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内蒙古:唱响北疆文化品牌

政务   2025-01-08 22:01   内蒙古  


长城外,黄河畔,黄土坡上的一排排窑洞注视着远方。
在远处,自东逶迤而来的明长城,蜿蜒于奔腾不息的黄河边,犹如黄河与长城在此“拥抱”。窑洞内是热闹的农家乐,热气腾腾的餐桌上油炸糕、手把肉等各民族美食散发着香气,温馨的空间里萦绕着集汉族、蒙古族民歌元素于一体的漫瀚调旋律……

  这里是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老牛湾村。

  黄河进入内蒙古,五次“拥抱”长城,这里便是它们的一次“相遇”。在这里,黄河文化与长城文化“相拥相伴”,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交流融通,而这一切的底色是照亮这片土地的红色文化。

  近年来,内蒙古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建设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的北疆文化,将其作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文化建设的总抓手、增强各族人民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如今,北疆文化已成为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2024年12月25日至26日召开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工作概括五个方面“起来了”,其中之一提到“文化建设的抓手实起来了”。

  增强各族人民中华文化认同

  6300年前的一个春天,生活在西辽河流域的先民们站在房屋西南角燃烧的灶火前,进行一场隆重的祭灶仪式。他们拿出一件用蚌壳制成的龙形礼器,敬苍穹之广,拜星辰之辉,祈祷族人安宁兴旺。

  2023年,这枚红山文化早期的龙形蚌饰在内蒙古赤峰市彩陶坡遗址出土,并被3D模拟拼接技术复原成最初的模样。甲辰龙年春天,沉睡6000多年的这条“龙”,出现在博物馆的龙主题展览上,向人们诉说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据推测,这枚龙形蚌饰被用于红山文化先民的祭灶仪式,从侧面印证了中华民族祭灶传统从史前时代传承至今,从未中断。”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彩陶坡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胡春柏说,不同于以往红山文化玉龙出土于较高等级积石冢,这一文物出土于一个中小规模遗址,说明6000多年前龙已是红山文化普通民众的精神信仰。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近年来,内蒙古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作为北疆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将中华文化符号全方位嵌入各类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美术馆,全方位融入各级校园教育和社区建设,并深入挖掘展示内蒙古大地上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的历史史实与现实经历,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近两年,生活在内蒙古的人们感受到,各地博物馆举办的彰显中华文明标识的文物展览明显增多,而且质量较高。

  不仅在内蒙古博物院能欣赏到“北疆印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展”、“胡塞同风——内蒙古长城历史文化展”等高水平文物展,基层博物馆的展览也精彩纷呈。鄂尔多斯市博物院的“黄河从草原上流过——鄂尔多斯历史文化陈列”荣获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北疆文化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守望相助、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内容,是内蒙古大地上各种优秀文化的系统集成。”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简小文说,内蒙古大力推进北疆文化理论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建设,把北疆文化元素充分体现到实物实景实事中,推出更多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和北疆文化特质的符号和形象,更好促进各族群众人心凝聚、精神相依。

  2024年,内蒙古积极实施北疆文化研究创作、传播工程,组织编纂北疆文库、“北疆文化神州行”、乌兰牧骑进京展演、“歌游内蒙古”、“天天那达慕”等活动,推出电视剧《父辈的荣耀》、电影《海的尽头是草原》等一批精品力作,北疆文化知名度、吸引力不断提升。

  促进各族人民水乳交融

  晨光初露,飘香的奶茶唤醒沉睡的草原。产自南方的砖茶熬成茶汤,加入北疆草原的牛奶,“水乳交融”成为醇香的奶茶。每日早餐喝上几碗热气腾腾的奶茶,已是内蒙古很多地区人们共同的生活习惯。

  “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中某一民族的文化、习俗会外溢到整个地区,成为这一区域的文化特点或风俗习惯。同样,这一地区的一些文化传统也会内化成为各民族的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这样的外溢和内化持续发生,这就是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说。

  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内蒙古把促进各族人民水乳交融作为北疆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以丰富多彩的北疆文化为桥梁纽带,让内蒙古大地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变得更为广泛、更为频繁、更为直接。

  冬日周末的午后,内蒙古赤峰市临潢家园社区“民族团结之家”歌舞蹁跹,热闹非凡。在舞蹈室内,由各族居民组成的社区乌兰牧骑正排练新学的舞蹈;在书画室内,书法爱好者们挽袖执笔挥毫泼墨,汉文书法飘逸流畅,蒙古文书法韵味独具;在手工坊中,汉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几位老人聚在一起,一边做刺绣,一边拉家常……

  这个社区里生活着13个民族1.2万人,居民们时常相聚的“民族团结之家”是社区以文化为桥梁打造的居民活动中心,也是整个社区人气最旺的地方。在“民族团结之家”最显眼的位置挂着社区居民高娃带领30多名各族姐妹一起完成的《草原儿女心向党》、《民族团结一家亲》等多幅刺绣作品。高娃是一位蒙古族教师,退休后发挥刺绣特长,在“民族团结之家”继续当起了老师,教授社区居民刺绣技艺。

  “我们在一起做刺绣的过程就是互相学习、互相了解的过程。”高娃说,在做手工、聊家常中,各族姐妹分享风俗习惯、特色美食、家长里短,在欢声笑语中,不仅精进了绣法,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找到了共同话题。

  临潢家园社区党委书记吴晓华说,社区以文化为桥梁,打造“民族团结之家”,为社区凝聚和谐发展的力量。在小小社区中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各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

  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内蒙古考察时提出蒙古马精神,2023年又勉励内蒙古大力弘扬“三北精神”。这两种精神作为北疆文化的深层内核,都强调干劲、拼劲、韧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文化本身,更在于把从北疆文化中萃取的精华、汲取的能量转化为建设家国的磅礴力量。”内蒙古自治区民委理论研究处副处长白青松说。

  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是内蒙古各族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内蒙古把激励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作为北疆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深入挖掘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的内涵意蕴和时代价值,把这两种精神同传承和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各族人民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的精气神。

  蒙古马精神是“跑”出来的,“三北精神”是“拼”出来的,亮丽内蒙古是干出来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明确提出,全区上下要坚决摒弃“我不如人”的念头、“发展不用太急了”的想法、“重过程不重结果”的意识、“没有成方不敢开药”的做法、“看眼前不看长远”的思维、“不讲细节、差不多就行”的心态、“重生产轻经营”的观念,以新观念、好作风干好各项工作。

  内蒙古研究出台激励干部担当作为12条措施,制定进一步推进容错纠错工作8条意见,在全区范围评选表彰“担当作为好干部”,对政治素质过硬、敢于担当作为、工作实绩突出的干部大力褒奖、大胆使用,同时对不干活、干活不到位的干部及时予以调整,在全区上下树立起重用实干者、担当者的鲜明导向。

  随着冰雪旅游季的开启,内蒙古各地文旅局长们也纷纷进入“战斗”模式:在“中国冷极”根河市,2024年9月下旬就落下入冬以来的首场大雪,根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松岭带领团队率先开启内蒙古冰雪旅游季的序幕。森林童话婚礼、冷极冰雪季、冷极马拉松……一个又一个精心实施的旅游品牌活动,不断释放冬季旅游经济增长潜力。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李鹏与同事们一起早早策划出了今冬的冰雪旅游计划,推出30项系列活动,预计吸引270万游客……

  “内蒙古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越来越强,带动全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干部一处处长王勇说。

  2025年,内蒙古将继续“开采”北疆文化这座“富矿”,开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加强对北疆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的研究,加大考古研究力度,加快推进红山文化联合申遗,为中华文明探源作出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发布
|网址:wlt.nmg.gov.cn
|联系我们:774756481@qq.com

【免责声明】

1.本公众号上部分文章和图片为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本公众号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我们已经尽可能地对作者和稿件来源进行了标注和通告,如有漏登或稿件涉及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小编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更改或删除。

3.本公众号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终审:王佐政
复审:赵   璟
初审:王雪雯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推荐阅读

01


资讯 | “非遗之美 年味传承”——第八届内蒙古非遗年货节研学体验活动圆满落幕

02


头条 | 全区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进会议在呼和浩特举办

03


资讯 | 全国百名大学生内蒙古冬季研学旅游活动即将启程




觉得好看,随手“在看”

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
发布内蒙古文化和旅游资讯,了解内蒙古,从这里开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