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是内心的表达——访《故乡的泥土》总编剧田运章

时事   2024-11-18 12:25   河北  

《故乡的泥土》总编剧田运章。

“农民”田运章根植田野,以文字描绘故土,记录了几十载悠悠乡情;“作家”田运章扎根农村,用丰满经历厚积薄发,创作出长篇小说《故乡的泥土》;“编剧”田运章几多艰辛,完成同名剧本创作,实现了潜伏心底的夙愿和梦想。
目前,32集电视剧《故乡的泥土》在央视八套播出,引发追剧热潮。原著作者、总编剧田运章接受记者专访,听这位土生土长的“石家庄老乡”讲述故事中的温暖人间,分享创作的点滴感悟,诉说与家乡的往事情缘。

图为《故乡的泥土》剧照。 

故土深情:成长式创作记录时代变迁

今年77岁的田运章,出生于石家庄市无极县。提到《故乡的泥土》,自称“庄稼孩子”的田运章饱含深情,“我从小拾柴火、砍草长大,家乡无极的土地可以说是我的生命、我的根。虽说进城多年,却无法切断与农村的联系,自此便立志将亲身经历记录下来。”
忆及最初“与写作有关的日子”,田运章说,自己从小并未立下过远大志向,但语文成绩却异常优秀,这让他意识到自己对文字有着异于他人的敏锐与天赋。
“后来,我就时常用纸笔记录所见所闻。再大点,我就开始将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投送给报刊,并时常得到前辈的赞赏。”田运章回忆称,直到参加工作后,自身的写作才华得到更多机会展露,并于1980年调入石家庄市艺术研究所,自此开启了文学创作的专业道路。
然而,文学之路并非总是坦途。早在2008年,田运章就完成了《故乡的泥土》初版剧本的创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被一度搁置。直到2018年,他决心重新“拾起”这部几十万字的故事。
从那以后,田运章开始对原剧本进行重新调整和打磨,并在此基础上将之改成小说,稿件发给出版社后,很快得到答复。2020年,同名长篇小说《故乡的泥土》正式出版。

图为《故乡的泥土》剧照。

原汁原味:方言土语展现冀中风情
正如田运章所说,作为一名“骨子里的农民”,他走遍了无极半个县,对河北农村生活习性和语言逻辑有着全面掌握,因此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体现出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带有鲜明河北印记。
“为展现河北特有的风土人情和乡村风貌,我将河北梆子、无极饸饹、赞皇土布等河北元素融入其中。”田运章说,在《故乡的泥土》中,他采用了大量带有冀中平原特色的方言,来展现乡风乡韵,“沾”“揍吗”等土语随处可见。
创作中,田运章将视角锁定在土地和粮食,通过滹沱河沿岸的巨大变迁,反映农村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和伟大成就,通过小人物的奋斗故事,折射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谈及“接地气”,田运章说,为还原书中的冀中平原村落,剧组在无极县搭建了百亩外景基地,并精心布置了戏台、大队部等生活场景,力求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气息。
创作不息:文化基因破解“长青密码”
文学作品的影视化中,如何既保持原著内核,又满足影视表现需求?这是近年来业界一直热议的话题,而对于田运章来说,早已得心应手。
从《在桃花盛开的地方》《古田军号》到《那时风华》,一路走来,田运章的多部作品被搬上荧屏。在他看来,小说和剧本的创作具有明显差异,“剧本大多采用白描的形式,注重场景描写;而小说创作则更为开放,其主要特点是凝练,更需要在心理描写和细节上下功夫。”
田运章始终坚信,“真实”才是影视作品成功的首要条件,“只有不虚假,贴近生活,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只有真实的语言、真实的演绎、真实的细节,才能引起观众共鸣。”
眼下,电视剧《故乡的泥土》的热播,引发了众多观众的关注与讨论。田运章坦言,自己既是编剧也是观众,人们渴望真诚的表达,更喜爱贴近生活、语言真实的作品。写出人们“心里有、笔下没有”的东西,才能实现与观众的共振。
谈到《故乡的泥土》之后的创作方向,“在农村摸爬滚打几十年”的田运章并没有留在“舒适区”的打算,他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创作是内心的表达,写作早已融入到我的血液里,我将精力充沛、心无旁骛地记录生活、描绘家乡。”




记者:李艺桐 见习记者:郝烨

图片均为河北广电影视供图

编辑:闫艳丽

审核:冯金

石家庄日报
有温度的新闻,有品质的合作。
 最新文章