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耿磊
来源 | 芯流科技评论
以下为正文:
“若保持价格不变,显示产品性能每36个月须提升一倍以上” 这条被称之为“王氏定律”的标准,出自原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之手。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还不具备液晶显示屏的生产能力,液晶面板全部依赖于进口,一台电脑液晶显示屏的价格曾高达三千多元,成为常人难以企及的“奢侈品”。
而把价格打下来的,也正是京东方。
历史不乏危急存亡之秋,十余年前的液晶显示屏替代与如今的大硅片替代都创造了巨大的风口,加入北京奕斯伟科技的王东升也再次投身于“摩尔定律”。
但进入节点往往只是一段商业传奇的基本项。缺口同样呈现在所有人面前之时,也是极为考验方向选择的节点。
2024年11月29日,上交所官网显示西安奕斯伟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科创板上市的申请获受理,算是为这场再次创业交上了阶段性答卷。
01
选择大硅片、RISC-V,就像押注液晶
2000年前后,显示行业的技术路线实际并不明晰。
PDP(等离子显示)、FED(场致发光显示)、TFT-LCD(液晶显示)等技术路线众说纷纭。而后者是一条更重资本、回报周期更长的路线,敢于走窄门的创业者并不多,王东升是其中一个。
一种思考方式逐渐明晰:电子器件发展史,实际就是半导体替代电真空的过程。而上述技术路线中只有液晶是以半导体技术为基础的。
2002年,京东方上市直接责任人陈炎顺曾做过一份很长的报告,完整分析国内电子行业的发展局面,并和团队一致判断,基于半导体技术基础的TFT-LCD将有更长远发展潜力。
事实证明,京东方赌成了这条解决“少屏”最有想象力的方案。
无独有偶,在X86、ARM都十分成熟的当下,RISC-V再次成了奕斯伟计算的一场豪赌,后者是一种2010年才刚刚问世的年轻芯片架构。
基于开源、开放、精简、灵活的特点,RISC-V被奕斯伟计算和王东升寄予厚望,与此同时,生态则是RISC-V需要面对的建设难题。
但这场关于半导体的创新似乎还并没有停止。
前几年,全球芯片需求暴涨,上游大硅片供应不足及晶圆产能紧缺,日本信越、胜高等龙头牢牢占据12英寸大硅片领域,掌控着全球一半以上的产能。
王东升手下的“奕斯伟材料”则将重心放在了12英寸电子级大硅片上。
三次选择的一个共同点在于,商业目标前景大,但前期建设、回报周期往往漫长。
奕斯伟材料目前拥有两座工厂。其中,奕斯伟材料第一工厂(50万片/月产能)总投资金额为110亿元,目前已经达产。第二工厂(50万片/月产能)拟投资125亿元,截至2024年9月末,首期5万片/月产能及相应房屋建筑物已转固。
本次IPO,奕斯伟材料拟募资资金49亿元,所募资金全部用于保障第二工厂的建设。
财务数据看,2021年-2024年前三季度,奕斯伟材料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08亿元、10.55亿元、14.74亿元、14.3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21亿元、-5.33亿元、-6.83亿元、-5.89亿元,扣非净利润为-3.48亿元、-4.16亿元、-6.92亿元、-6.06亿元。至2024年9月末,奕斯伟材料合并口径未弥补亏损金额为-17.79亿元。
但拥有王东升本人的号召力以及京东方集团的背书,当前的奕斯伟材料相对而言要在融资上过得顺利一些。
奕斯伟材料在招股书中表示,参考国内外友商发展路径,新进入“挑战者”一般需经历 4-6 年的经营亏损期,预计公司 2026 年或 2027 年可实现合并报表盈利。
考虑到当前融资班底的豪华,这场新的赌局前景颇为乐观。
02
又是一场持久战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如今的龙头京东方,也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亏损困局。
重资产、强周期是选择液晶面板路线难以避免的挑战。
如今奕斯伟材料选择布局的半导体硅片则同样是一个重资产行业。
目前,奕斯伟材料两大总投资(拟投资)金额已超200亿元,财务资料看,截至2024年9月末,奕斯伟材料固定资产已经高达103.09亿元,这意味这巨额的固定资产折旧。
国际巨头方面,SUMCO、环球晶圆、德国世创等公司12英寸硅片技术成熟、工艺稳定,产线建设较早部分固定资产已折旧完毕,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相对而言,奕斯伟材料才刚刚开始。
2021年-2024年前三季度,奕斯伟材料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100.67%、9.85%、0.66%和3.89%,毛利率处于行业低位。其中,2023年,奕斯伟材料外延片产品毛利率为-30.31%,处于深度负毛利状态。
基于此,这场投身12英寸大硅片的战斗外表光鲜,但内里的挑战仍有很多,尤其依赖于持久的融资补血。
从招股书看,目前全球前五大半导体硅片厂商12英寸硅片产能占比高达80%,出货量占比高达85%,其中日本的信越化学和SUMCO两家公司合计占据近50%的市场份额。这是奕斯伟难以避免的后发厂商劣势。
考虑到全球前五大12英寸硅片厂商已经积累了包括台积电、三星电子等晶圆厂客户,以及电子级多晶硅、石英制品和硅片工艺设备等核心设备和材料供应商。这场突围战,将再次回到十余年前京东方突围的局面。
当然,奕斯伟的背后实际下的是一盘产业协同的大棋。
王东升通过奕斯伟集团投资孵化了一系列上下游企业,包括奕斯伟计算、芯晖装备和国科光芯等,覆盖芯片设计、封装测试、检测设备等多个领域。这些企业都为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整体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形成了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
03
尾声:再造一个传奇
从京东方的“造屏”到奕斯伟的“造芯”,王东升两度亲历关键领域的“卡脖子”环节。
从CRT显像管到全球第一的液晶面板,从高度依赖进口的硅片到奕斯伟材料的自主突破,中国科技产业发展确实需要领路人打攻坚战。
但同时,奕斯伟的故事也才刚刚开始。
硅片垄断、国际巨头壁垒仍在,国产替代仍将是持久战,但坚韧精神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