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中国艺术报以《文艺铸魂书写时代华章——宝鸡市文联践行“两个结合”推动文化“两创”纪实》为题,刊载宝鸡市文联工作经验。
——宝鸡市文联践行“两个结合”推动文化“两创”纪实
文化浸润,岁月生香。宝鸡是周秦肇始之地,有3000年多年建城史。近年来,宝鸡市文联深刻把握“两个结合”,通过挖掘、传承、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加强顶层设计、深耕人文沃土,探索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路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群众生活,更加深入滋养人心,不断焕发新的时代风采。
举办“周源秦根 山水美城——历代名人咏宝鸡”书法美术作品展
宝鸡是华夏文明之源,毛公鼎、何尊、逨盘、石鼓等国宝皆发现于此,金文、石鼓文、欧阳询手书《九成宫醴泉铭》分别被誉为“书法之祖”“书家第一法则”“天下第一楷书”,深受历代书法家景仰。依托丰厚优质的书法资源和庞大的书法研习队伍,宝鸡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书法文化圈,打造出“翰墨石鼓”书法品牌。“我们每年要组织20多场书画展览,定期开展名家艺术课堂、公益大讲堂等活动,为全市众多书画爱好者培训专业知识技能。”王玉虹说。宝鸡很多县区和学校建有书画创作基地,全市每年要开展近200场次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现场书写春联、书画作品10余万件。
开展文艺志愿服务活动
近年来,宝鸡市着力营造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形成文化传承有序、书法艺术人才济济、书法新秀不断涌现、书法群体不断壮大的良好局面。全市现有中国书协会员53人,在今年全国第十三届书法篆刻展览上,3位宝鸡书法家作品入展。一批优秀书法艺术人才在“伟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大展”“全国第五届草书作品展览”“全国第九届篆刻作品展览”“全国第三届手卷书法作品展览”和陕西书法奖等全国、全省大展上入展、获奖,彰显着书法之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戏曲首先要让青少年听得懂、看得懂,才能有观众、有市场,生生不息传下去。”高亚玲是宝鸡市剧协副主席,她自费赴北京、福建等地考察了多个中小学的戏曲进校园活动,自己编写青少年戏曲教程,联系宝鸡东仁堡小学作为试点。第一次去校园,高亚玲带了20多位秦腔演员,现场给孩子们演示戏曲妆容。“真没想到,孩子们特别喜欢。”高亚玲和学校的音乐教师一起,将戏曲中的唱词,先写成歌曲、再过渡到戏歌、最后转换成戏曲。“我们制作了一套教材进行推广,每位音乐教师都可以独立给学生上戏曲课。”如今,“戏曲社团”已成为教育“双减”之后宝鸡中小学的特色课。去年,高新二小《以戏曲唤醒文化自信》获得陕西省第十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三迪小学50多个孩子表演的秦腔传统剧目《三滴血》登上了陕西电视台的春晚,至今视频仍在网络上广为传播。
西府曲子起源于先秦宫廷音乐,是流传千年的古老曲艺艺术。“过去几十年,西府曲子几乎失传,文艺工作者曾经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把一部完整的西府曲子搬上舞台。”近年来,宝鸡曲艺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让这个千年瑰宝“活”了起来。宝鸡市曲协主席史淑宝表示,真正让西府曲子“火”起来的是去年10月的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和今年7月的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由史淑宝创作的西府曲子《时代猪倌》一举摘得陕西省艺术节群星奖,入围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
《时代猪倌》剧照
举办第六届少儿曲艺比赛
近几年来,秦腔现代戏《喜玲》、陕西快书《“贵一点”羊肉泡》等多部作品获得陕西戏剧奖、陕西曲艺牡丹奖等奖项;一批中小学生在陕西省少儿曲艺大赛、北京少儿曲艺比赛等活动中屡获佳绩;秦腔《陈三两》、碗碗腔《董生与李氏》等分别在北京、江苏、福建等地演出,宝鸡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走进生活,浸润心灵。
在宝鸡,最接地气和贴近民心的传统文化活动是灯谜。今年6月,宝鸡市文联、市灯谜学会举办了第七届西北灯谜大会暨海内外灯谜邀请展,这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一项灯谜赛事,也是全国影响较大的区域性灯谜活动,邀请到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3个国家的代表队以及广东佛山、湖北宜昌、江苏太仓等28个城市的谜友代表队100余人参加。“像这样的海内外灯谜展猜活动,我们每年都在举办。”宝鸡市灯谜学会会长马爱国说。近年来,宝鸡“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时俱进、记录时代,利用灯谜艺术的渗透力、吸引力、影响力,联通世界、讲好地域故事、谱写时代弦歌,灯谜艺术已成为宝鸡的一张文化名片。
群众驻足猜射
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宝鸡有60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最耀眼的是凤翔泥塑。凤翔泥塑曾经3次登上央视春节晚会、元宵晚会舞台,两次成为国家生肖邮票主图案,其中泥塑“兔团团”成为央视兔年生肖形象文创产品。
胡锦伟是凤翔泥塑传承人,“我将泥塑产业划分为传统泥塑作品、雕塑和研学三部分,其中泥塑作品又分为普通品、精品和收藏品……”胡锦伟拉大了传统泥塑产业的框架格局,他用AI、3D建模技术在电脑上设计作品,在网络上营销,为民间艺术注入了时代活力。“我调整了传统泥塑的形象和造型比例,结合现代流行元素,让泥塑变得憨态可掬,更加可爱。我们还开发出重彩、仿青花瓷等新品。”在宝鸡,有一大批像胡锦伟这样的90后,他们创新传承着祖辈留下的“绝活”,赋予古老、传统的民间工艺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传统文化。
“最值得回味的是宝鸡市文联举办的民间艺术‘百匠百作’精品展,一下子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一位旅居北京的观众说,展出的泥塑、木版年画、社火脸谱、剪纸、刺绣、漆器、皮影、草编等,蕴含着浓郁的西府风情,是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民间瑰宝,也是萦绕在游子心中的乡愁。
今年以来,宝鸡还举办了全省民间社火展演、陕西省优秀民间锣鼓展演等一系列传统文化活动。与此同时,宝鸡市文联加大组织培训力度,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在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开设自媒体账号,通过展示非遗的制作工艺、教学视频、知识讲解、制作成果圈粉无数。宝鸡非遗资源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贴近大众生产生活,深受人们喜爱。
当前,宝鸡市文联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甘肃和陕西宝鸡重要讲话精神,组织文艺工作者通过生动的艺术创作把周礼秦制、张载关学等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提炼、展示出来,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文艺实践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生根,在周秦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刁江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