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大制药企业竞相角逐ADC领域,这一态势在近期的几场国际大型学术会议得到了生动体现。
9月13日到17日,2024欧洲内科肿瘤学会(ESMO)年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自1975年首届会议以来,ESMO年会以其卓越的专业水准和深远的行业影响力,与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和美国癌症研究学会年会(AACR)齐名,并称为世界三大顶级肿瘤学会议。ESMO2024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国外行业研究机构认为,本次大会上亮点除了肿瘤免疫疗法的进展之外,ADC药物的异彩纷呈更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国际制药巨头在ADC领域加快研发布局。艾伯维、默沙东、阿斯利康、第一三共、百时美施贵宝、赛诺菲等跨国药企几乎都重点推介了ADC药物的研发成果,尤其在一些之前较少关注的靶点上实现了突破,体现了他们在ADC领域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国内企业BD出海品种推进速度快。百利天恒、宜联生物等有对外授权的国内企业,同国外合作伙伴一道,快速推动ADC药物的国际化进程,并在ESMO大会上报道了新的临床数据,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ADC创新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第三,国内企业ADC研究持续高质量。包括科伦博泰、恒瑞医药、信达生物、康诺亚等国内企业的ADC品种被很多国外行业媒体关注,这些成果在临床上展现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显示了中国在ADC领域的研发创新能力。
从ASCO到ESMO,ADC药物的影响力正不断积聚和迸发,创新浪潮持续攀升。
(注:受限于篇幅字数,本文并不罗列所有的相关研究)
前沿靶点集中披露,跨国药企数据亮眼
本届ESMO大会,跨国药企针对罕见靶点的ADC研究数据,引起了行业的浓厚兴趣。
跨国药企在ESMO 2024上发布的部分研究数据
注:ORR=客观缓解率
来源: ESMO官网,各公司公开信息,作者整理
阿斯利康的B7-H4靶向ADC药物(AZD8205)是今年ESMO上关注度最高的品种之一,该款创新ADC正在开展针对晚期和转移性实体瘤的I/II期临床试验,覆盖了卵巢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胆管癌等多种肿瘤类型。AZD8205是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型专有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TOP1i)ADC,其靶向的B7-H4在部分实体瘤中高表达,业界对这款ADC期待甚高。
阿斯利康在2024 ESMO上报道的部分研究成果
来源:Evercore ISI
此外,目前共有五款B7-H4靶向的ADC已进入到临床阶段,国内企业中进展最快的是翰森制药HS-20089,在多种肿瘤中有治疗潜力。去年10月,翰森制药宣布与GSK达成这款B7-H4靶向ADC的授权合作。
辉瑞的PD-L1 ADC被视作其收购Seagen公司后最大的看点之一。这款编号为PF-08046054的ADC对PD-L1阳性头颈癌患者中显示出27.3%的客观缓解率(ORR),成为治疗该患者群体的潜在新选择。
第一三共在ADC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其靶向CLDN6的ADC(DS-9606)在ESMO大会上备受瞩目,这是一款基于第一三共第2个技术平台开发的ADC药物。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药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无严重毒性和潜在特异性问题。
第一三共在2024 ESMO上报道的部分研究成果
来源:Evercore ISI
艾伯维展示的三款ADC药物各具特色。其中靶向FRα的Elahere(一款FIC药物)在卵巢癌治疗中展现了突出疗效。另两款针对c-Met靶点的ADC药物也表现不俗,Teliso-V在c-Met高表达的EGFR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显示出疗效;ABBV-400则在NSCLC和胃食管癌的治疗中展现了治疗潜力。
这些针对创新靶点ADC药物的研究代表了行业的方向。
中国药企全面出击,同台竞技不逞多让
在2024年的ESMO大会上,中国众多生物技术公司(Biotech)在ADC药物的研发上展现出强大的创新实力,延续了近年来中国企业在ADC领域日益增强的行业影响力。
中国药企在ESMO 2024上发布的部分研究数据
注:ORR=客观缓解率;PFS=无进展生存期;
DCR=疾病控制率;mPFS=中位无进展生存期
来源: ESMO官网,各公司公开信息,作者整理
百利天恒的BL-B01D1,这是一种针对EGFRxHER3的双特异性ADC,具有成为同类首创药物(FIC)的潜质,由百时美施贵宝参与合作开发。这次ESMO大会上,百利天恒首次公布了三项研究成果,结果显示,BL-B01D1在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中显示出了积极的效果,后线治疗的客观缓解率(ORR)达75%,6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00%,并且之前在肺癌和乳腺癌的临床研究中也表现出对多种肿瘤类型的疗效。
百利天恒EGFRxHER3 ADC BL-B01D1对多种肿瘤类型疗效
来源:Evercore ISI
智康弘义的BC3195,一款靶向CDH3的ADC药物,尽管在ESMO大会上仅以壁报形式展示,同样受到了行业的关注。这项针对恶体实体瘤的I期临床研究初步结果显示,BC3195在NSCLC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总体缓解率(ORR)达到36.4%,尤其是对携带EGFR突变的患者ORR达到80%,展示了潜在的治疗效果。
宜联生物的B7-H3靶点ADC药物YL201在ESMO大会上亮相并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在一项纳入312例患者的大型I期临床试验中,YL201在多种多线治疗失败后的实体瘤治疗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024年8月,中位随访时间为5.4个月,客观缓解率(ORR)为44.6%,疾病控制率(DCR)为83.7%,显示YL201在多种实体瘤展示出令人鼓舞的治疗效果。
YL201在不同肿瘤中的疗效
来源:ESMO官网
行业很自然地将其与GSK引进的翰森制药HS-20093,以及默沙东和第一三共联合开发的DS-7300a联系起来。宜联的YL201和阿斯利康的AZD8205都是首次公布临床数据,同样跑在第一梯队,展示了在B7-H3 ADC赛道中未来的竞争格局。
除了这些前沿靶点之外,今年ESMO另一个亮点是TROP2、CLDN18.2、HER2等热门靶点的最新成果,几乎都由中国企业主导。热门靶点看似开发难度较低,但由于参与竞争的企业众多,要想在这一领域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恒瑞医药的SHR-A1904和SHR-A1921两款ADC在ESMO大会上获得了口头报告的机会,分别靶向CLDN18.2和TROP2,其中SHR-A1904为授权给德国默克之后首次披露临床数据。本次ESMO大会上报道的SHR-A1921是一种新型ADC,研究显示,单药治疗复发性铂耐药卵巢癌的客观缓解率(ORR)大于40%,且缓解具有可持续性;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到7个月左右;推荐剂量下安全性可控、耐受性良好。SHR-A1921的进一步开发有望改变铂耐药复发上皮性卵巢癌的治疗现状。
SHR-A1921疗效评估
来源:ESMO官网
TROP2 ADC方面,国内企业众多产品相继登录ESMO。这次除了恒瑞医药,还有科伦博泰和诗健生物的两款同靶点ADC在ESMO大会上亮相。科伦博泰TROP2 ADC新药SKB264报道了三项妇科肿瘤方面的临床研究,其中,从SKB264单药治疗经治的晚期子宫内膜癌(EC)患者,客观缓解率(ORR)为34.1%, 疾病控制率(DCR)为75%, 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5.7个月, 均显著优于现有标准化疗。
在已接受抗PD-1疗法的患者中亦观察到明显缓解,客观缓解率(ORR)为68.8%,表明芦康沙妥珠单抗在已接受肿瘤免疫治疗的患者中仍具备强有力的疗效。安全性方面,芦康沙妥珠单抗联合方案并未增加新的安全信号,整体安全可控。
此外,信达生物的HER2 ADC也在大会上首次公布临床数据, 评估了IBI-354在晚期实体瘤、乳腺癌以及晚期妇科癌症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报告显示,IBI354治疗晚期实体瘤和乳腺癌,疾病控制率(DCR)可达93.3%,治疗晚期妇科肿瘤,DCR则达92.9%。IBI354在晚期妇科癌症患者中耐受性良好,并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从技术突破到药物落地,研发链条衔接紧密
截止目前,全球已获批上市的ADC药物总计15款,由于偶联药物的多样的组合性,以及新的靶点,新的有效载荷和偶联技术的不断涌现,真正的角逐才刚刚展开。
跨国制药企业通过战略布局形成竞逐ADC之势。辉瑞收购Seagen、艾伯维收购Immunogen等重大并购事件,标志着全球ADC领域的竞争和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从这次ESMO大会透露的信息来看,尽管大型跨国药企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但中小生物技术公司(Biotech)在ADC药物开发中仍然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例如,Genmab在ESMO上展示了其FRα ADC, Rina-S(Rinatabart sesutecan)的最新数据,这款药物已经获得FDA快速审评资格,对标艾伯维的上市品种Elahere。今年年初,Genmab斥资18亿美元收购普方生物,获得了Rina-S及其背后的技术平台·。在刚刚闭幕的第三届生物偶联药全球创新峰会上,Genmab A/S 全球CMC运营主管、高级副总裁Jesper Valbjørn介绍,Rina-S的独特性在于连接子LD038,其高亲水性的特点可以克服有效载荷水溶性差、偶联难的问题,也可以减少偶联聚体的形成,确保ADC有着更好的清除率和PK属性,也使得更高的DAR值成为可能。他在峰会的主论坛上分享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LD038给Genmab提供了一项重要的创新性ADC技术,充实了Genmab作为抗体公司在ADC领域的战略布局。”
类似的技术突破,每年都会在药明合联举办的生物偶联药全球创新峰会的主论坛演讲台上报道,随后很快转化为临床数据上。例如2023年创新峰会上介绍的基于新连接子开发的HER3 ADC药物、小核酸偶联药物用于核酸的肝外传递、双有效载荷ADC技术等,正给ADC药物的开发注入新的思路。
今年举办的第三届生物偶联药全球创新峰会上,不少创新企业同样带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现了新一代ADC和生物偶联药物的创新趋势,主要体现在靶点多元化,新型有效载荷和连接技术,双特异性ADC、双药ADC、RDC、AOC、PDC、DAC等新型偶联药分子,以及探索ADC和PD-1联合治疗等方面。
在生物偶联药全球创新峰会上,Nectin Therapeutics公司介绍了一种新型的Nectin-4 ADC,相比较已经上市的同靶点ADC,通过抗体设计、偶联技术和新型有效载荷三个方面进行了改进,展现出更优越的活性和抗耐药性。
基石药业分享了一款潜在同类最佳的靶向ROR1的ADC产品。ROR1对于ADC来说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靶点,在多种实体瘤和血液癌症中有过表达。通过高选择性的抗体设计和优化连接子有效载荷,ADC产品有潜力实现对ROR1阳性肿瘤的精准杀伤,给病患带来新的治疗前景。
Orum Therapeutics公司开发的靶向蛋白降解剂(TBD),可以利用细胞正常的蛋白质控制机制来降解“不可成药”靶点。来自IntoCell的Sung-Ju Moon博士分享了新型的载荷连接子技术NexatecansTM,一种新型OHPAS化的喜树碱的载荷连接子技术,将有望成为下一代ADC创新的关键。
RDC、AOC等生物偶联药的开发速度也较快。博锐创合在大会上分享了在放射性靶向药物(RDC)领域的管线、平台、技术和能力。Youjia Bio公司深入探讨了抗体-寡核苷酸偶联物(AOC)的行业前景、产品管线和技术细节,展现了AOC作为一种热门新治疗手段的趋势。映恩生物开发的双特异性ADC在同基因模型中显示出优于单靶ADC的疗效。
Hummingbird Bioscience公司对目前正在开发的新一代双有效载荷ADC进行了介绍,能够扩大治疗窗口,克服患者在靶标持续表达,有效载荷产生耐药后疾病依然会出现进展的情况, 最大限度挖掘ADC治疗潜力。
药明合联举办的生物偶联药全球创新峰会业已成为行业内交流最新成果的重要舞台,不少前沿创新技术正是通过这个平台走进公众视野,成为热门应用甚至重磅产品,引领全球ADC科研突破的新方向。
第三届生物偶联药全球创新峰会现场
总 结
生物科技的创新史上,很少见到像ADC这样,跨国药企和中外Biotech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领域,这标志着医药创新模式的蝶变。
从生物偶联药全球创新峰会到ESMO、ASCO,很明显能看出从科学突破、技术进展、到临床实践,ADC创新链条紧密衔接。今年在讨论的技术突破,明年就可能转化为临床试验药物。这其中起到关键链接作用的,正是强大的专业CRDMO机构。
药明合联CTO朱梅英表示:“药明合联拥有一体化的工具和技术平台,能够有效加速产品研发进程,将DNA到IND的时间缩短至15个月内;“All-in-One”的同园区一站式生产服务能力,能将ADC产品从后期开发到生物制品许可申请(BLA)的时间控制在24至36个月内。
在ADC领域,提高开发效率、降低风险和成本是企业加速把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CRDMO通过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有效促进了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进程,这对满足临床医疗需求和改善全球患者的治疗结果具有非凡意义。药明合联对ADC等生物偶联药领域的多维度创新与发展的推动作用,将会在未来得到进一步的显现。
参考资料: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0355250129535832&wfr=spider&for=pc
[2]https://bydrug.pharmcube.com/news/detail/b5d670c60b2846e891c11a8c472b9e85
[3]https://xueqiu.com/4376152234/305061997
[4]https://www.163.com/dy/article/JCPQ2015053270YS.html
[5]https://xueqiu.com/4797094524/303969782
[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9886430968645223&wfr=spider&for=pc
[7]http://news.sohu.com/a/808908905_121124374
[8]https://www.vbdata.cn/intelDetail/585493
[9]https://bydrug.pharmcube.com/news/detail/a2e4542863602f836eda2eb28c2b20f9
[1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0979645405339108&wfr=spider&for=pc
[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0057792464765412&wfr=spider&for=pc
免责声明:合联科讯内容团队专注分享全球生物偶联药行业的科学信息,解读技术创新,传递专家论谈。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合联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合联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1
END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