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窑窑址在陕西铜川黄堡镇,宋属耀州铜官县,创烧于唐代,止于明代弘治到嘉靖年间。北宋耀州窑青瓷的胎子是灰白色,较薄,很坚密,釉子细密,光润,青中闪黄或略闪黄,类似北宋时期的龙泉窑。主要装饰方法是刻花、划花、印花、堆塑等。北宋初期开始出现非常草率的刻花到了北宋中期,采用刻划结合的手法,刻主题纹饰,刀汉犀利,线条流畅而奔放;划陪衬纹饰时,纤细如丝,排列有序,整体纹饰层清楚,繁而不乱,有浅浮雕的装饰效果。
北宋晚期盛行在盘、碗内印花,既规整又清晰。耀州窑主要器型有盘、碗、杯、盏、钵、梅瓶、枕、炉、凤头壶、花口尊、玉壶春瓶等。宋代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瓷器的代表,以耀州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耀州窑系。河南的临汝窑、宝丰窑、宜阳窑、禹县窑、内乡窑、新安成关窑均深受其影响,烧造青釉刻划花、印花瓷器。这一时期广州西村窑、福建同安窑、广西永福窑和容县窑、为了适应外销的需要,也仿造耀州窑产品。
中国陶瓷协会副秘书长、耀州窑博物馆馆长薛东星说,“生产大观碗的耀州窑是我国宋代八大窑系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该窑创烧于唐代,在北宋达到鼎盛,此后窑场虽有移动,但烧瓷从未间断过,制瓷历史长达1300余年,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极为罕见”。耀州窑刚一出世就显示出一览众山小的霸气,成为北方唯一敢与“官、汝、定、哥、钧”五大名窑比肩的青瓷窑场,进入皇宫、深入官府和寻常百姓之家。
耀州窑的外销陶瓷,渡重洋、跨大海,越过千山万水,销售到亚非的国际市场,不仅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外人民的友好经济往来做出了贡献,为国家的财政经济增加了收人,而且在耀洲窑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耀州窑瓷器的外销,扩大了耀州窑产品的销售范围。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和社会需求量的增加,耀州窑自身的发展受到促进,与此同时,耀州窑的工艺技术对周围的一些窑场影响较大。
美如碧玉般的宋代耀州青瓷,使用广泛,器物种类非常齐全多样。耀州窑主要器型有盘、碗、杯、盏、钵、梅瓶、枕、炉、凤头壶、花口尊、玉壶春瓶等。凡是宋代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器物种类,在该窑的产品中应有尽有。一个窑场可以生产出如此众多的器物种类,在宋代的其他瓷窑中实属罕见。宋代耀瓷不仅器物种类繁多、用途广泛,而且造型精美多姿,丰富多样。
北宋早期耀州窑生产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胎有两种,一为铁黑色的黑胎,一为淡灰色的白胎。北宋中期耀州窑生产的陶瓷已不见有黑胎,均为颗粒细小均匀的浅灰白胎。胎质致密,没有早期疏松和气孔的现象。其青瓷釉色的色调相当稳定,不见早期的多级色差,均呈典雅深沉的橄榄青,釉面温润。金元耀州窑瓷器胎釉粗厚,胎面不上白衣。由于烧造中采用了叠烧的工艺,一部分碗、盘内心被刮掉一圈釉,露出涩胎。
宋代耀瓷不仅器物种类繁多、用途广泛,而且造型精美多姿,丰富多样。以碗、盏、盘、碟之类最为普通常见的圆器为例,仅口沿的造型就有侈口、微侈口、敞口、六葵口、六菱口、六曲口、直口、敛口,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翻沿、包沿、折沿等。再以碗、盏中最多见的侈口翻唇圆弧腹内底下凹圈足造型观察,仅其腹部的变化又可分为圆弧腹、浅圆弧腹、瘦圆弧腹、微斜圆弧腹数种。
对于越窑与耀州窑的关系,耀州窑首次发掘者、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禚振西老师始终认为,越窑是耀州窑的“母亲窑”。据禚振西老师介绍,在宋代的耀州窑神庙中,一直以来,始终敬奉着一位对耀州窑有重大贡献的人物——柏林,史料中也曾经提到过这个人,禚振西老师推测这个人很可能就是从越窑请来的技师。
禚振西老师认为,耀州窑以前烧造多种釉瓷,到唐中期开始烧造青瓷,这在当时“南青北白”制瓷格局下是非常特别的现象。禚老师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大抵有两个原因:一是耀州窑地区的瓷土含铁量高,不适宜烧造高档白瓷,窑工必须寻求新的途径;二是唐代越窑很繁荣,影响力大,耀州窑便开始学习越窑烧造青瓷,并一举成功。
在烧制方式上,越窑和耀州窑存在着诸多差异。由于北方无法像南方那样依山坡筑龙窑,所以,耀州窑主要运用的是马蹄形的馒头窑,因缺乏木柴,燃料也以煤为主,在陶瓷史上,耀州窑是第一个用煤进行瓷器烧制的窑场。在窑具的运用上,在应用越窑匣钵装烧方法的同时,加入三角形支垫,进一步提高了产品完美性和质量。
在瓷器的装饰风格上,耀州窑与越窑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越窑瓷器的纹饰以手工刻划为主,线条随意,图案简洁;耀州窑瓷器的纹饰则多用模印和剔刻,模印图案规正繁复,这样的独特工艺,可以使剔刻图案立体感极大地增强。到了五代时期,耀州窑还发明了天青釉。正是南北技术的不断融合,才使耀州窑成为北方青瓷的名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