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苑副刊 | 《重生》(小小说)文/苗红军

文摘   2025-01-11 09:04   北京  
绘画:郑华

《重生》(小小说)

文/苗红军


“各位父老乡亲,遇到地震莫慌倒乱跑,像楞个(像这样)躲在承重墙的墙角处,才能够最大程度保障个人的安全……”林伯站在社区活动中心的讲台上,双手比划着动作,目光坚定,普通话里时不时地夹杂着四川方言,台下居民们听得聚精会神,不时点头。
时光回到2008年,汶川那场大地震,让林伯的世界崩塌。房屋倾颓,他嘶喊着老伴,却只等来微弱回应,最终天人永隔。获救后的林伯,眼神空洞绝望。
后来,在地震系统工作的女儿林晓把林伯接到了海南,希望新的环境能让他慢慢忘却伤痛。可创伤后的阴影哪有那么容易消散,夜晚稍有动静,都能让林伯从噩梦中惊醒,他常常在黑暗中猛地坐起,大汗淋漓,双手紧紧抓着被子,嘴里喃喃自语:“又地震咯,救命……”女儿和女婿看在眼里,纠结在心里。
那是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中午,林伯正在家中午休,窗外蝉鸣阵阵。突然,一阵强烈而持续的震动传来,墙上的相框“啪”地掉落在地,玻璃破碎的声音格外刺耳。林伯瞬间从睡梦中惊醒,脸色惨白如纸,眼神中满是惊恐。“地震咯……地震咯……”他莫名地大喊着,连滚带爬地躲到了床底,身体蜷缩成一团,不停地颤抖着。
不一会,震动停止了,林伯却还在床下瑟瑟发抖。直到女儿和女婿从隔壁过来,女儿蹲下,探头向床下喊他,他才回过神来。女儿将他拉岀来,看到父亲失魂落魄的样子,眼眶不禁红了。女儿紧紧抱住林伯,轻声说:“老汉儿(爸爸),莫得事哈(没事),是挨边(附近)工地在爆(bào)破拆旧楼,不是地震,我们巴适得很(很安全)。”林伯靠在女儿的肩上,突然像个孩子般放声大哭,多年压抑一泻而出。
待林伯稍微平息些,女婿告诉林伯:“瓦嗯屋(我们家)住个小区,现下可(ho)以抗八级以上个强震咯”。女婿是海南人,家人面前还是一口本地味儿。
从那以后,林晓决心帮助父亲彻底走出阴影。女儿带着父亲去参观了抗震救灾展。在那里,林伯看到了许多和他一样的幸存者的故事,看到了人们在灾难后不屈不挠的重建家园的精神。他们还去了地震监测站,工作人员详细地给林伯讲解了现代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虽然目前还无法精准地预测地震,但已经能提前监测到一些地壳活动的迹象,大大提高了人们应对地震的能力。林晓在一旁耐心地翻译着专业术语,时不时补充一些温暖的鼓励话语。
林晓还带父亲看了心理医生,医生告诉她,要想彻底治疗好林伯的心理障碍,必须直面曾经的灾难,也就是在哪里跌倒就在那里爬起来。
于是,女儿和女婿利用长假,带着父亲回到汶川,这是林伯震后三年间第一次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之前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包括分房都是委托女儿或女婿来办理的。当踏上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时,林伯的脚步变得迟缓而沉重。曾经的县城街道已焕然一新,记忆中的断壁残垣被整齐的楼房所取代。站在自家旧址前,林伯的双手微微颤抖,往昔的生活如电影般在脑海中放映:清晨和老伴一起在小院里侍弄花草,午后在门口与邻居唠着家常,那些平凡而珍贵的画面仿佛还近在眼前,却又如此遥不可及。
林伯缓缓蹲下身子,抚摸着脚下的土地,泪水不受控制地夺眶而出。这时,一位走路有些瘸的邻居张大哥跛着脚走来。张大哥在地震中受了伤,但他坚强乐观,这些年一直为村子的重建尽心尽力。
“林伯,您回来咯!”张大哥紧紧地握住林伯的手,脸上笑眯了,“震了过后,部分乡镇都合并了,新修了学校、医院,还建了个巴适得很(很好)的文化广场。活下来的人些,都在想咋个(怎么)把日子过得更稳当。这不,县里头组织了抗震义务宣传队,我们这些遭过地震的,就想去给周边县多讲一下地震的知识,让大家都有个准备。林伯,您也来加入嘛!”
林伯看着张大哥坚定的眼神,又看看周围充满生机的镇子,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用力地点点头:“要得(好的、可以),我加入!”
女儿和女婿回海南了,林伯独自留在了家乡。他报名参加县里志愿队,到临县,给居民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学到的知识。
在一次地震逃生演练中,林伯耐心纠正大家姿势,安抚孩子,“来,你们看哈,姿势要这样搞才对头(正确),莫搞错了。娃娃些莫怕哈,有伯伯在这儿。”演练结束,众人称赞,阳光洒在他脸上,久违的笑容绽放,阴霾渐渐散去。
就这样,林伯投身抗震宣传十三年,往返川琼两地,不辞辛劳。每当谈及这些,他的脸上满是自豪与欣慰,曾经破碎的心,如今已被爱与责任修复,在传递知识与希望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作者简介




苗红军,中国作协会员、北大EMBA、某上市公司高管。700余首诗发表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诗刊》《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天涯》等报刊。《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获中国诗词协会、诗刊社、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我向新中国献首诗”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中国脊梁》获中国诗词协会、诗刊社、光明日报社联合举办的“百年芳华,丹心向党”全国诗歌大赛优秀奖。著有诗集《麻雀》《大地物语》。《麻雀》获连云港第三届诗歌奖,《大地物语》入围“2019年十佳华语诗集”。《豁口》荣获由江苏省作家协会小小说委员会、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淮安市纪委监委等举办的“清风盈淮·植莲杯”廉政小小说(微小说)征文大赛优秀奖。《亏空》荣获全国首届“一带一路”山海廉韵杯廉洁主题微型小说(小小说)征文优秀奖。



于困境中重生,于磨难处绽光

——小小说《重生》赏析

文/崔秀慧


苗红军写的《重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小说,通过林伯的经历展现了灾难后的心灵救赎与人性的坚韧。
主题深刻展现人性光辉。小说以汶川地震为背景,深刻描绘了灾难给个体带来的巨大创伤,以及在亲人和社会的帮助下,主人公如何从痛苦绝望中走出,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主题聚焦于爱、勇气与责任,林伯从地震后的心灵废墟中重生,投身抗震宣传,传递知识与希望,这种人性的转变与升华让读者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引发人们对生命韧性和价值的思考。
情节跌宕富有感染力。故事开篇以林伯在社区进行地震知识宣讲切入,随后回溯到2008年地震时他失去老伴的惨痛经历,形成鲜明对比,吸引读者深入了解他的故事。接着,作者细腻地描述了林伯在海南生活时仍被地震阴影笼罩的情景,如噩梦惊醒等细节,使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而工地爆破引发的误会事件,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创伤后的应激反应,也为后续的情节转折做了铺垫。心病还须心药医。之后,女儿带林伯参观抗震救灾展、在心理医生提示下重返汶川等情节逐步推进,节奏紧凑且合理,最终林伯加入抗震义务宣传队,完成了他的“重生”之路,整个情节发展自然流畅又扣人心弦,让读者的情绪随着林伯的经历而起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人物刻画细腻鲜活。林伯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成功。他经历了地震的沉重打击,起初眼神空洞绝望,到后来在海南被一点动静就吓得惊恐万分,这些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创伤后心理障碍患者的状态。而在女儿女婿的关爱、邻居的鼓励以及自身的努力下,他逐渐转变,从脆弱走向坚强,最终成为一个能够给予他人帮助和希望的人,这种人物内心的成长和转变刻画得细腻入微,使林伯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女儿林晓的孝顺、女婿的贴心以及邻居张大哥的坚强乐观等配角形象,也都通过简短而有力的描写得以呈现,为故事增添了丰富性和真实感。
语言风格简洁鲜明。小说巧妙地运用了方言,如林伯、林晓的四川方言和女婿的海南方言,不仅增强了地域特色和人物的真实感,还为故事增添了生活气息和亲切感。同时,作者的叙述语言简洁明了,在描述地震场景、人物心理和动作时,用词精准生动,如“脸色惨白如纸”“连滚带爬”“双手微微颤抖”等词汇,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故事中的紧张氛围和人物的情感状态,进一步加深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重生》通过深刻的主题、跌宕的情节、鲜活的人物刻画和鲜明的语言特色,讲述了一个充满温情与力量的故事,即展现了生命在灾难面前的脆弱,又展现了人性在磨难中的坚韧与伟大,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心灵触动和启示。




作者简介




崔秀慧,网名马踏飞燕(庄亦谐)。山东德州人,现居北京。金融行业资深专家。爱工作,爱生活,爱自然,爱读书,爱文艺,爱运动!诗观:以心养文,以文慰心!



 防震减灾融媒体工作室 


来源:海南省地震局
编辑:郭冰

中国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负责管理全国地震工作、经国务院授权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赋予的行政执法职责。 中国地震局成立于1971年,时称国家地震局,1998年更名为中国地震局,2018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管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