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雅不僭 居中不偏│《埙赋》中的埙文化审美

文摘   音乐   2023-12-14 11:23   江苏  



有 观 点 | 有 态 度 | 带 你 走 进 埙 的 世 界


购 埙  |  学 埙


 




如果你不爱埙,那么听到郑希稷这个名字也许会感到很陌生,但对于广大埙爱好者来说,郑希稷的名字如雷贯耳,一篇收录于《全唐文》的《埙赋》篇幅不长,却写出了埙的制作、音色特点、气质特征以及文化影响,可谓是“孤篇盖全埙”了。那么,郑希稷笔下的埙到底是什么样的?《埙赋》又给我们今天的埙的演奏、制作带来怎样的启迪呢?让我们走进《埙赋》。本文部分文字引用于张颖铮老师的《再译埙赋》。



埙  赋

唐·郑希稷


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僭,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於是挫烦淫,戒浮薄,徵甄人之事,业暴公之作。在钧成性,其由橐籥,随时自得於规矩,任素靡劳於丹雘。乃知瓦合,成亦天纵,既敷有以通无,遂因无以有用。广才连寸,长匪盈把,虚中而厚外,圆上而锐下。器是自周,声无旁假,为形也则小,取类也则大。感和平之气,积满於中;见理化之音,激扬於外。迩而不逼,远而不背。观其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清浊靡失。将金石以同功,岂笙竽而取匹?及夫和乐既翕,燕婉相亲,命矇瞍鳩樂人。应仲氏之篪,自谐琴瑟;杂伊耆之鼓,无相夺伦。

嗟乎!濮上更奏,桑间迭起,大希之音,见遗里耳。则知行於时,入於俗,曾不知折杨之曲。物不贵,人不知,岂大雅守道之无为?夫其高则不偶,绝则不和。是以桓子怠朝,而文侯恐卧,岂虚然也。为政者建宗,立乐者存旨,化人成俗,何莫由此。知音必有孚以盈之,是以不徒忘味而已。


 

一、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僭,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
译文:高尚啊!埙的音色纯洁自然有如天籁。用(埙)来演奏雅乐,非常合适和谐,音色居中、不偏不倚,其宽厚之品格,为古代厚德之人所珍视。

《埙赋》的第一句便是点睛之笔,每一个词都很好地概括了古埙的特点和文化审美。首先是埙的“自然”属性,无论埙的制作、演奏如何发展,一定不能背离其“通达自然”的属性,埙发声原理简单,结构原始,音色淳朴自然,也更适合于表达自然之美。“以雅不僭”被长期误传为“以雅不潜”。“以雅不僭”这四个字曾出现于《诗经·鼓钟》,原文为: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以雅以南,以龠不僭。大意为:敲起乐钟声钦钦,又鼓瑟来又弹琴,笙磬谐调又同音。演奏起雅乐和南乐,吹籥歌舞合拍和谐。

由此可以把“以雅不僭”理解为:以(埙)来演奏雅乐,非常合适和谐。

“居中不偏”说出了埙的特点:音色不偏不倚、情感中正。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埙在演奏中需要发挥其内敛、含蓄、冷静、公正的态度,好埙的音色平和、中正,演奏埙要追求“致虚极、守静笃”的状态,发挥埙本身之美,不要刻意地去渲染大悲大切和过于细腻的风花雪月,埙更适合表达一些大线条的东西、内涵的东西,更注重整体渲染和氛围营造,而这一些特质都是埙本身具有的,不是我们人为附加的。


在演奏埙的时候通常很难做到“居中不偏”。演奏能力不足的时候,无暇顾及到“居中不偏”;当有了一定的演奏能力的时候,往往又急于倾注感情、展示技术,不想去“居中不偏”。其实像刘宽忍老师、曹建国老师等演奏家的演奏都是非常“内化”的,这和埙的固有特质十分吻合,将有形的技巧化为无形,回归自然朴实,这种高度需要非常高的演奏水平和审美才能达到。

所以单单从“以雅不僭,居中不偏”,这八个字就可以看出,诗人郑希稷对埙的演奏理解非常深刻、对埙的艺术特性把握得十分到位。我们如今的埙爱好者当以“埙之自然”为方向,“以雅不僭”为追求,“居中不偏”为品德,成为一名真正的埙者。


二、乃知瓦合,成亦天纵。
译文:成与不成之数,皆是偶然,任由天意。

这里的成与不成,不单单指的是烧制成功与失败,也指的是整个埙音准、音色、灵敏度、外观等各方面的成与不成。

烧制是个神奇的过程。燃烧这个简单的化学变化让古人痴迷,往往赋予其更多的文化含义。埙的烧制也是一样,无论是柴窑还是电窑,温度不可能完全均匀,受热面不会完全一样,埙坯在窑中的收缩、形变、窑变等一切不可精准把控,这也就是导致了炉中的埙宛如一只只“薛定谔的猫”充满未知与神秘。

未知也是一种美、一种期待。埙就是这么神奇的乐器,即使用再精确的模具,生产出来的埙依然有音色上的区别,所以每一枚埙到了买家的手里就是一种缘分,也是天意,这种“勉强不得”通常使制作者和买家双双欲罢不能、深陷其中。

虽说是“天意”,但人为的成分依然可以在一定区间内影响埙,制坯技艺、烧制技艺、调音技艺、制作者经验积累等,都可以提高“天意”这种不稳定波动的下限,至于波动的上限,那对于顶尖音色的追求,确实是人力不可及也。


三、感和平之气,积满於中;见理化之音,激扬於外。迩而不逼,远而不背。观其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中,清浊靡失。
译文:(吹奏时)运平和之气灌入其中,奏出理化之音,传达于外。近闻声音不大,远听反而清晰。观其正五声,调六律,刚柔适中,清浊分明。

“感和平之气”讲的是气息。崔涛老师经常说道:吹埙需要心平气和。如今在太多的埙爱好者的埙声中,我们听不见“立秋之音”,听不见“居中不偏”,通常过于急躁了。心急则气不稳,气不稳则外化地表现在埙声中。所以大家演奏埙的时候一定不要浮躁,心平气和、不急不躁,像老者般娓娓道来才能吹出更好的音色。

“积满于中”讲的是要灌满气量,激起埙的充分震动,这样出来的音色才饱满有穿透力。很多埙友演奏的时候含胸驼背、低头哈腰,气息弱且不通畅,那么吹出来的音色干瘪、音量小、音准偏低,也无法配合大部分技巧。

“见理化之音,激扬于外”讲的是埙音色的特点,“理化之音”即治理与教化之音,作者认为埙的音色能教化百姓。在《诗·大雅·板》中也提到: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天对万民诱导教化,像吹埙篪那样和洽。对于如今的我们而言,要学会从埙的声音中感悟它的品质,亲和、圆润、不卑不亢、和而不同,能调节彼此的关系,让人感到舒服……做人如埙,做中国人更如埙。



四、嗟乎!濮上更奏,桑间迭起,大希之音,见遗耳。
译文:唉!靡靡之音不绝于耳,而埙这纯洁的天籁之音被俗人遗忘。

埙是孤独的,只有自己最懂自己的埙声;埙者也是有傲骨的,埙在任何朝代都不是最流行的音乐,没有彻底地“大红大紫”过,但埙却流传到了今天。郑希稷以为,埙的小众是因为人们的欣赏水平还不够,只能欣赏一些通俗的靡靡之音而无法欣赏真正的天籁。


如今,喜爱埙的人虽然越来越多,但总的来说,埙依然非常小众,喜爱埙又懂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曲高就必然和寡,为了喝彩而去降低自己迎合他人,这就失去了态度。埙不是这样的,埙有自己的态度,埙很“挑曲子”,不是所有的曲子都适合用埙吹;埙很“挑环境”,在浮躁的、嘈杂的环境下是不适合演奏埙的;埙更“挑人”,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埙,不是所有喜欢埙的人都能驾驭埙,不是所有能驾驭埙的人都能体会到人和埙的音乐上、思想上的共鸣。








 








埙友
《埙友》古埙文化推广平台。Chinese Xun, born 7000 years ago, is made of clay and known as the sound of nature.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