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融深融湾战略,陆丰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聚焦县域高质量发展,积极施展拳脚;通过绿美生态和公共服务的升级,助力提升群众幸福感……11月4日,中国共产党陆丰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召开。
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陆丰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陆丰实践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涵盖15方面400多项改革事项,对陆丰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
紧盯重点
产业切入推动融深融湾
陆丰市拥有相对发达的城区和欠发达的山区县,为了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会报告提出,陆丰将充分利用天然地理优势,加强与大湾区、汕潮揭等周边地区的协调联动。通过深入推动融深融湾战略,陆丰锚定西承东联发展路径,旨在加快实现全方位融入和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同时,扎实做好产业转移工业园扩园工作,加快路网互联互通,加快五金配件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星都工业园、海工基地二期、三期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和发展模式;完善物流运输体系,优化产业承接发展机制,推行“管委会+运营公司”运行模式;建立产销对接长效机制,打造“设计+生产”“生产+销售”等协作模式;做好本土企业产品研发设计、品牌包装,通过借力湾区港航物流、大型展会、连锁商超等,推动更多陆丰优品销往大湾区,风行汕潮揭。
工艺美术品通过技术革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核电5号、6号项目让能源产业不断充满活力……陆丰产业定位明晰、特色发展突出,但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需要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另辟蹊径,更好地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方面,陆丰把目光放在新质生产力上,聚焦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引导五金配件、碣石圣诞礼品、摩托车配件、工艺美术品等传统产业实施技术改造,陆丰加快这些产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致力于打造高附加值产品。
另一方面,陆丰聚焦做强新兴产业和壮大能源产业。在做强新兴产业方面,陆丰加强与深莞惠电子信息产业协作联动,充分发挥康源半导体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加快引进上下游高端产业链企业,全力打造深圳电子信息产业延伸区。在壮大能源产业方面,陆丰稳步推进核电5号、6号机组以及宝丽华3号、4号机组等项目建设,同时积极推动核电1号、2号机组在年底前开工建设。此外,陆丰还加速推进中广核电化学储能电站的规划建设,全力打造绿电创新示范区,这些项目将成为推动陆丰经济新腾飞的着力点。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支撑,招商是关键。全会报告提出,陆丰将重塑招商引资机制,创新方式强化三级联动招商,编制招商导航图,推行“龙头+产业链”靶向招商,精准识别高成长、强竞争力项目。同时,深化制造业改革,推进“标准地”出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探索产业项目厂房代建等模式,强化要素保障,推动项目“落地即开工”。
陆丰是一座海洋大县,广袤的海域资源为发展海洋经济和相关产业注入不竭动力。这几年,从内陆走向深蓝,陆丰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绩。
瞄准“粤东蓝色崛起示范区”发展定位,聚焦“兴海强市”这一目标,陆丰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围绕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挥“伏羲一号”风渔融合项目牵引作用,加快华电、中船、华润海洋牧场落地建设,优化海上粮仓发展布局,以工业化思维打造好陆城、甲子、碣石三大“食品谷”,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
与此同时,在海洋装备制造产业和滨海旅游上发力,陆丰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深入实施滨海旅游景区品质提升工程。以“滨海+”“文化+”为发展方向,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升级旅游产品,让这片蔚蓝成就未来经济的金色灿烂。
“百千万工程”引领
奏响城乡融合进行曲
原本长满杂草的荒地被打造成具有特色的主题公园,之前灰暗的水泥墙被画上彩色图案,环绕池塘的偏僻小路也铺设成了塑胶健身步道……十二岗村这个曾经落后的贫困村蝶变成网红打卡地。
在位于陆丰内湖镇的鑫业新能源项目建设现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顺利推进。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分别为2栋厂房和1栋宿舍楼,预计年底进行投产,可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保障当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从粤规院、深圳大学等高水平规划团队抽调专家和资源,完善县镇村三级规划设计体系,让县城6个片区既有特色又规划有序,县镇村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科学。
坚持以头号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陆丰以集成式改革打通壁垒、盘活资源,奏响“强县、富民、融合”发展进行曲,不断释放城乡发展动能活力。
从规划到建设再到治理,陆丰以强县为目标,锁定一批老城区改造、主干道改线、公共设施建设等项目清单,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市容秩序管理,完善人居环境整治机制,让城镇群众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
如何让群众幸福感更强?陆丰给出的答案是从顶层设计入手,强化富民制度保障。以社村合作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省级试点建设为契机,应用推广“龙头企业+村集体+社集体”运营模式,创新“土特产”“海产品”发展模式,建立“县食品谷加工—镇供销社收购—村规模化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进一步深化农村经营体系改革。同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改革,全面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多途径、全方位增加群众的收入。
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陆丰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着力推动镇村建设从扩面到提质的跃升,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护运行机制。通过典型镇村和示范片区的引领,如“魅力滨河”“浪漫海湾”等,从村容风貌、公共服务等方面着手,全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良好氛围。
此外,完善央企助力“公益+微利”合作模式,以公益性、微利性项目为带动牵引,强化项目统筹安排和债券资金投向,推动更多央企、国企、民企参与城乡建设。
民生为先
多途径赋能群众幸福感
今年10月,陆丰市人民政府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举行帮扶共建签约暨共建医院开业揭牌仪式,标志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深汕中心医院与陆丰市人民医院正式成为共建医院。
陆丰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股室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立帮扶共建关系,减少外流就诊现象,进而促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提升。
一旦生病入院,有充足的医疗保障;毕业生有“稳定就业17条”的政策支持;遇难处有社会救助兜底;年迈时,还有“幸福食堂”里的浓浓温情与烟火。
如何让农村居民过上城市人一样的现代品质生活?如何把更多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针对这些问题,全会报告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全会报告指出,围绕改善和保障民生,陆丰多方发力、补齐短板,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持续拓宽群众就业和增收渠道,同时着力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制度,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以医共体建设为牵引,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可以说,陆丰的民生保障贯彻到人的一生,涵盖生老病死的方方面面。
民生有了托底,精神上的食粮同样是丰富群众内心、聚集发展力量的一汪“活水”。
提到非遗,许多人或许有距离感,但在戏曲之乡陆丰,非遗不仅融入人民的生活,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新动能”。传承、融合、创新,在陆丰,群众浸润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繁荣发展的氛围中。非遗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助推“百千万工程”落地落实。
陆丰非遗如何成为乡村振兴“新动能”?全会报告提出,陆丰以改革赋能文化发展,大力弘扬红色革命文化,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懂专业、能创新、善管理的文化人才,扎实推进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利用,不断厚植陆丰传统文化底蕴。同时,推动文化产业开花结果,大力培育文创产业新业态,探索“非遗+文创”“红色+文创”发展模式,引导文化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化,推动甲子贝雕、碣石麦秆画等手工艺品焕发新活力,创造一批经典红色文化剧目,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创产品,以文化产业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绿美陆丰生态建设,不仅成为群众房前屋后的一抹美丽风景,还是创造金山银山的有力武器。聚焦绿美,陆丰激活发展动能,为民生大厦添砖加瓦。以增绿抓绿化美化,创新搭建“林长制+河长制”联动机制,健全落实绿化管养机制,抓绿美产业培育……让绿色处处开花结果,成为滋养群众幸福感的一道厚实屏障。
值得一提的是,乘着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的东风,陆丰将在教育、科技、人才上下深功夫,以多项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发展驱动力。
一线实践
各镇绘制“路线图”
推动乡村振兴见实效
11月4日,陆丰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召开,陆丰全力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落实、取得实效。
与此同时,各镇全面动起来,立足实际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并作出了重要部署。
上英镇,一个纯农业属性的乡镇,近年来充分利用丰富的农林资源,大力发展番薯和水稻等主打产品,并通过深圳帮扶工作队的助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显著带动了农民增收。上英镇党委书记吴明杜表示,该镇正着力推动现代农业、加工业与乡村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以连带成片示范片区“魅力滨河”上英段海口(新溪)零碳示范村项目为主导的乡村振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片区。
与此同时,上英镇还抢抓“百千万工程”机遇,以规划引领为先导,委托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乡镇建设规划,并全面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在绿美生态建设方面,该镇大力开展植树增绿行动,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有效提升了镇域生态环境质量。此外,上英镇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推动连带成片示范片区建设,并成立教育促进会,助力教育事业发展。
与上英镇相似,八万镇也立足农业镇、生态特色镇的发展定位,不断探索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八万镇党委书记蔡景章介绍,该镇围绕美丽圩镇“七个一”建设标准,实施“集中整治+常态管理”,通过人居环境改善和“三线落地”等工程,镇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八万镇还通过“党建引领+热心人士助力”模式,发挥热心人士力量,在修桥铺路、医疗卫生事业、幸福食堂运营等民生实事上掀起反哺热潮。
在产业发展方面,八万镇围绕“强一接二连三”的战略,抓好农村综合改革,推动土地流转,积极培育“四上”企业和省级、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该镇还做优做强特色农产品,培育壮大牛大力、菠萝、茶叶等种植基地,并引入新品种,不断扩充八万特产矩阵。此外,八万镇还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八万河碧道建设,谋划引进社会资本,推动罗经嶂、白水寨等景区建设,培育农家乐,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潭西镇则在招商引资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潭西镇党委书记邱远柳表示,该镇研究制定了《党政班子成员定点挂驻规上企业暖企助企责任》《新增市场主体培育任务清单》,落实定点挂驻助企暖企和市场主体培育责任。同时,潭西镇还组织前往广州、深圳等地招商引资,动员外出热心人士和社会企业到潭西投资兴业。截至目前,潭西镇已完成新增市场主体448家,新增“个转企”9家,市场主体培育完成率达100%。此外,该镇还成功引入5家成衣加工厂,有效解决就业岗位130余个,人均收入达到3500元/月。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潭西镇还始终坚持把建强基层党建战斗堡垒作为重要工作任务。邱远柳表示,该镇突出强基固本、管育并用、深化改革,不断夯实战斗堡垒、锻造过硬队伍、做强发展引擎。同时,潭西镇还持续与社会各界力量建立良好长效互动机制,深入开展“入户联心”活动,赋能“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
南方+记者 彭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