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永简历 | 著作文章目录

文摘   文化   2024-07-11 17:02   天津  
赵建永,1972年9月生于山东临沂(琅琊),祖籍青州。
现任天津社科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无党派人士。

幼承家学,早诵诗书,志道游艺。

以道法自然、返本开新、转识成智、经世致用为初心研习国学,旨在昌明国粹、融会新知,助力民族复兴、文明互鉴。

运用系统思维、跨学科方法,研究学术史、三教关系、易学、道学、美学等领域。

求学、工作经历

1992年考入山东大学社会学系(今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受教于徐经泽、刘大钧、林忠军、周立升、傅有德、邹广文、孙熙国、颜炳罡、吴忠民、马广海诸教授。毕业后,经教育家李燕杰教授力荐,被张岱年教授任院长的羲黄文化研究院(新中国首家国学院)特聘为副研究员。

19969月—19987月,应邀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作访问学者,研究课题“道家与中国文化”,导师为汤一介教授

1996年起,侍学汤一介先生18载,并任助手;入驻北大治贝子园,协理《汤用彤全集》《汤一介集》《儒藏》等工程;协同汤先生整理家传古书,校阅三教经典万余卷;协助整理校订7卷本《汤用彤全集》,2001年获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增订11卷本《汤用彤全集新编》,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出版项目。

在贝子园向汤先生汇报工作

在此期间,又受业于张岱年、季羡林、任继愈、饶宗颐、乐黛云、余敦康、楼宇烈、陈鼓应、赵敦华诸师。

2001年9月—2004年6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就读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获哲学硕士学位,导师李中华教授。

此间,获骆汶淇道家道教奖学金、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奖学金、北京大学五四青年科学奖、第12届挑战杯特别贡献奖、学习优秀奖等(《北京大学校报》第1007、北大网主页报道

左起:杨立华、张学智(班主任)、陈来、李中华、王守常、王博教授

2006年9月—2009年7月,在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读博,获博士学位,导师乔清举教授。学位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由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评审、颁布。

2010年7月—2012年8月,在北京大学从汤一介先生作哲学博士后,工作于燕南园中的儒学院院长办公室。

2005年起,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2016年晋升研究员;2018年至今,任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致力于国学智慧生活化、外来文化中国化详见链接

昌明国粹 融化新知 | 国学中心论坛

连获天津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天津市委宣传部优秀科研成果创新奖、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天津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高等级科研成果奖、科学发展奖、业绩突出奖……入选“五个一批”人才工程。

2009年原天津市委宣传部长天津社科院长李锦坤颁发科学发展奖

社 会 职 务

兼任天津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天津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六届代表、《中国哲学年鉴》特约编辑、《中国社会科学报》特约记者、中国实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及实学网栏目主编、汤一介研究会常务理事、京剧昆曲社骨干……

入选《国际易学名人录(周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谱系)》、中国首部大型易学工具书《中国当代易学文化大词典(人物卷)》(中国文联出版社

2018年获聘:华夏文化促进会首席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授课专家。

2019年获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世界易学中心名誉主任(汤阴)、安阳周易研究会顾问、天津市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代中国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宗教学会“道教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经统战部审核,列入“无党派人士”。

2021年获聘:山东大学领导科学研究中心荣誉博士导师、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周易学会常务理事、老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弘道积德老子文化奖组委会学术顾问(灵宝)、老子学院研究员(鹿邑)、老子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2022年获聘:中国未来研究会国学文化研究分会副会长、第五届世界易经高峰论坛副主席、南开大学哲学院校友导师、《中国实学》辑刊编委、善品堂外审专家……

文化活动

主办、协办、主讲、主持国内外学术论坛、专场讲座等文化活动百余场,新华社、央视等媒体多有报道。

2008年参与“奥运在北大,静园观太极”活动,汤一介先生时任该活动文化顾问、奥运会顾问

2015年“纪念冯契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瞻仰家父恩师陈旭麓、冯契故居。参会合影,收入《冯契文集》第11卷卷首

2017年新年晚会清唱京剧(央视导演制作)

2017年在中国社科院道家道教文化中心主办的“核心价值观”论坛,作主题发言

2017年在“东亚实学国际高峰论坛”作主持。中国实学会原会长葛荣晋教授(左一)现场提出:“实学就是求真务实之学。”央视、央广、新华社、《人民日报》等百余家媒体报道。

2018年与南开朱彦民教授在岐山
参会论文收入王颂主编《宗门教下:东亚佛教宗派研究》,详见文章目录
在人民日报社举行的“华夏文化与现代文明传承发展论坛”作主旨发言。《民生周刊》2018年第19期等媒体刊出发言摘要、照片。

2018年主持“华夏文明探源国际论坛”并发言后,与夏威夷大学终身教授成中英座谈时,他讲述其本体诠释学与汤先生创建中国解释学之间的深厚渊源。

2018年在青城山“生命道教文化论坛”作主旨发言

2019年在周易与现代化国际论坛主席团,作主题演讲,并与国际易学联合会副会长吴克峰教授(左二)等国内外学者获聘“世界易学中心名誉主任”
2019年在“928孔圣节——纪念孔子诞辰2570年国学峰会”作主题演讲,并作特邀嘉宾进行对话。《深圳晚报》《深圳特区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等,有图文报道、现场直播。‍
2019年主办知行合一论坛,《中国青年报》(12月9日第2版头条)、党建网等数十家媒体图文报道

2020年在“海峡两岸应用国学论坛暨汤用彤学术奖颁奖仪式”上发言

在函谷关《道德经》论坛作主题发言

2021年在首发典礼作开场发言,《健康周报》4月6日图文报道。左起:华夏出版社副社长陈振宇、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教授张其成、四海孔子书院院长冯哲

2021年在滨海新区文化中心作了凡文化讲座

作为答辩委员参加博士论文答辩会


著  述

治学以家学、汤学传承入手,梳理中国文化发展脉络。专著、编撰十部,海内外学术论著、博士论文、科研项目等引用评、专题研究

1.汤一介、赵建永主编《汤用彤学记》(22.4万字),三联书店2011年初版。现正增订再版。

欧阳中石题签,汤先生作序,笔者作后记。杨祖陶书评《<汤用彤学记>读后》,《读书》2011年第8期。

详见链接:

《光明日报》:从《汤用彤学记》到《汤一介学记》

2.汤一介、赵建永主编《会通中印西》(37万字),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版,收入“学贯中西大师丛书”。汤先生作序,笔者作后记。

3.专著《汤用彤与现代中国学术》(26万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详见链接:

《人民日报》郭齐勇:评《汤用彤与现代中国学术》

4.雷原、赵建永主编《汤一介学记》(51.3万字),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光明日报》5月26日列入头版“今日导读”。

5.汤一介、赵建永主编《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汤用彤卷》(54.9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入选《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日“光明书榜”

6.导读审订《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50万余字),商务印书馆2015年12月版,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出版项目“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6辑。

商务印书馆建馆120周年之际,《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2017年12月再出纪念典藏版。

7.导读审订《魏晋玄学论稿》(30万余字),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出版项目“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8.主编《中华传统文化·高二年级下册(《周易》分册)》(18万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担任此系列中小学国家纲要课程教材《中华传统文化》(24册)编委;参与审定国内首个传统文化教育行业标准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与《中华传统文化》相配套

9.专著《汤用彤评传》(24.6万字),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初版,列入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湖北国学大师丛书”,丛书主编郭齐勇教授撰写总序。2022年增订再版,收入“荆楚文库”。

《汤用彤与现代中国学术》是汤学研究总纲,探究他与我国学术现代转型的关系。《汤用彤评传》《汤用彤先生编年事辑》,则重点述评汤老生平活动和思想。

10.撰著《汤用彤先生编年事辑》(35万字),中华书局2019年版。本书经汤一介先生诸师倾心指导并作序,历时20年著成。

主要文章

在《历史研究》《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哲学》《中国哲学史》《北京大学学报》《光明日报》诸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200万字),被《新华文摘》《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广泛转载、评论。

《人际关系对公共关系的影响》(与聂文艺合撰),《青年园》总第40期(1993年)。
《〈周易〉中的早期农业社会》,《农村开发报》1994年12月9日。
《〈易经〉究竟是什么》,《山东工人报》1995年6月3日。
《〈周易〉的中国之最和世界之最》,《齐鲁晚报》1995年11月4日。
周易与京剧艺术》(1.6万字),《周易研究》1996年第1期。《中国哲学年鉴1997》《中国当代易学文化大词典》有评介。全文转载于刘大钧主编《百年易学菁华集成》,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438—1450页。马虹《圆——太极拳的态和势》(载《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等文引述。
《京剧如何争取更多的青少年观众》,《戏剧丛刊》1996年第1期。
《易学与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易学通讯》第10期(1996年12月)。系1996年2月在山东省民族文化学会周易研究委员会学术会议发言稿。《临沂日报》1996年3月9日、《国际青年易经通讯》第7期、《易学通讯》第10期,有图文报道、评论。
《试析中华文化的复兴之因》,《青年思想家》1996年第6期,为国内较早倡导循环经济、永续发展的论文。
《关于中国文化贞元之际的求索》等5篇论文,分别在北大哲学系2002—2004年“爱智杯”征文中获奖,增改后刊于《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2年第1-2期,2003年第2-3期,2004年第2期。评论见任蜜林:《回顾与反思——<学志>二十年哲学论文述略》,《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第1期。
《“复”的思想观念及其现代意义》,上下篇连载于北大哲学系研究生学刊《学园》总第14、16期(2003、2005年)。10万字
《汤用彤与我国哲学与宗教学的学科建设》,《学园》总15期(2004年)。4万字
《〈周易·复卦〉初爻的诠释进路》,《周易研究》2004年第2期。1.8万字
《汤用彤先生所开课程及其教学特色》,《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汤用彤对〈太平经〉与早期道教关系的研究》,《哲学研究》2004年第8期。
《汤用彤未刊稿的学术意义》,《哲学门》2004年第2册,第191-209页。
《汤用彤对道藏的整理与研究》,《中国道教》2005年第2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宗教》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中国宗教研究年鉴2005—2006》有评论。
《汤用彤宗教学手稿初探》,《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第2期。
《梁漱溟“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得失申论》,《东岳论丛》2006年第1期。
《汤用彤哈佛大学时期哲学文稿辨析》,《哲学动态》2006年第4期。
译文:《〈中国佛教史零篇〉说明》,载季羡林主编《神州文化集成》丛书之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卷,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
译文:《叔本华天才哲学述评》,《世界哲学》2007年第4期。该刊封三有笔者所摄两张“汤用彤先生英文课业论文手稿图片”。
《汤一介先生与“普遍和谐观念”的重构》,载《探寻真善美——汤一介先生80华诞暨从教55周年纪念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转载于:《汤一介集》第十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汤一介哲学精华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西方汉学家、“布拉格汉学学派”代表人物马利安·高利克(Marián Gálik)教授,对此文有引评。
整理校注汤用彤著《佛典举要》,《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汤用彤留学汉姆林大学时期哲学文集探微》,《世界哲学》2008年第3期。
《汤用彤哈佛大学时期宗教学文稿探赜》,《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2010》将该文列入该刊全年代表性文章首篇。全文转载于《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从〈高僧传〉研究看汤用彤治中国佛教史的门径》,《哲学研究》2009年第5期。《中国哲学年鉴2010》有评论。
《道教内丹学源流发微》,《中国道教》2010年第2期。《中国哲学年鉴2011》有评述。
《天津文化学科体系建设的建议》,《半月报》2010年5月14日第3版。
《外来文化中国化规律的先期探索》(与赵建华教授合撰),《东岳论丛》2010年第6期。
《汤用彤与熊十力的学术交往及思想旨归》,《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
《从〈道德为立国之本议〉看汤用彤的为学旨归》,《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4期。
《由〈论成周学礼〉看汤用彤与儒学的现代转化》,《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4期。
整理校注汤用彤著《道德为立国之本议》,《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4期。
整理校注汤用彤著《论成周学礼》,《中国哲学史》2010年第4期。
《汤用彤东南大学时期的文化观发微》,《东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昌明国粹 融化新知:汤用彤对中国路径的求索》,《光明日报》2011年3月28日国学版。
《汤用彤与〈高僧传〉的整理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5期。
以上研究,《世界哲学》等刊撰文评述。天津社科院院刊《半月报》2011年5月27日第1版,以《埋头汤学十五载 学术成果受瞩目》为题有综合报道。
《汤用彤、吴宓与天人学会》(上下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22日、29日学林版。
《从汤用彤的首篇论文看学衡派的思想渊源》,《哲学研究》2011年第11期。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经过初评、复评和终评三轮评审,获2016年天津市第十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汤用彤全集〉的编纂和学术意义》,《出版发行研究》2011第12期。
《整合资源打造“津派文化”》,《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22日第A18版。转载:《天津问题研究文集2012》,天津社会科学院科研处编印。
《“津派”文化:天津发展的“文化引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29日第A27版。人民网等转载,时被引用。
《从本末之辨看儒道释关系》(上下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月30日、2月27日第B01版。
《汤用彤学术历程考论——基于生活史与学术史相交融的审察》,《天府新论》2012年第2期。
《学衡派与新文化派共生关系新证》,《哲学动态》2012年第4期。
《从价值系统看道家自然主义的现代意义》,《学术交流》2012年第4期。
《对昆曲的最好保护是原汁原味——访北京大学楼宇烈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13日第A04版“特别策划”栏目。
《汤用彤致胡适关于学科建设的信》,连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30日、8月13日、8月20日第B03版。
整理校注汤用彤著《编辑汉文印度哲学史资料计划》,《中国哲学史》2012年第4期。
整理校注汤用彤著《翻译英文印度哲学史资料的计划》,《中国哲学史》2012年第4期。
《从汤用彤论玄学“反本”问题看三教会通——以理学发生史为中心》,《中国哲学史》2012年第3期。1.2万字。《中国哲学年鉴2013》“热点聚焦”栏目节录转载,并加“导语”评论:“儒道释三教并立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格局,三教互动决定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其走向,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文化的总体特征、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这里编选汤一介、李中华、张广保、赵建永的一组论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儒、道、释三教关系及其在中国哲学史、文化史中的意义,代表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与研究成果。”
《“汤用彤学术精选集”述评——以印度哲学与佛教类论著为中心》,《哲学门》2012年第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
《汤用彤南开时期讲义手稿》,《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27日、9月3日、9月10日、9月17日、2013年1月9日学林版五期连载。
《陈寅恪赠汤用彤文题记》,《光明日报》2013年2月4日第15版。
《北魏太武帝时期的儒道释关系》(上下篇),《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5月15日、29日宗教学版连载。
《道家生活哲学史料辑录》,王伟凯主编《生活哲学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6月版,第296—312页。
《胡适南下时致汤用彤函考述》,《北京大学学报》2013年第4期(1.4万字)。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
《汤用彤与陈寅恪在初唐皇室信仰问题上的学术思想互动》,《哲学研究》2013年第7期。
《汤用彤的道家品格》,《中国道教》2013年第3期。
《推出“津派”品牌  引领文化潮流——关于以“津派文化”优化整合资源,推进文化强市的建议》,《论点·建议》第518期(2013年8月19日)。
《中医养生:调适身心分离困境》,《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9月4日第B03版。
《汤用彤著述整理出版历程述评》,《中国文化》2013年10月秋季号第38期。
《汤用彤先生的南开缘》,天津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天津文史资料选辑》第117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版,第220—230页。
《季羡林的两篇未刊手札》,《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1月4日B01版。
《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及其他>》,《哲学门》2013年第2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第369—381页。
《汤用彤与中国现代佛教史研究》,《历史研究》2014年第1期。3万字。
《哈佛大学兰曼档案中的名家信札——兰曼与汤用彤相关信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10日第B03版。《新华月报》2014年第12期全文转载。美国出版的《美中文化评论》(U.S.-China Cultural Comment,No.1,Jan 2015,The U.S.-China News Agency,based in Boston, U.S.A.)全文转发。
《道教的道家哲学基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19日宗教学版A07。
整理校注汤用彤著《从<吕氏春秋>看中国哲学史中的养生问题》,《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1期。
整理校注汤用彤著《<养性延命录序>校勘札记》,《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1期。
《跨文化对话视野下汤用彤对医学哲学史的开掘——以从佛道比较研究看针灸起源为例》,《中国哲学史》2014年第1期。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校读记——兼谈<汤用彤全集>的编校经过》,《法音》2014年第3期。
《新发现的熊十力两通手札》,《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5月26日学林版B03。
《汤用彤与新人文主义关系新证——兼论汤用彤与学衡派的关系》,《河南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1万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9期以《汤用彤与新人文主义》为题摘编转载。
《性命兼修、身心合一的养生:道家生活化的必由之途》,《中国道教》2014年第3期。《保健时报》以《性命兼修、身心合一的道家养生》为题,改编转载于2016年6月23日第16版。
《傅斯年两封遗札笺释》(之一、之二连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8月20日、9月22日B05版。
专访:《汤用彤研究者说汤一介先生与天津的渊源:对“南开校友”的身份 汤老很看重》,《每日新报》2014年9月13日第B05版。记者邵毅后续采访:《汤氏父子两代大师84载南开情缘》,《每日新报》2015年12月12日第9—11版。
《恩师汤一介先生的最后时光》,《中国青年报》2014年9月22日第2版。《新天地》2014年第10期转载改编:《临别恩师汤一介的那个夜晚》。
《从本体论角度解释玄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13日第A06版。
《明师引路——深切缅怀恩师汤一介先生》,《光明日报》2014年10月31日第4版。
《一篇读罢头飞雪:协助汤一介先生编书校书的难忘岁月》,《中国文化》2014年10月秋季号。1.2万字
《忆汤一介先生》,《财经》年刊《2015:预测与战略》2014年11月发行。
《“哈佛三杰”考辨》,《光明日报》2014年12月2日第16版。
《整理汤用彤师友信札背后的故事——汤一介先生与“学林”版“名人手札”栏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22日第B03版。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汤用彤对中国文化主体间性的探索》,杨华、梁枢编《文明进程中的“中国路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版,第204—222页。
《传统儒学现代转化的早期尝试——以汤用彤的理学救国论为例》,《孔子研究》2015年第1期。1万字。《新华文摘》2015年第12期“论点摘编”栏目收录。
《言意之辨:魏晋时期儒道释会通的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4日第B02版。
《“虽将迟暮供多病,还必涓埃答圣民”——侍学汤一介师十八年略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3月9日第B03版。
《汤用彤有关<高僧传>通信解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25日第B02版。
《光前裕后 薪尽火传——从<汤用彤学记>到<汤一介学记>》,《光明日报》2015年5月26日第11版,列入《光明日报》头版“今日导读”。
《教界与学界<太平经>研究之比较:以陈撄宁与汤用彤、陈寅恪为中心》,《宗教学研究》2015年第2期。
《从形神关系看佛道二教异同》,《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7月21日第4版。
《从“言意之辨”到“转识成智”——冯契“智慧说”探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4日第2版,提要列入头版导读。
《中国新哲学研究会创建始末》,《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8月24日第8版。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从汤霖家训看汤用彤、汤一介的家风传承》,《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9月18日第7版。
《百年中国学人的心路缩影——<我们三代人>述评》,《光明日报》2015年12月15日第11版。
《钱穆<国史大纲>写作前后的学术交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12月17日第5版。
《承负说由本土文化发展而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23日第4版。
《中国哲学学科创建视域下冯友兰与汤用彤的学术交往》,《云梦学刊》2016年第1期。1万字
《道教身学的现代价值》,《中国道教》2016年第1期。
《哈佛大学藏吴宓致白璧德函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4月18日第8版。
《“中国哲学会”的历史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7日第2版。
整理校注《熊十力致北大校长诸公函》,《云梦学刊》2016年第4期。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光明日报》2016年9月5日第10版。
《知而能之 知行合一》,《光明日报》2016年9月20日第2版。
《“一本真正的忏悔录”》,《社会科学报》2016年9月29日第8版。
《道法自然的智慧》,《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4日第14版(理论版)。
《冯契“智慧说”对汤用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兼论“道”的文学艺术媒介》,《上海文化》(艺术特刊)2016年12月。
《从黄老学到黄老道、太平道——以汤用彤、蒙文通为中心的道教发生学考察》,《道家文化研究》第30辑,三联书店2016年12月版。1.2万字。《中国哲学年鉴2018》有评论。
“新书选介”词条《价值与理想:〈国语〉“和合”思想研究》《政治规范论:理念与现实交汇处的政治价值研究》,“学者简介”词条《赵建永》,刊于《中国哲学年鉴2017》。
《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光明日报》2017年3月18日第2版。
《尊严来自于实力——<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读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4月7日第7版。
《道法自然的人生智慧——儒道释互补的普遍和谐观》,乐黛云、怡学主编《儒道释与中国传统文化》(什刹海书院2106年年刊),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7年5月初版。系“什刹海论坛·2016道学季”报告讲稿,2万字。
《汤用彤著佛教史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法音》2017年第4期。
《从道家、道教到道学——儒道释互动中的道文化研究》,《中国宗教》2017年第5期。
《汤一介先生的家风和家学传承》,汤一介研究会编《钻仰集——汤一介先生研究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版,第320-332页。
《探寻中国道教发展历史——评<早期道教史>》,《中国宗教》2017年第11期。
《汤用彤与胡适论学函开启禅宗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31日第3版。
《天下事有难易乎》,《光明日报》2017年11月5日第3版。
《饶宗颐与北大诸师——从首届“汤用彤学术讲座”谈起》,《文汇报》2018年3月30日第14—15版。全文转载于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编辑、刘洪一主编的《饶宗颐纪念文集》,海天出版社2018年11月版,第128—132页。《北京日报》记者路艳霞对笔者采访,见《百岁国学大师饶宗颐:他每一“小步”都踏出大局面》,原载《北京日报》2018年2月8日,转载于《饶宗颐纪念文集》第203页。
《我协助汤一介先生编〈汤用彤学记〉》,《南方周末》2018年4月12日第B19版。
《神交千里心相照——从未刊信札看饶宗颐、汤一介、刘大钧诸先生的学术交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4月23日第8版。
《忆王卡先生》,尹岚宁编《王卡纪念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5月初版,第84-85页。
《汤用彤、汤一介与王阳明思想的现代诠释和转化》,北京三智文化书院、中国文化书院主编《人类智慧与共同命运——“首届中国阳明心学高峰论坛”精粹》,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8年6月初版,第66-77页。
《知行合一、实干力行的实学传统及现实意义》,列入王杰、朱康有主编《传统实学与现代新实学文化》第四卷第一篇,中国言实出版社2018年版,并任这套实学文化丛书(已出5册)编委。中国社科院李存山研究员为本书所写书评《实学文化研究的有益参考》,《人民日报》2018年8月20日刊发。
《传承国学,赓续文明——“新时代国学传承和发展”学术研讨会召开》(耿静波、赵建永合写),《中国青年报》2018年6月11日第2版头条。中国社会科学网、国学网等转发。
《追忆恩师汤一介先生》,《教育家》(光明日报社主管)2018年第10期。
《中国北方妈祖文化中心——天津天后宫》,《中国道教》2018年第6期。
《前言》,《汤用彤集》(全四册,收入“荆楚文库”),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1月版。参与四卷本《汤用彤集》的编选、审校和撰写《前言》等工作。该书出版后,湖北卫视约笔者策划组织制作专题片“文化巨擘《汤用彤集》”。   
《北周武帝时期儒道释的碰撞与融会》,《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2月19日第6版。
《从新见信札看谢幼伟与熊十力的学术交往》,《云梦学刊》2019年第2期。
《三藏添新典 时中协太和——饶宗颐与汤一介的交谊》,《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6月12日第7版。
《庄学“言意之辩”的新开展及现代意义》,刊于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与蒙城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院地智库平台《庄学研究》2019年第1期(总第2期)首篇,转载于安徽省庄子研究会会刊《庄子研究通讯》。
《作为道家核心观念的自然及其现代意义》,《管子学刊》2019年第3期。第六届诸子学论坛参会论文,笔者作分论坛主持人,详见该刊同期《“先秦诸子的争鸣与共识”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诸子学论坛会议综述》一文。 
《道法自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载《道济天下 德化人生——第二届道教文化艺术周论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19年8月版,第217—233页。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光明日报》2019年8月27日第2版。
《〈汤用彤先生编年事辑〉撰著纪要》,《中华读书报》2019年9月4日第10版“著者感言”栏目。
《汤用彤南开时期讲义初探》,《南开学报》2019年第5期。
《向善立身 知行合一——明朝廉吏袁了凡》,《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10月18日第6版头条。领导干部学国学促进会等平台转载推介。
《中国佛教宗派研究的现代建构》,王颂主编《宗门教下:东亚佛教宗派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9年10月版,收入“北京大学佛教研究中心文库”。
《道法自然的身心和谐观》,《中华老学》第二辑(九州出版社2019年12月版)。
《加强心理疏导  倡导“身心兼治”》,《论点·建议》第817期(2020年2月7日)。
《一张珍贵的合影——饶宗颐、季羡林、周一良、任继愈往事点滴》,《团结报》2020年3月5日第5版。
《佛教中国化的三阶段阐论》,《世界宗教文化》2020年第2期。1.2万字。
《尚待发掘的宝藏:汤用彤遗稿现状及其文化价值》,《贵州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汤一介先生学术年表》,《云梦学刊》2020年第4期。
《辨证施治 中医战疫因人制宜》,《光明日报》2020年7月5日第6版。转载:《中国中医药报》2020年7月16日第3版。《江西中医药大学报》2021年6月10日第3版。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光明日报》2020年7月8日第2版。
《事不避难、义不逃责:抗疫精神的底蕴》,《中国青年报》2020年9月24日第2版。
中国实学研究会编《中国实学文献辑刊》(全65册,编委),河北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初版。
《赞业修蒙,时中太和——首部中学〈周易〉教材编撰述要》,《周易研究》2020年第3期。
《事不避难 心系天下——汤氏家学门风中的家国情怀》,《光明日报》2020年10月17日第11版。
《黄老易学与道教关系研究的肇基——以汤用彤陈寅恪论历数为中心》,《四川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1.4万字
《中国话语表达与跨文化对话——“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典礼暨“新时代国学传承和发展研讨会”述要》(赵建永、耿静波合写),《跨文化对话》第43辑,商务印书馆2020年12月版。
《麻杏石甘汤和我家族的故事》,《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2月8日第8版。
《抗疫功臣,济世名方——麻杏石甘汤的历史文化传承》,《半月谈·文化大观》2021年第1期(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主办)。
《当代中国成功发展的基本历史经验》(赵建永、陈娟娟合写),《党课》2021年第4期。
《任我逍遥过百春》,《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30日第7版。
《太虚法师与汤用彤的学术交往及思想旨归》,冯焕珍主编《契理契机的时代佛教——太虚大师圆寂七十周年纪念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4月版。
《〈了凡四训〉融会儒释道的善学思想》,《中国宗教》2021年第5期。评论见:邓琦《〈了凡四训〉研究综述》,《嘉兴学院学报》2022年第2期。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光明日报》2021年7月5日第3版。
《珠辉玉映 薪火相传——汤用彤对冯契的学术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7日第12版。
《从抗疫利器“清肺排毒汤”看中医思维的文化底蕴》,《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3期。
《谱写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新篇章》(赵建永、陈娟娟合写),《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2021年第7期。
整理赵子明遗作《学史明志,赓续传统——跟随陈旭麓学党史提升觉悟》,《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9月15日第12版。“学习强国”等转载。
《〈周易〉美学与戏曲艺术之渊源——以京剧昆曲为中心的考察》,《美学与艺术评论》2021年第1期(总第22辑),山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6月版,第179-198页。2万字
列入《南岳佛教史》编委会成员(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9月版,35万字),承担审稿工作。
《菩提达磨与少林禅学传承》,《少林学辑刊》第一辑《菩提达摩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年10月版,第354-364页。
《学衡派对传统儒学的现代转化》,陈来、翟奎凤主编《孔孟儒学传承创新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10月版,第158—168页。
《从往来通信看胡适与汤用彤的学术交往》,欧阳哲生主编《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史事与诠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12月版。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胡适年谱新编》成果。2万5千字。
《汤用彤先生年谱简编》,《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3万字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光明日报》2022年1月21日第2版。
‍《溥侗与清华园艺术风气的开启》,《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3月16日第11版。
《道法自然的“一日四季”养生》,《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4月1日第7版,列入该报头版头条导读。6千字‍
《从中医抗疫看中国系统性辨证智慧》,《中国中医药报》2022年6月3日第3版。
《佛教中国化与道教的发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6期。1.2万字

以上文章,拟辑成“自选集”等文集出版。

承担项目

独立主持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十余项,正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各级项目多项。

主持完成的项目

“汤用彤对玄学‘反本问题的研究,经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科研项目评审委员会初评,台湾中流文教基金会、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终审,获“北京大学韩静远先生哲学教育奖助金”,2003年。

天津社科院青年课题2项,2005—2008年完成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48批项目、第4批特别资助项目,2010—2012年。

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津派文化的内涵及其学科化发展之途,2010—2019年。(首倡“津派文化”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汤用彤与20世纪宗教学研究新证,2011—2017年。

详见链接:

国家社科项目《汤用彤与20世纪宗教学研究新证》结项简报

天津社科院后期资助出版项目汤用彤与现代中国学术2013—2014年。

天津社科院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哲学新领域的开辟——从文化研究到生活哲学,2014—2019年。

主持完成1项天津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天津市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皆评为A级结项。

众行智慧人生学校、天津社科院国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签署的委托项目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开发研究,2020—2022年。

详见链接:

运用系统思维,洞见生命意义

参与完成的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生态哲学思想史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医原创思维的方法论研究”。

教育部规划项目“美国道教学研究”。

天津社科院重点项目构建和谐社会的若干哲学问题研究,20062008年。

北京市教委重点项目“翱翔计划”,承担编写《道德经导读》教材,2014年。 

天津社科院重大应急课题“天津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

主持在研项目

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运用系统思维构建社会心理疏导与疫情防控机制研究

正参与的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编中医哲学思想通史,作子课题负责人。

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黄老道家思想史”。

推荐

“国学与跨文化”公众号、微信群

赵建永拟出著作目录提要

抗疫名方奇效 | 中医家风传承

为学、为师、为医之道讲座

首部《周易》基础教育教材

为学为道旨归:我生命之存在方式

上述内容,详见本号:

文章千古事  不写一字空

国学跨文化
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道法自然,返本开新。真学实修,转识成智。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主题:国学经典,诸子百家。古今中外,学无门户。上溯本源,下及万有。 欢迎转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