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探文明 | 色美味香的月柿,何以甜蜜瑶乡百姓数百年?
文摘
2024-12-23 10:49
宁夏
“色胜金衣美,甘逾玉液清。”自古以来,柿子以鲜艳的色泽、甘甜的味道深得中国人喜爱。广西恭城,中国柿子主产区之一。千百年来,当地人不断改进栽培技术,培育出恭城月柿这一独特的柿子品种,形成了一套月柿栽培系统,以传统农耕智慧点亮现代农业。每年9月,满树黄澄澄、红彤彤的柿子把恭城大地装扮得格外喜庆。 当地20多万亩柿子,迎来长达4个多月的采收季,柿农们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柿子皮薄易破,柿农们世代延续着人工采摘的传统。采摘柿子的手艺,已成为他们的肌肉记忆,手法简单却隐含技巧。一手扶着树枝,另一只手捏着果实,向背面一拧,方能轻松摘下。这种个大形圆、肉厚无核、脆甜多汁的柿子,是这方水土孕育出的独特柿子品种——恭城月柿。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南岭群山之中,境内山地、丘陵遍布。茶江从县域穿越而过,在沿岸冲积出肥沃的土地。中亚热带季风气候让这里夏长冬短,热量足,雨量充沛,是柿子生长的理想之地。独特的地理优势和气候特征,造就出优质的土壤,为恭城月柿落地生根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据当地史志记载,大约在400多年前,恭城百姓从福建省诏安县引入柿种,嫁接到本地柿树上,培育出一个优良的柿子品种——恭城水柿。用恭城水柿晒制成的柿饼,质地柔软,呈半透明胶质状,外表凝结有一层薄薄的糖霜,宛如一轮明月。因此,当地人又称之为“恭城月柿”。自古以来,柿农利用植物的组织相容性,把优质的柿树品种嫁接到本土柿树上,以改良柿子品质。选取一年生的健壮枝条,去掉叶子,用锋利的刀具削成一段段带芽的接穗。在距离地面10厘米左右的地方,把砧木剪断。先在上面削出一个破口,然后在边缘切开一个3厘米左右的小口。把接穗插到砧木切口中,用薄膜包严绑紧。二者结合,成长为新的植株。自然状态下,枝繁叶茂的柿树内膛通风透光不良,结果以外围枝条为主,产量少,果实小,还容易发生病虫害。在漫长的栽培过程中,果农摸索出一套柿树整形修剪技术,对树形进行改造。整形之后的柿树,树冠矮小,不再有中心主干,枝条四散张开,能够通风透光,被称作“自然开心形”。环割,也是促进柿树结出优质果实的方法之一。在枝干上寻找一处合适位置,先用特制刀具刮去表面粗皮,露出微黄色的韧皮部,再在上面割出一道环形的口子。切口深达木质部,但又不能伤及木质。环割可以减少叶片向根部输送养分,从而促进果实的成长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的柿果中含有大量可溶性单宁,这一物质与口水中的蛋白质结合后,会产生具有收敛感的涩味。脱涩处理,就是把柿子中的可溶性单宁转化成不溶性单宁或者其他沉淀物,这样吃柿子时就不会感到涩口。把去皮的柿果均匀排列在筛盘上,放在太阳底下自然晾晒。每天翻动数次,使果实受光均匀。阳光和微风慢慢带走柿子中的水分和涩味,只留下那份甘甜。每隔两到三天,给柿子“按摩”一次。到了第三次后,果肉中的水分已经去掉一大半,变得柔软且有韧性。这时候就要把柿子捏成中间薄、周边厚的圆饼。捏好的柿饼不再需要阳光曝晒,而要放到遮阴棚下阴晾。十多天后,柿饼内部的糖分在表面析出,泛起一层薄薄的柿霜。柿饼形如中秋圆月,味道甜美。把软柿子剥皮,捣碎成泥。加入适量面粉和火龙果粉,搅拌均匀。然后放入锅中,大火蒸20分钟左右。高温作用下,柿泥中的水分蒸发,呈胶质状,颜色也变得更加红润。将柿泥晾凉后,搓成长条,切成大小均匀的剂子,用擀面杖擀成一个个圆形饼皮。取少量奶油和柿子的果肉放在饼皮上,像包包子那样将其捏成圆形,再放上柿蒂,重新变成柿子的模样,但观感已大大改变,口味也更加香甜软糯。这款点心被取名为“柿柿如意”。品瑶乡月柿,赏柿园美景,红岩村万亩柿林游人如织,热闹非凡。村民还制作出柿子造型的饰品、摆件等,让游客流连忘返。多年来,恭城瑶族自治县持续举办月柿节,深挖月柿文化内涵,打造月柿主题系列活动,走出了一条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传统农耕文明正绽放新的时代光芒。古今一万载,红柿定山秋。一万年前,柿子走进人们的生活,在平淡时光中积蓄美好,以最热烈的姿态带给人们千般如意、万“柿”吉祥。从农业技术交流互鉴,到海内外贸易往来互联互通,古往今来,恭城人民以兼容并包的态度,吸收不同地区的先进农业技术,优化本土月柿栽培系统,不断续写甜蜜“柿”业新的传奇。编辑:刘泽敏
责任编辑:王刚
新闻热线:0952-6016570
电子邮箱:Xwzx601657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