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瞄瞄瞄么斯瞄!武汉双年展

文化   2024-10-17 18:00   湖北  




你看了2024武汉双年展吗?周末假期,有人江滩散步岁月静好,有人冲进球场大汗淋漓,也有人走进武汉美术馆,看看当代艺术。


电影《一代宗师》里,宫二小姐说武学有三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其实艺术和审美也是一回事。


怎样看双年展?这么说吧,艺术是对我们熟知的世界进行解构和重构。比如长江,我们知道它是蜿蜒的,滚滚向前的;在艺术家的语言里,它是一种“城市流体”——代表着空间、区位、活力和能量。


2024武汉双年展的主题就是“城市流体”,下设五个板块,分别是“文脉探源”“边界交汇”“微光探寻”“未来编码”“生灵之境”。


这回,我们试着通过艺术家的眼睛,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艺术家汪玉峰作品《厵》,是一件结合了楚文化、生态、雾、光效的互动装置作品。



走进武汉美术馆(琴台馆)(以下简称“琴台馆”)序厅,迎面即是著名雕塑家傅中望作品《一个时代的美学》,一墙方钢连接起来的椅柜腿。


近代随着西学东渐,中西方审美交融碰撞,武汉呈现出独特的文化风貌和人文气息。


所以你看这件作品,木头与方钢连接,细看椅子腿,有西洋的圆柱式、方锥式雕花椅腿,也有中式的直腿,复杂又错乱,像齐齐贴到观众脸上。



△艺术家傅中望作品《一个时代的美学》,一个从不同方向穿插的方钢结构,椅柜腿形成多变的空间形态。



怎么理解呢?文脉探源,不是猎奇的符号陈列,整个板块强调的是传统的当代转换。


该板块策展人之一孙振华这样解读:“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坚守和创新,坚持文化特色,坚持文化的原生态,强调原发性;同时还要把传统文化进行一个当代的转换,把那些积极的、有活力的、可以伴随我们一起走向未来的因素挖掘起来。这种传统才是一个有生命的传统。”



△艺术家顾雄作品《交融的河流》。




艺术家谭勋的不锈钢装置《地理艺术计划》,看上去很现代艺术,金属色的微缩地貌,像山脉也像机甲。这怎么就文脉了?


原来,这是艺术家用谷歌“谷地地理”技术,捕捉、模拟出的武汉特色地理地貌,再用3D数字技术打印出来,成了一幅立体的中式山水画。又有高科技,又有山水写意,会玩。 



△艺术家谭勋作品《地理艺术计划》。



户外草坪上,是意大利艺术家阿尔弗雷德·米拉希·米洛特Alfred Mirashi Milot为武汉特别设计的雕塑《武汉的钥匙》。弗雷德·米拉希·米洛特(Alfred Mirashi Milot在全世界创作他标志性的钥匙,武汉这把钥匙有何不同?


艺术家说,钥匙是种隐喻,代表获得新的可能性和打开大门。武汉这把曲里拐弯的钥匙,寓意开放沟通和拥抱多样性。这件作品将永久落户于此,为武汉打开通往美好未来的大门。



△艺术家阿尔弗雷德·米拉希·米洛特Alfred Mirashi Milot作品《武汉的钥匙》。





△艺术家徐冰作品《卫星上的湖泊》,利用已过服役期在轨卫星的冗余,在外太空拍摄的首部定格动画。该作品在外太空持续创作中。



边界交汇板块在琴台馆C展厅,采光最好,进去后随处可见沙发、台灯等家具,观众可以随意坐一坐。


这符合意大利策展人安德烈亚·德尔·古尔丘的想法,艺术本身是一个可以融入平常生活中的物料。


边界交汇板块,艺术家们探讨了环境地理这样的地球边界;东西方差异的文化边界;个人与外部世界的边界,还有在艺术语言和材料上极尽想象力的跨界。


装置《生命之源》就是一件这样的作品,艺术家安东尼奥·伊沃莱拉(Antonio Ievolella)用一排彩绘陶罐制成水流循环装置,观众可在旁聆听水流律动。



△艺术家安东尼奥·伊沃莱拉(Antonio Ievolella)作品《生命之源》,使用彩绘陶罐,用钢架支撑,制成一套水流循环装置。



看双年展就是这点乐趣,观察艺术家在艺术语言和材料范围的无限实验,自己胡乱猜想:他到底想说什么?


难怪策展人古尔丘说,“在我们思考边界的时候边界诞生了,思考差异的时候差异诞生了。”



△琴台馆1楼C展厅,呈现了“边界交汇”板块。



说到边界,艺术和普通观众“有壁”吗?古尔丘这样回答——


“我迷恋‘家’的概念,所以我在设计上把美术馆白房子一般的空间感打破,像布置自己的家一样,在各个房间里摆放了不同的家具,让艺术展品跟我们日常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希望在观众来到这个展览的时候,能够感觉这些作品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能够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来。”



△“边界交汇”板块策展人把美术馆布置成家的样子。




△艺术家尤里·帕迪森(Yuri Pattison)作品《梦境序列》,一段由游戏引擎渲染生成的动态影像作品,空间内回荡着"Disklavier"奏出的朦胧旋律。



未来编码板块在琴台馆E厅,位于地下一层。在媒体艺术板块里,策展团队希望通过艺术作品丰富的媒介表达,将“感知”的概念放大。


所以人类在这里的编码,是“碳基生物”。有观众对着艺术家李佳宝的装置《碳汇农场》使劲呼气,呼吸间,二氧化碳排出,通过吸管传送为养殖海藻的营养——某个层面上,人和海藻建立了莫名的连接。



△艺术家王月悦作品《云凝为雨滴坠入海洋》,控制系统连接网络实时获取10天之后家乡⻘岛市某海域的气象预测数据以控制装置中水气与水面⾼度。

△艺术家李佳宝作品《碳汇农场》,邀请观者对着喷嘴呼气,将你排放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养殖海藻的营养。



艺术家尤里·帕迪森(Yuri Pattison)的作品《梦境序列》前也围着观众,大家好奇为什么钢琴可以自己弹?大屏里流淌的河流又来自哪里?


其实这是一个模拟的河流,由游戏引擎渲染生成,背后的电子钢琴由数据驱动。这些实时数据来自现场的两个监测器,它不仅影响了渲染景观的形成也作用于钢琴演奏的乐谱。


该板块将“感知”的概念进行扩展,探索不止于人类的主体所展现的感知力。通过板块作品丰富的视角,将模型、沙盒游戏、比特、沙尘、界面、身体、混合生物、时间与信号等元素联系在一起,进一步观察并思考编码与转码在激活这种知觉、情动与能动性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并衍生出更多关于重新定义生命体的叙事。






△《川流终为海》是三位艺术家和学者阿斯特里达·奈伊玛尼斯(Astrida Neimanis)、克莱尔·布里顿(Clare Britton)和朗达·迪克逊-格罗弗劳婶婶(Aunty Rhonda Dixon-Grovenor)进行的一个长期的社会艺术研究项目。她们跟随潮汐的节奏,沿着悉尼的库克斯河漫步16公里,直至河流汇入博特尼海湾和太平洋。



生灵之境板块的作品很“大”。


首先是博爱,艺术家费俊的艺术实验项目《“候鸟驿站”生态计划》,为月湖的候鸟搭了一片阿凡达星球似的“候鸟度假村”,在具备各种功能的理想栖居之地,鸟类与其他生物以及环境和谐共生。


他甚至考虑到了交互性:在鸟居安装摄像头,人类可远程观鸟,既不打搅,又有怼脸般的亲密感。鸟界也有直播了,打赏的钱能给鸟们改善生活吗?跟“街猫”一样搞个“街鸟”?我很是琢磨了一番该作品的落地可能性。



△艺术家费俊作品《“候鸟驿站”生态计划》,一个探讨艺术介入生态保护的跨学科艺术实验项目。



有的是意象的大,美国艺术家迈克尔·王Michael Wang 的综合绘画《风土(长江流域)》,看过去是平平无奇的一列色块,但每幅画的颜料都取自不同城市收集的石头。


昆明、成都、重庆、长沙、武汉、南京、上海,艺术家从长江源头自西向东横贯中国,找到这些石头,延续他的大地绘画系列。



△艺术家迈克尔·王(Michael Wang )作品《风土(长江流域)》,每幅画中的颜料都是取自不同城市收集的石头制成。



该板块策展人王乃一解读,“生灵之境”从宏观的结构说,是对双年展主题“城市流体”的延续与诠释。


“板块从水系这一遍布全球的复杂生态系统出发,邀请享誉国际也深耕在地的艺术家、科学家、生态学家与气候学家,通过追溯‘水系’的流变与蔓延,为观众营造一个被水包裹的复杂世界,从水系万物看社会景观。”


她以迈克尔·王Michael Wang 的大地绘画作品为例,“水系串联起长江从源头到尽头的几座城市,有关生态、永续的人文叙事议题像一幅动态的卷轴山水画徐徐展开。武汉建设城市肌理中的长江蓝轴与山水绿轴所构成的纵横两条山水连绵带,形成了一座与未来生态共生的生灵之境。”


点题了。



△艺术家鲍杨&刘娃作品《无人之局》,取材于两人雨林徒步和长途骑行的经历。





△艺术家刘月作品《鸮》,以镜面反射为手法,光线为线索,根据现场空间特性和废弃物的组合进行布置。



如果说,琴台馆的艺术作品是见天地,见众生,转战汉口馆的“微光探寻”板块,比较能看到小小的“我”。

艺术家王强的《熟悉的夜》系列,画出了我们熟悉的那些夜间办公楼窗景,有人伏案呆坐,有人倚窗抽着一根烟,你知道他想的那些事和你一样。


用张爱玲的话形容:“我们只顾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




△艺术家王强系列作品《熟悉的夜》。



当你刚踌躇满志想感慨“当代艺术好懂”的时候,在尹齐的《情感的原型》系列前,你又原形毕露了:这个长得像花菜的树,有什么讲究?



△艺术家尹齐作品《情感的原型3》,尹齐的创作试图从自身内部出发,将情感与意识转化成直觉的可视形式的过程,并尝试让这种感受性的直觉占据主导地位,进而演变成一种原型。



该板块策展人之一孙冬冬解读,虽然很多艺术作品在观众看起来抽象,其实都是艺术家具体的关于自我、身份、生命体验的各种叙事,他邀请观众以各种方式参与当代艺术。


“我们希望这个展览能有一种‘具身’的感觉,观众在进入展览现场时,看到的每一件作品都能激发出他们对于自己生命经验或体验的一种回应。每个艺术家面对世界和生命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也希望让观众感受到更立体、更多元的生命体验。”



△艺术家尹韵雅作品《庇护所》《沉思录》,主要使用贝壳完成,并邀请观者互动,踩碎贝壳。




///



在武汉美术馆(汉口馆),现场最多人停留的,是那个最不“像”艺术作品的的艺术文献《家书计划—驷马桥大饭店》。


武汉人流连在成都驷马桥街道叔叔嬢嬢絮叨的口述实录里,居然很有共鸣,那些穿越了时光的陈旧日子,读来亲切又有暖意。



△《家书计划—驷马桥大饭店》由中央美院“子书老师的社会设计”团队和成都市驷马桥街道办事处共同发起。该项目以成都驷马桥为据点,两年时间里,与网格员和社工协作,为社区居民撰写家书,以期重塑家庭代际之间的交互方式。



艺术家介绍,该项目原本只是团队做的一个社会实验,逐渐转为各方参与的大型文献作品,达到了创作者没想到的效果:它纾解了老人孤寂的内心世界,带动了家庭凝聚力,也触动了这些观众。艺术并不是曲高和寡的,诚实的创作会直达内心。


生命的价值是什么?是体验;为什么看艺术展?因为它是一种体验;艺术有什么用?带你更好地体验生命。就是这些了。






2024武汉双年展

购票须知


展览时间:2024年10月5日—2025年5月31日

展览地点武汉美术馆(汉口馆)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

票价:单人通票30元、学生票25元(限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及以下学生购买及使用)

免票人群:身高1.4米(含)以下儿童、65周岁(含)以上老人、现役/退伍军人、残障人士免费入场参观(儿童需有安全监护能力的成人陪同入场,每名成人仅可携1名儿童入场),免票群体需持本人有效证件原件,由工作人员核验后入场。

门票使用规则:一张门票可逛武汉美术馆(汉口馆、琴台馆)两大展区(展期内两展区单人各有一次核销机会)。

团队预约:027-84839377 / 027-82602713 /appt@wuhannam.com

扫码购票👇:   



2024武汉双年展

逛展指南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有A/B/C/D/E五个展厅,分别呈现序厅、文脉探源板块、边界交汇板块、生灵之境板块、未来编码板块。A/C厅在美术馆一楼,B厅在美术馆二楼,D/E厅在美术馆负一楼,推荐大家按照从A至E的顺序观展。


武汉美术馆(琴台馆)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知音大道77号



武汉美术馆(汉口馆)有1/2/3/4/5/6/7七个展厅,该馆呈现微光探寻板块。1/2/3在美术馆二楼,4/5/6/7在美术馆三楼,推荐大家按照从1到7的顺序观展。


武汉美术馆(汉口馆)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保华街2号







编辑 / 菜心

撰稿 / 丝默

摄影 / 徐仁杰、黄致益

设计 / 言午



·END·



2024武汉双年展开放首日,近12万人逛展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 9:00-17:00(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节假日除外)


 注意事项 

①请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小件行李请寄存在馆内存包处,大件行李寄存到指定区域。

②未经馆方同意,严禁在馆区范围内从事任何经营、收费研学等相关活动。

③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腐蚀性物品、各类管制刀具等危险品及宠物进入场馆。

④遵德守礼,文明参观,保持馆内秩序及环境卫生,请勿在展厅内饮食、吸烟、喧哗、嬉闹。

⑤敬请爱护展览设施,与展品保持一定距离,勿损坏展品及相关展览设备,若损坏则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⑥未经许可,请勿临摹展品或将板凳、画架、画具等物品带入场馆;馆内拍摄请勿使用闪光灯,禁止将拍摄的照片用于商业和出版用途。

我馆暂无法提供停车服务,请观众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抵馆参观。


武汉美术馆
发布武汉美术馆美术展事信息,分享优秀美术作品及业界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