
“三普”时的马锋英
马锋英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曾在市考古所工作10多年,期间参加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并担任组长。后因工作需要被调至市文物执法部门。今年被咸阳市四普办抽调参加普查工作,是整个普查队中为数不多的“60”后。
在“四普”工作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经验,做好“传帮带”工作。他忍着痛风的折磨和队员们一起披荆斩棘,上山下沟,向年轻的队员讲解各类文物知识和实践经验,带出了一批能独当一面的年轻队员,为文物普查培养了生力军,彰显了一个老文物人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师者精神。
王亚飞,“三普”时咸阳普查队队员,现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咸阳市普查队三组组长。
“三普”时的王亚飞
2009年我大学毕业进入咸阳市考古所参加工作,此时正赶上咸阳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末班车,有幸参加了彬县、长武、旬邑最后三个县的普查工作。短暂的几个月调查,我跟随同行前辈们在深沟密林、在田间地头、在村中小巷见识了各种类型的文物,也逐渐掌握了普查的流程和规范要求。现场记录、测量、照相、捡标本、回到驻地做资料,虽然非常辛苦,但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参加“三普”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也对我后来的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5年后的今天,我有幸参加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既是对往昔时光的重温,也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本次普查我担任小组长,带领队员们开展普查工作。我们组既有参加文物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也有在读的大学生,大家都很有工作热情,从不叫苦喊累,各自的任务都能认真圆满地完成。
普查中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经历了不同的风土人情,这些都将成为我值得珍藏的人生阅历。
来源:咸阳考古
咸阳文旅是一个开放平台,无论你是咸阳土著还是外来游客,都可以把在咸阳生活文化、旅行的点滴记忆时刻分享给大家。可以是美景故事、游记心得、也可以是散文随笔,我们期待与您一起分享在咸阳的美好时光!
投稿邮箱:26702143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