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男孩偷吃草莓,店员要求“90元一斤”赔钱,妈妈做法让人称赞!

教育   2025-01-07 21:01   江苏  

作者:主创团 牧青野

来源:小十点(ID:sdikid)

试想一下:


某天你带着孩子逛超市,一个不注意,孩子就偷拿了东西往自己嘴里塞。


这时,店员气冲冲走过来对着孩子大骂,并要求你必须高价赔偿,你会怎么做?


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宝妈李佳的身上。


一个周末,李佳带着5岁的儿子逛超市,她在前面忙着挑苹果,5岁的儿子在后面专心致志盯着一旁的草莓流口水。


发现妈妈没注意自己,她儿子终于忍不住,迅速抠破面前的草莓盒,挖出一颗又红又大的草莓囫囵地塞进嘴里。


直到一个店员怒气冲冲走过来指着李佳儿子大吼,李佳才转头发现这一幕。


从儿子口中确认了事情原委后,李佳批评了儿子,并让他道歉,还主动对店员提出赔偿。


可没想到,店员却不依不饶,坚持要求李佳用“90一斤”的价格赔偿整盒草莓。


这次,李佳并未如店员所愿,反而明确告知因为自己的孩子有错在先,所以自己会承担相应责任,但也只会按正常价格赔偿。


最终争执多番,俩人才就赔偿达成一致。


对于很多父母而言,类似的“意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偶尔发生。

父母的处理方法,是孩子的直接学习对象。

父母此刻如何做,往小了看,只是如何解决眼下的问题;往大了看,对亲子关系和孩子的三观形成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既不伤害孩子,又解决问题,还能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这里总结了三步方法供大家参考……


01 第一步:不管多丢脸,我都会和你站在一边




知乎上看到一位网友的分享,读完无比窒息:

小时候,妈妈带她去游乐场玩。

因为喝了太多水,玩了才一会儿,她就对妈妈说想要去上厕所。

可妈妈因为在聊天就让她再等等,结果她一个不小心尿了裤子。

旁边的小朋友们立马躲开,游乐场的工作人员也嫌弃地大喊:“这是谁家孩子?”

她吓得一动都不敢动,直到看见妈妈走过来,才觉得有了希望。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妈妈走过来后当场甩了她一个耳光:

“为什么要尿裤子!我不是说了让你等等吗!是不是故意让我难堪!”

她说直到多年后,再想起这件事,依然会痛到揪心。

她说自己永远记得那一刻被母亲“抛弃”后的无助和羞耻。


《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曾写过:


儿童大多有着天然的自卑情节,父母的言语羞辱和奚落,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加怯懦。


没有孩子会从不犯错。

错误本身很难给孩子造成太大阴影,但父母对待孩子犯错的态度却会影响他们一生。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曾聊起过一件她和儿子身上发生过的趣事:

她儿子因为成绩不好,被请家长。

沈奕斐对儿子开玩笑说:“咱俩都去,那就是两个人受批评;我一个人去,就是一个人受批评。所以还是妈妈自己去吧。”

儿子对她说:“妈,你真有担当。虽然我不能保证老师以后都再也不找你,但我至少给你能保证以后会好好上课。”

她说:“对于一些错误和问题,孩子是有能力去自己总结的。父母不要做审判者,而是该去做情感支持者。”
确实如此,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总会犯各种不同的错。

但只要不涉及原则,就可以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给予孩子不同的支持:

比如对于6岁前的孩子,不仅要讲道理,还要趁早立好规矩;

对于6-12岁处于儿童中期的孩子,他们已经可以考虑到问题背后的多种观点,所以当他们犯错时,要讨论错误背后的本质和原因;

而对于12岁以后青春期的孩子,只要不是危害他人,或者对他自己产生严重损害行为的错误,都应尽可能地和孩子以平等的姿态去聊,而不是用严厉的态度去管。

父母,要先和孩子站在一起。

可以和孩子一起面对错误,一起解决问题,唯独不要把孩子推到对立面,让他们孤独的被羞耻感吞没。


02 第二步: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当然,我们理解和信任孩子,但不代表要纵容孩子。

比如前文中所写李佳的儿子偷吃草莓的行为,其实是孩子缺乏规则意识的问题。

那这种情况就需要从根源帮助孩子养好规则。

而且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从小就有良好规则意识的孩子,很少会在青春期会犯过大、过多的原则性错误。

分享一个我的家长的故事:

这个家长因为工作原因,在孩子出生后就去了外地。直到儿子上幼儿园时,她的工作才调回到本地。

可在接手养育儿子的过程中,她发现儿子早被家里老人养得一堆毛病:

不仅待人接物没有任何礼貌,还事事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去任何道理,一不顺心就躺地上打滚。

眼看儿子马上就要被养废,痛定思痛,她决定重新把儿子“养”一遍:

首先,她儿子年龄其实还不算大,重新立规矩,为时也不晚。

所以她先从日常小事入手,比如说话要有礼貌,不能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不能随意伸手打人……

刚开始也很不容易,她儿子频频挑占她的底线,但在她制定了适当的惩戒措施并且严格执行后,并且当儿子做的好时给予鼓励后,她儿子才一点点开始逐渐变好。

可紧接着,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她发现儿子很多错误行为的背后其实都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比如:

寻求父母或他人的关注;

通过“我说了算”来寻求权力感;

对大人失望,故意做一些措施来实施报复;

从父母那里获得不了肯定和信任,所以开始自暴自弃。

当了解到孩子犯错背后有特定的动机和观念后,她没有再像往常那样,只是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不遵守规矩就惩罚,遵守规矩就奖励。

相反,她把目光放到了孩子错误背后的根本原因,从本质上去解决孩子的行为习惯问题。

慢慢的,她发现,她儿子开始变得有了自己的是非观,会自己决定该去怎么样做。


她有次对我说,其实一开始她想的是只要制定明确的规矩,让孩子习惯遵守就好。

但后来发现,最好的规矩,其实是把每一个小的错误当做学习的机会,然后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最终让孩子自己去给自己建立规矩和原则。

说白了,帮孩子立好规矩,最终是教会他们和世界的相处方式。


03 第三步:把教育当成一件“慢事”来做




很喜欢教育家王金战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教育是个生物过程,不是冶炼过程。

孩子的规矩不是被管出来的,而是被慢慢培养和影响形成的。

1. 有空间——允许孩子出错

《精准回应》中曾写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妈妈向咨询师求助,说自己11岁的儿子偷拿她的钱买游戏币。

咨询师当时这样对她分析:

首先,不要武断地直接把孩子的行为定义为“偷”。

其次,父母应该关注的是孩子为什么会偷钱背后的原因?

最后,想要解决“偷钱”这个问题,就需要使用具体的解决方法。

比如循序渐进地给孩子零用钱;明确告知孩子这个行为是不妥的;把这件事当做给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机会。

不贴标签——明确动机——解决问题,这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允许孩子犯错,关注解决问题,孩子才能真正得到成长。
2. 有耐心——孩子,是要“一遍遍”才能教会的


前几天和女儿聊天,我抱怨她长大后变得很难管。

女儿却说:“妈妈,到底是我变了还是你变了?你在说我变得不够好时,有没有想过,其实是因为你变得没有像以前那样对我有耐心了?”


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是有几分人间清醒的。

确实,我自己也曾反思过,随着孩子越来越长大,看着那张不如幼儿时期可爱的脸,我好像对她的要求和标准也更高了些。

有时候总觉得我们说了一遍,孩子就应该立马改正并做好。

但忽略了,教育是一个缓慢且需要不断重复的过程。

孩子身上没有开关,不是我们说了一句道理,他们就立马能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去做到。

相反,在漫长的养育过程中,我们可能要一遍遍慢慢教,孩子才能一点点学会。


3. 有技巧——打一打,揉五揉

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曾分享过一个很有趣的观点:

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如果能把沟通做到5:1会更好。

说5句好话,配1句批评建议的话。打一打,揉五揉。


这样做的原因是,如果父母说的都是好话,孩子就会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从而不会发生改变。

而适当提出批评意见,就不会让孩子在长久的好话中形成“父母很虚伪”“不会再相信父母”这样的意识。

这种沟通方式其实对于孩子身上出现的任何问题都适用。

总之,不伤害孩子,又立好规矩,有时候也得使用点“技巧”。


《圆桌派》中的主持人窦文涛,有次聊到一个自己的感受:

遇到问题是人生常态。不必慌张,自有办法会来找你。



你有没有发现?这个道理,在养育孩子中也同样适用。

除了极个别特殊情况外,大部分孩子出现的错误,都是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只要我们这些当父母的,不着急、慢慢来,把养育当作一场体验,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孩子就会自然成长为他最好的样子。

最后想说,没有任何一个孩子是在父母的绝对放养中变优秀的。


父母宽中有度、严中有爱,孩子才能越来越好。

作者:主创团 牧青野。来源简介:本文来源小十点(ID:sdikid),专业实用的育儿干货,睡前故事,亲子阅读,美妈提升,精选好物。小十点,关心孩子,更关心妈妈。


▍文字来源:小十点 ▍图片来源:©千库网

▍综合整理:七彩凤凰教育在线   ▍编辑:殷悦

▍声明:我们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转载已获授权。











走之前记得点个“在看
”哟

七彩凤凰教育在线
我们是学习资料生产者,我们提供专业、实用的知识内容,服务于全国的学生、老师和家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